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浙江市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浙江市场的起源

40年间,浙江人打造了一个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

在国人无法说清“市场”为何物的时候,浙江人就摆起了地摊,贩起了纽扣和拉链。骨子里透出的创业精神,激发出了新中国第一批专业市场。在当年的义乌、温州,一群渴望改善生活的农民,从牙缝里挤出摆摊进货的本钱,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他们是浙江乃至中国商品市场的真正创始者。

1979年,浙江最早也是中国第一个小商品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诞生,从此拉开了浙江市场发展的大幕,各类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

40年前,在永嘉县桥头镇,一群在土地上艰辛生活的农民,尝试着远赴大江南北贩运小小的纽扣,并在镇里摆摊设点悄悄做起了生意。在这群冒着背上“投机倒把”黑锅风险的人中,今年62岁的王碎奶便是其中一员。那是1978年的冬天,32岁的王碎奶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年底,一条来自公社的消息,改变了她和桥头许许多多村民的命运。至今,王碎奶仍清晰地记得那次会议传出的强烈信号:中央允许个人做一些小买卖了。有人从外面背回来几麻袋纽扣,结果还没走进家门就销售一空。向来要强的王碎奶也决定试试,生平第一次走出永嘉的大山,跋山涉水找到江苏一家纽扣厂。她好说歹说,才从对方那里买回了几大麻袋纽扣。尽管中央有政策,但她心里仍然很害怕,因此只要公社干部走来,她都吓得把脸扭过去,怕被揪住当作反面典型。不到10天,她带回的货就卖得一干二净。晚上算账,她得出了一个自己不敢相信的数字,赚了100多元!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农民一年做到头,也只挣了个温饱,哪里有这么多钱。生意做大后,王碎奶还带头办起了纽扣厂。伴随着纽扣市场的兴隆,桥头人生产纽扣的机器声也渐渐响了起来,形成了浙江典型的“前店后厂”式块状经济模式。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她自己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和引导当地数千名农村妇女“走出灶台、走向柜台”,从小小的纽扣走向人生创业的大舞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桥头纽扣市场的兴旺期,一度有3000多个经营户,销量占到全国的80%、全球的60%。[2]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是中国最大的一块凹地。特区政策的优惠性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使大量国内资金和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这样的一块凹地。浙江市场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可见一斑。义乌小商品市场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历了五次搬迁、八次扩建,2012年时市场由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市场经营面积150万平方米,经营商铺5.8万个,经营人员16万人,市场内汇集了41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联合国公布全球共有5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玩具、文体、袜业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市场上的商品物美价廉,应有尽有,被广大中外客商誉为“小商品王国”“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

40多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这里的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摇起拨浪鼓,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然而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此时,一些义乌人开始不满足仅仅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问题,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1980年,有5个子女的义乌妇女冯爱倩开始了艰辛的从商之路,在县城偷偷摸摸地摆起地摊。1982年5月的一天,货物屡次被没收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来跟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县委书记谢高华与普通农妇冯爱倩的争论进行了一个下午。最后,谢高华告诉冯爱倩:你回去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查你们。事后谢高华回忆说:“到义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义乌人他有这个经商意识,而且历来就有‘鸡毛换糖’这么一支队伍,但当时我们当地干部群众中有的人却认为‘鸡毛换糖’好像是一个大包袱。所以,我当时在还没有正式决定之前,就进行了调查,在廿三里也搞了调查。当时我在会上讲,根据我的初步调查来看,恐怕这个‘鸡毛换糖’的传统、这个小商品、这支队伍不是一个包袱,而是义乌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3]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召开由一名副县长主持的县长办公会。当时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城阳区工商所所长王廷腊,也列席了这次会议。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根据一位副县长的提议,会议首先解决了与稠城集市整顿有关的猪市、牛市问题。紧接着对小百货市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政策滞后,问题敏感且涉及方方面面,敞开观点的讨论持续了整个上午。农民经商、农民进城、批发购销、自由市场等敏感问题,在你一言、我一句的提起后做了再一次研究。其他需要研究的六项议题不得不放在下午进行。对市场整顿,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账,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做出了具体安排。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后,毅然做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随即,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兴商建县”发展战略。

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城阳工商所干部通过学习认为,有党中央撑腰,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十二大期间,他们在县工商局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发出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第一号通告,装起高音喇叭大力反复宣传,小百货市场的经营范围是国家规定的三类小商品和家庭工副业产品。同时,对符合条件经商的人员均发给营业许可证。按经营商品的范围分别编制了15个小组。整顿后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秩序井然,面貌一新。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市场的建设。

义乌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场开张后,近两千个摊位迅速摆开,每天前来交易的超过万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人,申请进场者络绎不绝。前来投奔的还有整个市场。在温州乐清,曾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服装市场,但是,随着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兴起,经商农民纷纷迁巢义乌。因为在人气、名气、信息还是交通,当地与义乌小商品市场都不好相比。后来有位温州干部做过一个统计,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在温州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个体户,后来有一半以上的人去了义乌。

