全人教育视野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

上海大学 黄 欣

摘 要:“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指人的整体发展,包含人的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力、精神潜能等,同时蕴含着广博的世界观,是一种兼具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旨在重新发现真正的人,培养学生成为“全人”——独立的、完整的、健全的、幸福的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认为全人教育理念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人教育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鉴于此,本文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介绍了在学校的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根据上海大学的目标定位,英语专业在全人教育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在“基础与技能结合、人文与实践导向”宗旨下,学生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成效等四方面的特色,借以此抛砖引玉,有待今后进一步挖掘全人教育的思想内涵,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全人教育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一、何谓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国际共同的教育哲学理念。美国教育家隆·米勒(Ron M iller)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习的热爱之情。“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归纳了‘全人教育’六个方面: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全人教育’之‘全’,包含人的理智、情感、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同时蕴含着一种广博的世界观:关心环境、关心和平、关心全人类。”(于忠宁,2015)“全人教育”旨在重新发现真正的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全人”——独立的、完整的、健全的、幸福的人。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旨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让人的一生有坚实的基础、成为对社会有益、被社会赞赏与敬重的人,并且感受人生真正的幸福,这应该是全人教育的最终目标。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作者认为全人教育理念应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人教育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文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阐述了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大背景下,根据上海大学的目标定位(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在在学生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成效等四个方面的特色。

二、全人教育视野下的英语专业特色

1.学生培养上的特色

1.1 多模态的“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常慧,2016:118–121)。在课堂上,师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方式多模态化,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灵活的思辨能力。根据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阐述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相契合。下面以综合英语教学为例说明。

作为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系统知识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有鉴于此,我们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等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二学生分流进来后便注重强化学生语言基本功,通过对精选的、规范的语言材料的讲解,系统地传授英语语法、词汇、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并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其英语学习的扎实基础。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让学生点评时事,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到了高年级阶段,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仍认为应侧重强化其语言基本功,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英语专业的优势,对高年级学生,还要着重培养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语篇,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赏析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性精神和创新性精神,都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培养”(文旭,2016:118–120),因此,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是贯穿所有年级段、贯穿所有课程的一个要求。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普遍较狭窄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融入丰富的人文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拓宽其视野,体现了全人教育的内涵。

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踏上崭新人生旅程的大四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基于课文,启发学生以思辨的眼光评价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意图、写作思路等。结合课文,选取当今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鼓励学生的多元和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这也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也对该课程的评价模式作了改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了一个比较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有多次机会展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在不断改进和肯定中得到提升。

1.2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上海大学为期两周的“国际化小学期教学”通过邀请国外教师讲学,促进高校间国际化合作,培养全球视野的外语人才。外国语学院依托这个教学平台,积极邀请国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本科生授课。外教通过笔试、小论文、完成团队作业等方式开展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获1个学分。此外,还举办了国际化小学期系列教学研讨会,中外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在沟通中收获,从教学理念的定义到课堂改革的实验设计、从具体课堂操作到学生成果分享、从思辨训练到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热烈探讨。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师生的国际化意识。

此外,随着教育全球化和上海大学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系积极响应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号召,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推动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实习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学院近年来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海外学习与海外公司实习项目。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2013~2015年间,英语专业累计89人次参与海外交流,交流内容主要包括交换学习、游学、海外志愿者、海外实习等。

1.3 三维互动的学业导师制度

文旭教授说“‘通德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人类心智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旭,2016:118–120)。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英语系建立了学业导师—学生—辅导员”的三维互动机制。一位导师带教3~4名学生,负责指导学生自分流至毕业的全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包括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等。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学业导师与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的结合,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

