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国际规则的起源、分歧及走向
- 徐培喜
- 2247字
- 2020-08-29 05:49:30
二 两条既对峙又融合的线索
1998年是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开局之年,非国家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都为登上世界舞台做好了机制上的准备,这一年诞生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ICANN,是一条理想主义的线索,一条非国家主权的线索,但奇迹般地付诸了实践。总体上,这条线索可以称为互联网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线索,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实践。互联网社群在这一年自行组织起来,准备了一个模式、一系列共同的原则、一个机制和总体条款,成立了ICANN这家非营利机构,负责制定互联网技术政策,开展互联网名称和数字地址的全球治理。ICANN机制的组成人员并不包括外交官和国会议员,只有商业、学术、技术人士,这种情况在国际关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授克莱恩沃彻特(Wolfgang Kleinwachter)认为,在200年跨境通信谈判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此前,跨境通信的治理都是以国际条约来实现的,有了互联网之后,孕育出ICANN多方治理模式。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穆勒(Milton Mueller)将互联网社群在1998年7月召开的雷斯顿会议(Reston meeting)称为“宪法时刻”,将ICANN的缔造过程比喻为网络空间宪法的诞生。到了2016年10月1日,ICANN更是摆脱了美国商务部合同的束缚,互联网关键职能的管理权从美国商务部移交到了全球多利益相关方社群。
1998年诞生的第二条线索是UN GGE,是一条现实主义的线索,是典型的国家主权线索,有国家想要利用网络主权作为法律工具更理直气壮地进攻,有国家想要通过网络主权进行防守。总体而言,这条线索可以称为国家安全线索,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线索。1998年9月23日,俄罗斯外交部部长伊万诺夫(Igor Ivanov)向联合国提交信息安全决议草案,名为“安全背景下的信息通信发展”,并在第二年年初获得采纳。俄罗斯呼吁直接制定网络军控条约。美国反对俄罗斯的主张,反对网络军控,希望推动已有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美国认为俄罗斯想要借此限制美国在这个崭新领域的实力。美国认为中国也跟俄罗斯持有同样的想法,也想限制美国实力,因为中国认真分析了1990年至1991年的海湾战争,看到了信息技术革命给美国军力带来的提升。
联合国因此先后五次授权组成政府专家组,讨论信息安全问题:第一届(2004~2005年)、第二届(2009~2010年)、第三届(2012~2013年)、第四届(2014~2015年)、第五届(2016~2017年)。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都达成了共识报告。但是,2017年6月19日至23日,2016~2017年第五届专家组最后一场谈判未能达成共识报告。各国只得返回至2015年的成果上,重新思考网络安全国际合作问题。在网络空间威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仍然无法建立全球政策框架,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并且密切关系着网络空间的未来。
如何看待1998年延伸出来的这两条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线索?导致第五届UN GGE谈判破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分歧点?全球网络安全谈判将走向何方?哪些对话平台和议题变得至关重要?网络空间是否已经进入战国时代?各国政府、全球信息产业界、民间力量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有何重大利益关切?他们引用哪些国际条约和案例来谈判网络空间定规问题?如何建立具有创新意义的全球政策框架和机制?
本书着重分析国家行为主体在建章立制方面的作用。但是,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并且这些新主体的参与程度和方式,将决定国家能否走出传统的敌对框架,这里的希望仍然存在。互联网治理线索和国家安全线索总体上仍然处于对峙的状态,在机制、参与主体、价值理念等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水火不容。但是,由于只有一张互联网,在全球一网、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他们必须共同商讨对策,双方也必须都做出一些妥协,未来有可能在溯源等关键主题上获得突破。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空间和解的手段并没有山穷水尽,新的倡议仍在不停涌现,各国、各方仍在寻找新的发力点和发力方式,规则版图分裂割据的局面将持续更长的时间。除了文献分析、现场观察外,本书还采用了深度访谈的方法,面对面采访了15位欧美俄政府官员、智库专家及大学教授,结合文献分析和国内外多场会议讨论,概括了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的12个主要分歧点,并试图阐释正在形成中的一些国际规则。
1.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副总裁刘易斯(James Lewis);2017年1月13日/北京。
2.维护网络空间稳定全球委员会(GCCS)委员、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授克莱恩沃彻特(Wolfgang Kleinwachter);2017年4月26日/赫尔辛基。
3.法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Castex Chair of Cyberstrategy)首席研究员多泽特(Frederick Douzet);2017年4月28日/巴黎;2017年12月4日/乌镇。
4.瑞士信息传播技术与和平基金会(ICT4Peace Foundation)主席斯托法彻(Daniel Stauffacher);2017年5月1日/日内瓦;2017年12月5日/乌镇。
5.德国联邦外交办公室网络政策主管、2016~2017届UN GGE主席盖耶(Karsten Geier);2017年5月3日/柏林。
6.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穆勒(Milton Mueller);2017年6月1日/亚特兰大。
7.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研究员莫若(Tim Maurer);2017年6月6日/华盛顿。
8.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Kennedy School)研究员郝诗蔚(Melissa Hathaway);2017年8月23日/北京。
9.麻省理工学院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omputer Sci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研究员马勒里(John Mallery);2017年8月24日/北京;2017年12月4日/乌镇。
10.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荣休教授诺顿斯登(Kaarle Nordenstreng);2017年8月27日/厦门。
11.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赫伯特·林(Herbert Lin);2017年9月14日/北京。
12.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研究员韦伯斯特(Graham Webster);2017年12月2日/乌镇。
13.荷兰莱顿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商罗吉(Rogier Creemers);2017年12月4日/乌镇。
14.美国东西方研究所(East West Institute)高级副总裁麦康纳(Bruce McConnell);2017年12月5日/乌镇。
15.俄罗斯互联网安全联盟(League of Safe Internet)主席丹尼斯·大卫杜夫(Denis Davydor);2018年6月7日/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