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凹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刚开业不久的第二代市场很快又显得太小了。1985年初,工商部门不得不动用预备用地架起300个临时摊位来缓解摊位供求矛盾,接着又在部分地块两排棚架间加摊位。1985年底,二代市场摊位总数达到了2847个,税收分别为前三年的8.1倍、3.4倍、2.0倍。

1985年4月25日,县长姜补根、副县长陈正兴来到小商品市场,召集工商局、小商品市场工商所负责人和部分个体户,研究如何解决市场进一步扩大的问题。会后,陈正兴副县长就二代市场扩建宜易址新建、规划占地60亩、设摊4000个的构想,提交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会议讨论。讨论中,大家对于市场规模、只建一个小商品市场和将原市场改为农贸市场均无异议,但对市场要占用60亩良田的问题提出了异议。7月中旬县委召开五大班子联席会议,吸收工商、土地管理、财税、计委和城建等部门和稠城镇政府领导参加,对新建小商品市场的设想方案进行专题讨论。为解决颇有争议的选址问题,县委书记赵仲光亲自带领与会同志到朝阳村附近、仓后路实地察看,最后做出决定:兴建新市场,场址选在城中路(当时叫环城路)以东、前大路与标准件厂之间地块。市场扩建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牵头,整个建设现场总指挥由工商局领导担任。市场1985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86年9月中旬,采用火车站月台式钢筋混凝土棚架,占地44000平方米、设摊4096个、总投资440万元的大型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可容纳3万人在场内交易。市场建设前后仅用了10个月时间。1986年9月26日,第三代市场正式开业。国务委员陈俊生派代表参加,省长薛驹寄来题词,常务副省长沈祖伦专程参加开业剪彩,22家新闻单位43名记者参加了开业典礼。

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这时,小商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义乌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市场。但是,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觉醒程度还是有差别的。两位经历了第二、第三、第四代市场建设的工商局领导这样回忆道:三代市场扩建方案提出后,社会各界持反对意见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中有的人提出了二代市场刚开业再建市场有否必要的意见;个别态度激烈的人,以这一带是良田为由,向省和中央反映:这么好的田地毁掉建市场太可惜了,光靠市场能吃饱饭吗?对建设这样一个集贸市场,工商局有些同志在思想上也顾虑重重。据陈正兴副县长回忆,三代市场建设时,原计划兴建乡镇工业产品展销服务楼,为各区乡企办提供一个面向市场的窗口,由于牵头单位积极性不高,最后只好改由挂靠工商局的市个协投资,改建为个体户大楼,望江楼的组建融资也几经反复才得以落实。

义乌第四代市场于1990年筹办,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1月17日通过交工验收,可安排摊位7100个。1月26日至28日,义乌第四代市场新老摊位共13910个通过抽签、公证进行分配。2月13日,义乌第四代市场试营业。3月2日,国家工商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8月3日,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1993年12月17日,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创立。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6月23日至26日,小商品城14673个新老摊位进行了调整。7月8日,二期市场试营业。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7710户集资1542万元,二期市场5989户集资1197.8万元。1992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0.54亿元,1993年45.15亿元,1994年猛增至102.1亿元。1995年达到152亿元。再到后面就是第五代市场宾王市场和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义乌小商品市场数次易址、扩建,逐步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2005年,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义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超市”。2006年10月,由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开始定期向全球发布,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完成了美丽的蜕变。

据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统计,2017年义乌集贸市场实现总成交额1493.2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1226亿元,同比增长10.9%。

截至2012年,浙江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212个,其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731家,2011年成交额达1.4万亿元。浙江商品市场的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个数等多项指标已连续19年居全国前列。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基地、亚洲最大的轻纺集散地、中国最大的五金之都、中国最大的皮革批发市场纷纷成为浙江市场发展的新光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名单中,浙江共有51家市场入选,在全国独占鳌头,成为全国商品市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交易额最高的省份。与此同时,浙商省外造市亦令人注目。据统计,浙商在省外投资各类市场近2000家,年销售额超3000亿元,亦居全国首位。2017上半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继续得到稳固,全省3909家实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9885.7亿元,同比增长4.11%。168家网上市场(不含淘宝网、天猫网和宁波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市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508.1亿元,同比增长16.83%。

(二)浙江市场的发展历程

1.浙江市场的发展阶段

依托浙江块状经济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浙江“市场大省”的重要标志之一,繁荣的市场推动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迅速崛起,对商品交易市场带来了挑战。在经济新常态、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如何走转型创新之路,实现浴火重生,继续助推浙江经济创新转型发展,成为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浙江块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管理政策的逐步放松,催生了浙江商品市场的快速兴起。

(1)从马路市场向商品集中交易市场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市场大多是马路市场、露天地摊方式,市场规模小、交易条件差、市场秩序混乱,而且容易导致治安、环境、交通等问题。为满足市场交易需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创办或与其他部门联办商品交易市场,引导经营户进场交易,完成了从传统集市到商品交易市场的转变,更好地发挥了集市节约交易费用的作用。鉴于商品交易市场的良好效益以及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供销社、企业等纷纷筹集资金,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国务院提出“管办分离”后,2001年浙江省各级工商系统与所办市场实现了脱钩,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机制也日益企业化、规范化。