1.4 课内外联动育人

1.4.1 成立竞赛指导小组,推出“海星计划”,积极打造具有外院特色的第二课堂体系

在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背景下,为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参加外语竞赛,外国语学院在2016年成立了外语竞赛指导小组,定期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2011~2015年,专业教师共计80余人次参与指导英语演讲、辩论、写作等学术竞赛活动。我们建构了以一系列外语竞赛为内涵的第二课堂体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课外学习园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有效地提升了外语学习的氛围。学生工作办公室与教学口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实践课内外人才培养联动新机制。同时,注重第二课堂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加强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教学对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加入一个第二课堂或专业社团并定期参加活动,将活动参与程度作为课外学习内容进行考核。我院创建各类外语社团并积极组织相关赛事活动,其中每年一度举办的莎士比亚文化艺术节,已被打造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了情操。

2016年初,我院正式推出“海星计划”,继续优化导师制与导生制,并以“海星讲坛”为切入点,在全人教育视野下,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纳入其中,从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心理成长和职业规划五大模块开展系列讲座,弘扬外国语学院“开放、包容、进取”的海洋文化,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优秀“海星”人才。

1.4.2 积极贯彻执行任课教师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制度

按上海市属高校激励计划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保障学生在课后与教师有充分的教学与学术讨论时间,我们以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制度的实施为突破口,注重第二课堂建设,加强课外学习的监督和指导,拓展教学内涵。规定每周不少于一次的答疑;每次答疑不少于2课时;夜间辅导不少于1小时。

总之,英语专业围绕“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课内外联动,将“全方位育人”一以贯之,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提升跨文化素养和公民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检验,通过年度大戏、学科竞赛、志愿者活动、毕业生创业等手段了解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提升本专业对社会的需求意识,外语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接,做到学生、学校与社会三赢。

2.课程设置上的特色

2.1 凸显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意识

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凸显专业知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课程,凡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开设的课程,我们都制定了比较详尽的课程大纲,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材、教法、考核方式和参考书目都有明确的规定。总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宽口径的基础上,通过学科基础课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技能;通过研讨课提升专业学习意识;通过专业选修课培养具有中西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全人”。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

每一年的教学计划基本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高年级研讨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类型。

学科基础课90学分,包括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共有13门,它们是:综合英语、英语阅读与讨论、基础英语听力、高级英语听力、英语翻译、英语演讲、基础英语写作、高级英语写作、接待与洽谈口译、英美文学史及选读、英语语言学、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

高年级研讨课4学分,分别为“英美女权主义文学与妇女人生”和“西方媒体中的中国”。专业选修课26学分,包括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主要课程涉及文学、语言和文化、口笔译和商务英语等。

大类招生后,我们增开了“语言与社会”“学术英语写作”“英语词汇学”“基础调研与统计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其中“语言与社会”课由多位教授和博士按专题进行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专业选修课中也包括了“日本文化”“韩国文化”“法国文化”等文化类课程,巩固学生的第二外语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部分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根据每年一度修订的培养计划,系里积极鼓励教师申报选修课和研讨课以拓宽学生的文学、文化和学术视野。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课程比较系统地彰显了英语专业特色,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考虑到上海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从二年级才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我们今后还需做好和一年级课程的衔接工作,分散部分专业课程到大一,优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各个年级的特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调动其学习潜能,充分发展其个性,这也体现了全人教育的内涵。

2.2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及新生研讨课

2.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并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这里的“通人”乃“全人”。自2014年起,英语系英语专业为配合推进上海大学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开设了面向全校的通识课,其中开设的核心通识课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其课程内容丰富,多学科融合、交叉,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在全人教育视野下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全人。英语系目前开有一门核心通识课——跨文化沟通,该课程是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其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视野:

(1)对不同文化采取包容、开放、理解的态度。

(2)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包括本族和外国文化知识,建立国际视野。

(3)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帮助他们用跨文化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4)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应对冲突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多元环境下与人交流、合作。

2.2.2 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旨在训练、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从2011~2012学年起,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打破院系门槛、专业壁垒,实现新生研讨课的每门课程向全校新生开放。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使上课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参加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英语专业从2011年伊始相继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了“人类行为的修辞学解读”“历史文化信息的语言解读”“中外文化习俗的比较与反思”“话语与社会文化”等新生研讨课。另外,2014年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原通识课调整为通选课,英语专业教师目前向全校学生开设了14门通选课。

