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点

1.构建绩效测度工具,革新研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国内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测度的研究始终局限于单一统计指标的比较,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缺乏政策参考价值,相关研究总体上数量较少、重复度高、创新不足。受限于现有研究固化思路,评价方式缺乏创新,因而导致相关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本书从绩效观出发,对平衡计分卡进行改造,提出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一般结构性分析框架,涵盖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所需的各个要素,构建了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方法和工具。

2.开拓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的维度,实现了对绩效的全方位系统测度

本书根据平衡计分卡思想,从社会、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出发,系统设计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测度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测度局限于单一指标的比较,而且较多研究集中于财务领域,很难反映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复杂全貌。本研究中的四个维度完整囊括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所需的各个要素,又蕴含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对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均等化的测度,包含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既度量了政府的行为,也度量了政府行为的结果,是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的系统测度。

3.完成了从现状描述到效果分析的转变,体现了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改善的动态关注

测度绩效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绩效改进。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缺陷就是仅满足于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泛泛描述,分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建议。一方面,根据单一指标分析结果提出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建设性,而且缺乏政策导向性,无法对绩效改善提供有效帮助;另一方面,忽视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没有意识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应该是持续行为,应该随测随改。本研究以推动实践为目的,构建了系统、全面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的分析框架,为研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思路,对及时发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而引导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构建服务型政府有重大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书针对四川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4.合理运用研究方法,体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的科学性

本书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归纳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践,通过各种调查,借鉴平衡计分卡合理搭建分析框架,构建了系统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探讨和选择了适合于本研究的差异计量方法、无量纲化方法和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在实证研究后,对测度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全程从技术层面确保了绩效测度工具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确保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进行科学测度。

5.独创性地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阶段做出划分,提出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政策

本书从对四川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的测度出发,分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特征,结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分为初步均等阶段、快速均等阶段和高水平均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均等化发展的速度以及矛盾都在发生变化,政府的政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效率,因此,均等化政策不能一概而论,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本研究发现四川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要及时更新均等化价值取向和思考政策方向的转变,进而迎接更高阶段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