(2)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后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成长极为迅速,1978年全省有市场1051个,成交额8.6亿元,至2015年已增加到4243个,成交额20500亿元。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集聚化、规模化态势,2015年全省10亿元以上市场有243个、100亿元以上市场有33个。全国范围内比较,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在总量规模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浙江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计766家,摊位数46.6万个,均居全国各省第一位;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55万亿元,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零售类市场成交额2449.2亿元居全国第一位。2015年浙江亿元市场交易额占全国亿元市场交易额的16.1%。

(3)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2016年,在全国前100家商品交易市场中,浙江有15家。其中,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中国轻纺城(绍兴市)、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市)、中国塑料城(余姚市)、中国轻纺原料城(绍兴市)五家市场居前25位之内。这些市场与浙江块状经济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全国细分行业的龙头市场,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很强的影响力。[4]

2017年末已登记商品交易实体市场3824个,交易额为2.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10亿元级市场284个、100亿元级市场35个、1000亿元级市场2个。

(4)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互促共融发展

实体市场是浙江率先发家的至宝,新世纪以来,以淘宝网、天猫网为代表的新兴网上市场纷纷在浙江化茧而出,绚丽登场。据统计,2012年,浙江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万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居全国首位。2014年浙江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25%。2014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5642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总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5]

浙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建立网上大市场,促进市场“二次创业”。随着专卖店、连锁店、低交易费用的仓储式平价超市、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的不断涌现,商品交易市场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促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已变得刻不容缓,并成为市场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一个“助推器”。

在2001年时,浙江市场这种静悄悄的“裂变”,正在各地上演。在不少市场,小户的叫卖声依然热闹,但更多的经营者,特别是大户,则轻敲键盘就做成了一笔笔大买卖。即使在地处偏僻山坳的永嘉县桥头镇纽扣市场,如今一半以上的经营户也借助电子邮件,与欧洲客商建立起固定的供销关系。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内开设的网站,日访问量达到3万多人次。在其北侧,一块占地上千亩的新市场已规划完毕,新市场内将建设局域网,每个经营户都可以通过鼠标漫步网上大市场。

据浙江省市场协会对全省市场上网情况所做的一次调查,2001年浙江省共有30多个大型批发商品交易市场建立了局域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收集和发布产品品种和价格、市场行情、趋势分析等信息,探索开展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为市场的经营者服务。其中,中国轻纺原料市场从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了200万元建立了网络信息中心和内部局域网,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主页,网上成交额占市场成交额的千分之一,并计划用8年时间建立一个集订货、购货、送货为一体的市场电子商务中心。浙江缝配城建立了缝纫行业网站,温州也建立了温州经济网。在杭州,已有500多家电脑及配件企业加盟网上电脑城,将自己的产品搬上网上货架。[6]

为促进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的相互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融合发展,2012年10月,浙江省政府在召开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大会时,就提出要实现商品市场和制造产业、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的“两个珠联璧合”,做强省内市场、网上市场、省外市场“三大市场”,实现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成交额各达到2万亿元的总目标、总布局。

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市场,鼓励传统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交易模式进行改造提升,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让实体市场“上网”并做强网上市场。2013年6月浙江省工商局出台《促进网络市场快速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便捷市场准入、网络市场冠省名、健全网络市场维权机制、培育网络广告产业,规范网络广告经营行为等方面的举措支持力度相当大。提出要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省网络市场250家、网络市场成交额达到2万亿元目标。新政策还放宽了电子商务企业等新兴网络行业的经营范围,且明确今后将通过网络市场与实体市场的合作开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最终建立浙江省市场形态多元化、交易方式多样化的现代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在浙江省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孵化举措下,浙江实体市场纷纷“上网”。在2013年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上,首次发布含网络市场在内的全国百强市场名单,首次进入“百强”的网络市场共有5家,其中4家来自浙江,他们分别是淘宝网上市场、天猫网上商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和中网网上电器交易市场(乐清)。另外,大量实体市场也纷纷打造出自己的网络平台,如海皮城、义乌购、网上轻纺城、尚五金等,不仅打破原来实体市场物理空间限制,更为市场网上网下融合发展、市场经营户的多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省委、省政府以及浙江省工商局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市场集群也开始关注互联网经济。以义乌为例,2013年6月8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浙江义乌举行30万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启动仪式,率先拉开电商人才储备大幕。义乌本来就是电子商务领跑者,在“淘宝”上交易超过50万笔的“金冠”店铺是相当稀罕的,但在义乌青岩刘村,这样的店铺却多得出奇,“淘宝”近十分之一的“金冠”店铺都集中在这里。2012年,义乌电子商务总交易额500多亿元,到了2014年,全市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超过1153亿元。义乌作为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的领军航母地位日益稳固,以繁荣发达的实体市场为基础,其电子商务“洼地效应”日益显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呈现互促共融发展态势,“做电商,到义乌”已成为热潮。

2.中国商品专业市场高峰论坛情况

(1)第一届,2005年在杭州召开,主题是“品牌与专业市场发展”