这些课程融入了人文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体现了全人教育的内涵。

2.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英语专业强化实践教育教学,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实践环节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为43学分,夏季学期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有“英语应用体验”“英文戏剧表演”“经典作品读书会”“英文写作工坊”“英美经典电影欣赏”等,大二、大三学生可以在这四门课程里面选2门修读。我们配备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联合大作业,助推社会实践。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电影学院联合组织实施的联合大作业项目——基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专业英语应用与多元文化体验,以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实践活动为实施载体和平台,以专业理论指导跨文化志愿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上海大学自2011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一新生实施通识教育,大二开始分流进入各专业学习。因此,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基础比往届学生薄弱,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为此,在2015级后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学生课程学习上,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课内和课外联动,具体体现在:

3.1 开设高年级研讨课

高年级研讨课是通识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型、讨论式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并促进教师教学的精力投入。为了让通识教育理念和全人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中,从2014级开始,我们在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年级开设了高年级研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开拓国际视野。

3.2 增删课程

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继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块增设了一些课程,并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删去若干门长期未能开设的课程。

3.3 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创业内容

着眼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尽力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涵盖创新创业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表现为:

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大类分流前,英语专业派出优秀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专业选择方向。分流后,利用夏季学期的实践课程,给学生举办专业学习系列讲座,以便他们尽快适应专业学习。每学期首日教育,学生工作办公室邀请优秀校友回校给新生做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还及时调整有关课程设置,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兴趣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4 实施课程联动课内外项目

对有课外培养部分的课程,我们组织教师申报课程联动项目。英语专业有24门课程制定了课外培养方案,在教学大纲中也已明确课外培养的内容,旨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3.5 调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解用人单位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了解一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倾听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与学工部门合作,走访上海一些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看法及期望,以及对今后大学生的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4.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全人教育视野下,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实践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其中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我们多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等称号,多名同学获评校级、市区级优秀志愿者。英语专业本科生还积极参与学院“一缕阳光”义工队、爱心小学志愿者、跨文化礼仪服务志愿者、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志愿者活动。我们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共建合作5年来,由两个项目共同申报的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于2014年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五年来,英语专业累计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输送志愿者2 000余名。双方长效化的合作以及完善的考评激励制度使“两节”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成为上海大学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多次受到团市委和国际影视节中心的表彰奖励,该项目先后荣获“上海大学优秀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项目团队荣获“上海大学十佳志愿者团队”等荣誉称号。

4.2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取得丰硕成果

多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写作、口译等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社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2016年我院学生在市级和国家级竞赛中共斩获国家级奖项1项、市级奖项4项,校级奖项23项。另外,由我系教师指导的跨文化竞赛团队获得首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特等奖。

英语专业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近3年来,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2项、市级立项10项、校级立项6项。

4.3 专业四级、八级考试斩获佳绩

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四级、八级通过率都远高于综合性大学通过率和全国通过率。作为评估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目前我国最高英语水平的等级考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教师高效的工作成果。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通过率达86.42%,远远高出综合性大学通过率53.66%和全国通过率40.60%。近五年的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如下表所示:

表1 近五年英语专业、综合性大学、全国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比较

picture

4.4 毕业生对专业满意度较高

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较高,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在由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上海大学 2013 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度版)》中讲到:我校2013 届毕业生现状满意度较高的院系是外国语学院,为88%,2012届为89%,连续两年名列全校第一。

4.5 圆满完成了英语专业评估

2016年底,英语专业圆满地完成了上海市教委的专业评估,评估结果为优良,专家组给出的评语是“专业定位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实践环节内容丰富,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较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全人教育视野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我们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还需进一步挖掘全人教育的思想内涵,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常慧.全人教育视角下对衔接期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的探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118–12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3. 通识教育.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YR-flSqYqWyn08xHDkTpzFPBmVVokqw1xH-w5b6LSWK3.

4. 文旭.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2016,(3):118–120.

5. 于忠宁.教育如何“全人”引热议[EB/OL].http://new s.163.com/15/0821/02/B1GP6DKS00014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