2005年,首届浙江·中国商品专业市场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围绕“品牌与专业市场发展”的主题,探讨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下商品市场如何建品牌、树品牌、护品牌、亮品牌,市场如何走品牌发展之路。在这次峰会上,首次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撰写的《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报告No.1》(蓝皮书),该书以三个大类的指标体系(市场的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以雷达图作为评分标准,评选出了中国商品市场50强名单。

“十五”时期,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积极主动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加快改造提升,加大创新步伐,总体呈现持续稳步发展态势,一些省重点市场已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化市场的转型,巩固了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的龙头地位以及在浙江商贸流通业中的龙头地位,有力支撑了浙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十五”时期市场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规模持续领先,发展态势良好。“十五”期间,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呈现出市场总数减少、成交额不断增长、单个市场规模扩大的良好态势,市场专业性进一步增强,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至“十五”期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比“九五”期末减少340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56个,超10亿元120个,超100亿元10个,超亿元市场个数等指标居全国榜首,成交总额占全省市场成交总额的84.5%;全省市场累计成交额2879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9.7%,年均增长约9%,年成交额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重点市场发展态势强劲,龙头带动作用凸显,2005年浙江100家重点市场成交总额3838亿元,占全省商品市场成交额的54%,一些省重点市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覆盖面达24%,其中四星、五星级市场37个。

②改造进程加快,现代化水平提高。许多市场按照现代化的理念大力改造硬件设施,科学设计经营商位,不断完善仓储、物流、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物业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市场落后面貌,一批档次较高、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市场初步建立,实现了传统市场新的突破。

③交易方式转变,市场业态提升。根据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一些市场积极探索运用商品展示、合同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逐步改变过去以现场、现金、现货“三现”为主的传统交易方式,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分离。不断创新发展新型的市场经营模式,市场业态显现与现代流通业态融合发展的态势。

④市场功能拓展,对外辐射增强。市场在原有交易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会展、技术研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物流配送、旅游购物等功能,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

⑤主体素质提升,组织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市场举办者逐步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特别是在办管脱钩后,市场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实现了从个体工商户向法人化、公司化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市场整体素质,提高了市场组织化程度。

⑥品牌理念形成,市场竞争力提高。一些市场在发展中逐步树立起品牌理念,积极采取优惠措施引进品牌企业入市,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专营专卖。积极引导经营户注册商标,市场成了商品品牌新的孵化器,知名度和信誉度明显提高,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⑦监管方式创新,市场趋于规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不断完善监管制度,通过综合运用商品快速定性检测、商品准入、市场巡查、信用评价等监管工具和手段,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市场诚信度,有效促进了市场经营秩序的规范有序发展。

(2)第二届,2006年在义乌召开,主题是“专业市场与自主创新”

2006年,第二届中国商品专业市场高峰论坛在义乌举行。论坛由中国民营企业峰会组委会、中国市场学会、浙江省工商局和义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省市场协会、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了本次中国商品市场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围绕“专业市场与自主创新”的主题,深入探讨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下商品市场如何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如何走与产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相接轨的发展之路。

2005年,义乌全市实现GDP300.1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5亿元,市场成交额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义乌市场发展奇迹,市场主体无疑起了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而“党政有为”,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在市场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则是关键性的外部推动因素。

在义乌市场发展过程中,义乌市政府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兴商建市,推进市场扩张提升,做好“导航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微观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致力创新独特的发展路径,使市场发展纳入科学的轨道。二是坚持开拓创新,拓展市场发展路径,做好“驱航者”。主要从加速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提升、推进市场与产业联动发展、提高市场国际化程度等几个方面着手。三是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做好“护航者”。义乌通过建机制、优服务、重规范、求和谐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确保市场持续繁荣发展,使市场在规范运行中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义乌市场发展提供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形成了市场和城市的品牌价值;二是形成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现代流通中心;三是形成了外向型、国际化的采购中心;四是形成了带动国内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市场导向。

提升义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从八个方面着手:第一,做好全球化的战略研究。研究全球化的定位,研究全球的竞争对手,关注国外政府采购的法规,关注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技术标准(技术壁垒)、劳动标准、环保要求等。第二,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维护好大市场内部的交易商以及上游大型制造商。第三,提升义乌品牌价值。制定自有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完善中国小商品市场指数。第四,做好市场交易数据的统计与挖掘,对商户做好信息服务与市场指导。第五,做好细分与整合工作。保持传统小商品价格便宜、种类多,培育高端奢侈品和大宗用品。第六,关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从信息平台逐步向交易平台发展。第七,提高管理层的素质。第八,注重义乌区域的环境建设,挖掘义乌文化、吸纳外来文化、“两外”人员等。

(3)第三届,2007年在桐乡召开,主题是“创新·品牌·和谐”

2007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商品专业市场峰会暨中国·濮院国际毛针织服装博览会在桐乡举行。峰会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桐乡市人民政府、中国商品市场峰会组委会共同主办;由浙江省市场协会、桐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濮院羊毛衫市场管委会、濮院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由中国市场学会、嘉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浙江省羊毛衫协会、中国毛衫联盟、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流通研究中心共同协办。本次峰会围绕“创新·品牌·和谐”的主题,展示了中国商品市场创新提升发展的两大主要内涵,即在传统产业结构基础上的创新增强,在国际一体化条件下的创新转型。峰会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报告NO.2》,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报告课题组历时半年时间,对全国数百个超10亿元市场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重点商品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理性分析后完成的。该书提出了文明市场、品牌市场、创新市场、新星市场、市场强市/县以及市场杰出人物、浙商对外投资市场风云人物的标准,并确定了中国商品市场年度大奖风云榜。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2007中国·濮院国际毛针织服装博览会和第三届浙江·中国商品市场峰会论坛。全国毛针织最新科技成果发布会全面展示了当前毛针织最新科技成果,与会的各大专院校专业人士、纺织专家与毛针织企业就科研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以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实现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增强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大力开展染整项目试点,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生产成本,有利于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008/2009年中国毛针织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毛针织服装最新设计理念。在本届商品市场峰会上公布的2007年中国商品市场年度大奖榜单如下:

第一,中国十大市场强市/县:义乌市、永康市、绍兴县、海宁市、桐乡市、佛山市、寿光市、临沂市、常州市、吴江市。

第二,中国十强文明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广东西樵轻纺城、广东虎门富民时装城、石家庄新华集贸中心市场、成都荷花池商品批发市场、沈阳五爱市场、临沂批发城、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

第三,中国十强品牌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杭州四季青服装城、绍兴中国轻纺城、萧山商业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石家庄南三条市场、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新疆华凌市场。

第四,中国十强创新市场: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宁波华东物资城、浙江松门水产交易市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凌家塘市场、武汉汉正街、南昌市洪城大市场、福建石狮服装城。

第五,中国十强新星市场:义乌装饰城、浙江石狮商贸城、杭州东方家私市场、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河南中国元通纺织城、北京中科贸电子城、河北太和电子城、无锡新世界、海城市西柳服装市场、重庆绿云石都建材交易市场。

第六,中国十大市场杰出人物:翁南道(浙江颐高数码科技集团)、朱财宝(浙江宝马汽配集团)、祝浩泉(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金位海(威海国际商贸城)、李经谋(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苏晖(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李飞(广州白马服装市场)、赵尔烈(北京八里桥市场)、鲁瑞清(北京海龙资产经营集团)、潘云来(江苏常熟招商城)。

第七,中国浙商对外投资市场十大风云人物:王加明(苏州新东方汽配城)、叶吕顺(中国路桥蚌埠市场)、朱志平(西安同方服装城)、吴振武(苏州中国国际服装城)、张忠明(太原义乌小商品城)、范德永(中国黄山国际旅游礼品城)、金一鸣(上海国际鞋城)、夏灵勇(上海金山国际贸易城)、舒策城(无锡五洲国际装饰城)、谢佰荣(中缅伯乐国际商城)。

(4)第四届,2008年在绍兴召开,主题:“中国商品市场·创新——30年回顾与展望”

2008年10月22日,第四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绍兴柯桥召开。峰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县人民政府和中国商品市场峰会组委会等共同发起主办,围绕“中国商品市场·创新——30年回顾与展望”主题,集中展示中国商品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在峰会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海宁中国皮革城等10家浙商领军市场共同发起,签约成立“浙商市场战略联盟”,并正式启动浙商市场联合投资股份公司的筹备,将以股权和资本为纽带展开全方位合作。一直局限于“建市场”的浙商,开始尝试向专业市场输出品牌管理,这种市场抱团投资的模式在全国也属首创。此外,大会还公布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江十大先锋市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江十大功勋人物”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商对外投资市场十大领军人物”等其他榜单,评选出“改革开放30年浙江市场十大创举”,并发布了全国首部以总结商品市场改革开放30年创业、发展经验为主题的《创新·提升·发展——浙江商品市场发展论文报道集》。功勋市场的评选标准是市场起步早、发育快、在省内外同类市场中具有龙头地位;市场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市场档次高、品质优、效益好;市场功能完善、组织化程度高、经营业态先进。先锋市场的评选标准据此参照执行。功勋人物的评选标准是对市场发展有卓越贡献,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开发、建设、管理的市场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省同类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致力于市场创新提升,有先进的市场管理经营理念、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具备较高的市场理论水平。而领军人物主要是走出浙江到全国各地举办浙商市场的掌门人。

商品市场是浙江的“聚宝盆”,它囊括了40多万种商品,150个产业经济集群,500多个经济块状,500万个经营户,创造相关就业岗位1200万个。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发祥地”“块状经济发生器”“国际一体化展示台”“商业文明引导旗”,在全国带动作用明显。浙江市场的商品出口到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40个国家设立分市场,在省外设立市场1500个。浙江商品市场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增强市场联合,更好应对全球化挑战。近年来,绍兴围绕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目标定位,大力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轻纺市场的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今后要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进一步推动轻纺市场的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和开放发展。

第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江十大功勋市场

1.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2.绍兴中国轻纺城

3.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

4.海宁中国皮革城

5.余姚中国塑料城

6.颐高数码连锁市场

7.绍兴钱清轻纺原料市场

8.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

9.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

10.舟山中国国际水产城

第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江十大先锋市场

1.杭州东站小商品市场

2.浙江省家电市场

3.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

4.宁波中国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

5.温州商贸城

6.湖州织里童装市场

7.义乌农贸城

8.衢州粮食批发市场

9.乐清柳市电器城

10.庆元香菇市场

第三,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江市场十大功勋人物

1.谢高华 原义乌县委书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奠基人

2.何樟兴 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

3.陈秀昌 原湖州南浔建材及织里童装市场创始人之一

4.董连和 原绍兴县工商局局长

5.朱震 原海宁中国皮革城创始人之一

6.朱财宝 浙江汽配城创始人、现任董事长

7.祝浩泉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创始人、现任董事长

8.陈体钰 瑞安商城创始人、现任总经理

9.石海森 浙江石狮商贸城创始人、现任董事长

10.竺保国 宁波华东物资城创始人、现任董事长

第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浙商对外投资市场十大领军人物

1.金位海 威海国际商贸城董事长

2.谢佰荣 中缅伯乐国际商城董事长

3.舒策城 无锡五洲国际装饰城董事长

4.蔡志远 江苏昆山建材城董事长

5.夏灵勇 上海金山国际贸易城董事长

6.叶吕顺 中国路桥蚌埠市场董事长

7.蒋柏荣 北京百荣世贸商城董事长

8.朱志平 西安同方服装城董事长

9.王卫兵 苏州新东方汽配城董事长

10.徐小芳 昆明东盟商贸港董事长

(5)第五届,2009年在海宁召开,主题:扩大内需与促进市场转型升级

2009年9月28日,第五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海宁召开。本届峰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商品市场峰会组委会等共同发起主办。峰会以“扩大内需与促进市场转型升级”为主题,回顾总结了中国商品专业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上取得的成绩,并就商品专业市场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发展、扩大内需时代竞争优势、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等问题展开研讨。峰会上,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宁中国皮革城等16家市场被评为“中国浙商行业龙头市场”;而对拉动浙货销售反哺浙江经济起到突出作用的上海金山国际贸易城等10家市场则被评为“中国浙商对外投资龙头市场”。为了扩大市场间交流与资源整合,本届峰会还举行了首届市场投资博览会,18个大类百余家专业市场参加了此次博览会。

商品市场的兴盛和繁荣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4087家商品交易市场,市场年交易额9794.2亿元,外贸出口额419.2亿元。当前浙江商品市场进入了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新阶段,要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实现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开放度,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发展空间;强化品牌意识,鼓励引导经营者自主创新、改善管理、诚信经营;加强组织引导,将一批重点骨干市场培育成面向全国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加强监督管理,为浙江由“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浙商在省外、国外开办的市场有近2000家,每年带动浙货销售3000多亿元,浙商在省外的市场经营者达500多万人,足迹遍布六大洲的浙商如今正将注意力转回国内市场。随着国外销售市场的萎缩,加上国家4万亿投资政策的公布与实施,让不少浙商决定掉转枪口抢占内需市场制高点的决心。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市场将成为承接外销市场向内销市场转移的新终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至少有5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专业市场行业,其中投资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市场已突破1000家。据统计,目前在东北、西北、华北这“三北”地区的各类市场中,浙江的经营户占到1/3甚至1/2,浩浩荡荡的经营大军与其赖以生存的省外浙商市场,为浙江产业搭建了一个做大做强的孵化器。

(6)第六届,2010年在杭州召开,主题是“提升振兴、跨越发展”

2010年11月9日,第六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暨省市场协会会员第三次代表大会杭州召开。本次峰会由国家工商总局和省人民政府主办。峰会以“提升振兴、跨越发展”为主题,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成就,研究探讨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商品市场提升振兴的实现路径,积极构筑后危机时代商品市场新的竞争优势,勾画“十二五”商品市场发展蓝图,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跨越发展。在峰会上,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市场等24家市场被认定为省重点市场,杭州颐高数码旗舰市场等17家市场被确定为省重点培育市场。峰会还首次发布了“浙江十大市场强县”榜单,义乌、萧山、余姚、瑞安、绍兴、诸暨、海宁、吴兴、永康、温岭十地榜上有名。第六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全体代表还向全省市场和全国浙商市场发出《提升振兴浙江市场倡议书》。倡议在告别“十一五”迈入“十二五”的新征程上,为进一步提升振兴浙江市场,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创新的辉煌,要勇当市场提升振兴、跨越发展的引领者,勇当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实践者,勇当社会诚信公平、和谐发展的示范者。

截至“十一五”期末,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4235家,比“十五”期间增加227家,累计实现交易额近5万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超过70%。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数量达到633家,位居全国榜首,其中10亿元至100亿元市场162家,100亿元以上市场18家,分别较“十五”期间增加77家、42家和8家。

“十二五”期间,浙江商品市场发展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发展战略,树立“转型、创新、惠民、和谐”的发展理念,以“提升振兴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市场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着重在“六化”“六加快”上下功夫:率先在全国建成具有区域布局合理化、功能多样化、交易网络化、主体组织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国际化特征的新型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加快推进生产资料市场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加快推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集约发展,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向社会公益性事业转变,加快推进消费品零售市场向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加快推进网上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发展。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市场交易总额较2009年翻一番,重点培育和发展10个助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市场群、10个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散中心、10个网上专业交易市场;实现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市场达到30家、10亿元以上市场突破200家、三星级以上文明规范市场突破500家、市场带动从业人员再增加200万人、年均外贸出口额500亿元。浙江市场对浙江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更加突出,对转型升级的促进将更加明显,造福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成就将更加辉煌。

(7)第七届,2011年在台州召开,主题是“转型与振兴”

2011年11月9日,第七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浙江台州举行。峰会以“转型与振兴”为主题,全国500个市场负责人齐聚共议新形势下商品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共议“十二五”期间商品市场如何对接产业和消费需求、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点等热点问题。

峰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商品市场百强”榜单和《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商品市场百强”以综合类、纺织服装类、五金家居类、汽车及生产资料类、电子及专业市场类、农副产品类六大类型进行分类排序,其中浙江有38家省内市场、13家省外市场榜上有名,浙商办的市场占“全国百强”市场的一半以上。同时,峰会还紧扣“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主题,隆重发布并表彰了“2011年度浙江省商品市场强县”“省外浙商十大反哺功勋市场”“浙江省十大转型示范市场”。

(8)第八届,2013年在义乌召开,主题是“改革·转型·跨越”

2013年11月18日,第八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义乌举行。商品市场峰会以“改革·转型·跨越”为主题,各界精英汇聚义乌,共同探讨未来市场转型升级之路。峰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协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合作机制。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名单,浙江有不同类型的58家市场入选,成为全国商品市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交易额最高的领先省份。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名单,首次将全国交易额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100家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清晰而完整地呈现出来。名单显示,浙江在全国市场中独占鳌头、优势明显,共有不同类型的58家市场入选,成为全国商品市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交易额最强的领先省份。本次峰会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往年相比,首次把网络市场列入名单。首次进入“百强”的网络市场共有5家,分别是淘宝网上市场、天猫网上商城、京东商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和中网网上电器交易市场(乐清)。另外,大量实体市场也纷纷打造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如“义乌购”“网上轻纺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等,不仅打破了原来实体市场物理空间的限制,也使百强市场充实了新的家族成员。会上,还发布了“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商品市场指数”“中国十大销售浙货网络市场”“浙商市场浙货营销中心”等榜单。“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商品市场指数”包括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浙江塑料网上交易市场)等;“中国十大销售浙货网络市场”包括浙江淘宝网上市场、浙江天猫网上商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等。“浙商市场浙货营销中心”包括威海国际商贸城、无锡五洲国际装饰城、江苏昆山亿丰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等。

第二,“改革转型跨越”成峰会热词。随着实力强劲的境外流通集团大量涌入和兄弟省份各类市场的不断壮大,浙江市场的先发优势也在弱化。商品档次偏低、布局欠合理、专业集中度不高、产业支撑不够等问题也渐渐突出。浙江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的转型发展,2012年以来,明确提出市场提升发展要朝着促产业、拓空间、提品质、强功能的方向迈进,不断推动网上网下市场、省内省外市场两个珠联璧合。力争用五年的时间,达到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商品交易额分别突破2万亿元的目标,努力实现浙江市场的二次振兴。

第三,全力助推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义乌市场是浙江和中国商品市场的领头羊,具有风向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峰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协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合作机制。国家工商总局将在市场准入、商标品牌、新型贸易方式及市场诚信建设等方面给予义乌特别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义乌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的优势和作为全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功能。在支持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面,国家工商总局支持义乌市依法有序开展工商登记改革,建立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实践需求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及监管制度,在深化多证联办和并联审批、建立健全新型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支持义乌市场转型升级方面,国家工商总局支持义乌市场完善功能体系,提升义乌市场商贸流通效率,支持搭建中国小商品城网上交易平台、义乌物流园区、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等项目建设。第八届市场峰会,将加快义乌市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同时通过这个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传递出引领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新信号、新模式和新趋势,为中国商品市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9)第九届,2015年在海宁召开,主题是“新常态、新机遇、新路径——互联网时代商品市场新发展”

2015年9月16日,以“新常态、新机遇、新路径——互联网时代商品市场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海宁举行。作为全方位展示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状况和前景的高端峰会,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举办了八届,已成为国内同类展会中影响最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盛会,也发展成我国商品市场的品牌峰会。

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第九届“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和“网上网下融合市场二十强”等榜单。其中,“2015年度中国商品市场百强”榜单中,有浙江市场40家,省外浙商市场7家,“网上网下融合市场20强”中,浙江占8家。这么多的浙江市场上榜,充分体现了浙江市场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和实力,以及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尤其是“网上网下融合市场20强”榜单中浙江有8家市场入围,更是表明浙江专业市场在引入互联网,打造现代化智慧型市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对于推进浙江专业市场进一步提升发展,促进浙江区域产业发展,继续引领全国商品市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峰会有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互联网”模式凸显。

新常态下,浙江商品市场表现亮眼。作为市场大省,浙江一直是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风向标。2015年上半年,虽然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增幅出现小幅回落,但市场整体交易依然活跃,市场规模效应、“市场+互联网”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全省市场整体增长态势依然稳健。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共登记实体市场4334家,较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35家,宁波、杭州、台州、温州、金华和绍兴(按数量排名)等地实体市场数继续领跑全省。上半年,实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9407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整体发展继续保持稳健。

实体市场稳中有进,网络市场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15年上半年浙江共登记网上市场名称169家,较2014年同期增加10家。网上市场分布主要集中在实体市场发展较为活跃的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地,其中宁波新登记网上市场5家。按可同比口径,其中的165家网上市场(不含淘宝网、天猫网、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汇联贵金属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913.8亿元,总体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在整体交易活跃、市场规模效应凸显的同时,2015年,“市场+互联网”模式在浙江商品交易市场中也得到了广泛实践。杭州、宁波、温州、嘉兴、舟山等地均积极探索以实体市场为依托的“市场+互联网”模式,以市场为纽带,将区域经济优势与互联网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网上网下齐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比如: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加快网上平台建设,登记网上市场名称,成立濮院毛衫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建设1.1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中心,配套电子商务分拣配送中心,完善电子商务优惠扶持政策,上半年网上成交额达20亿元,同比增长233.3%,实体市场成交额达到90.2亿元,同比增长14.2%。海宁皮革城积极引用微信软件,整合停车、购物、餐饮等功能,加大对外地旅游观光客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度,上半年实现交易额65.8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网上销售额达2亿元。新昌中国茶市注重网上与网下、品牌与网络的互促发展,依托实体市场的品牌和地域优势,通过网上平台扩大商品辐射度,增加网售茶叶的附加值,引入网上经营户323户,上半年网上交易额1.6亿元,同比增长300%,实体市场成交额33.7亿元,同比增长36.4%。舟山群岛新区水产品交易中心经过重组改造,完善金融、物流、采购等配套,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增加水产品交易种类,上半年仅远洋鱿鱼一项,成交量就达8.6万吨,成交额10.1亿元,同比增长69%。

第二,市场集群、智慧市场“牵手”。

商品市场对于浙江来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兴办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就是浙江经济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商品市场更是成为浙江加快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创业创新的催化剂和促进浙货销天下的主渠道。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商品市场的发展,近年来浙江提出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成交额两个两万亿的战略目标,积极促进网上网下、省内省外两个市场的珠联璧合,大力推进民生市场、实体市场、网上市场和省外市场四大市场的提升发展。

近两年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在转型升级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在对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要适应互联网、融入互联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一方面要利用好实体市场的传统优势,按照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快现代商品市场集群建设,强化集聚规模效应,进一步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充分融合。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打造商品市场的新优势,特别是积极推动互联网模式的智慧市场建设,发挥网上市场在突破空间、超越时间、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压缩商品流通的周期,刺激多元消费。到2015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包括海宁中国皮革城在内的20多家市场在开展“智慧市场”项目的试点。

第三,实体市场嫁接互联网。

浙江市场是浙江兴商建市、贸工联动、以商强农、城乡一体、外向开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浙江市场发扬着“永无止境、勇谋新篇”的精神与魄力,不断续写着市场提升发展的崭新篇章。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而以“互联网+”模式创新为着眼点和驱动力是未来商品市场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市场”和“网上网下融合市场”高位引领,顺应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主动拥抱互联网;“市场集群”整合各方资源,强化集聚效应,密切联动产业;“放心市场”小处着眼,普惠民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0)第十届,2017年在金华召开,主题是:“新跨越、新发展——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转型与创新”

2017年9月,第十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金华召开,探路商品交易市场的转型与创新。本次峰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峰会的主题是“新跨越、新发展——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转型与创新”。

从2005年至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已连续在杭州、绍兴、义乌、海宁等地举办了九届。目前,峰会的档次、规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引领商品市场交易发展风向的顶级盛会,为政府、业界以及专家学者搭建了市场未来发展的高端互动平台,增进了全国商品市场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7年“中国商品市场百强”“网上网下融合型市场30强”“引领产业型市场30强”榜单。金华有6家市场入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分别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东阳市花园红木家具城、东阳中国木雕城、义乌农贸城、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还入围“网上网下融合型市场30强”“引领产业型市场30强”榜单。

截至2016年底,全省3926家实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2.05万亿元;175家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3.57万亿元,省内省外市场互联互通,实体网上市场共建共赢,浙江正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发展态势,从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迈进。

近年来,浙江在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挥块状经济优势,以市场转型提升带动产业升级。二是发挥网络经济优势,促进网上网下融合发展。三是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推进省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四是发挥监管创新优势,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秩序和发展环境。

目前,金华全市共有各类市场364家,截至2016年底,市场成交额为2897.2亿元,网上交易市场7家,全年网上市场成交额239.4亿元,有超千亿元市场1家,超百亿元市场5家,超亿元市场90家。市场已经成为金华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培育市场集群、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