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个难以分割的主题

从广义上讲,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网络军控领域的谈判,主要涉及军事和情报部门,侧重关注国际法如何适用于网络空间,第一届至第五届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UN GGE)是典型的谈判论坛。第二方面是网络犯罪治理的全球对话,主要涉及公安和司法部门,关键文本既有欧洲试图推广的《布达佩斯网络犯罪公约》,也有俄罗斯递交的《反信息犯罪合作协议草案》。第三方面是对互联网关键技术资源管控的看法,比如各国对ICANN等技术社群的司法管辖权存在争议,有一些激进声音甚至试图重塑互联网名称、数字、参数体系。第四方面是各国在跨境数据流动问题上的主张和实践。各国近些年来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网络空间国家管辖权的行动,体现在一系列重要立法和战略文件中,如《网络安全法》(中国)和《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本书所关注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主要涉及第一方面,即网络军控领域的分歧,但由于这四个类别里的主题相互交织(这也正是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所以这个分类具有人为的特点,是为了理解方便而做出的分类,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些主题根本无法分割。比如,勒索病毒攻击问题既涉及网络军控,也涉及网络犯罪,是一还是二,完全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又如,网络军控谈判中,有国家推动一些规则,表示不能干涉、摧毁互联网职能系统,这将第一和第三两方面联系起来。还如,中国网安法和欧洲GDPR都涉及数据流通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两部立法在较大程度上又是对斯诺登泄密事件的反应,而斯诺登泄密事件曝光的是美国军事和情报部门的所作所为,所以,第一方面和第四方面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本书主要记叙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国际规则谈判的起源、分歧及走向,梳理了多个分歧点,涉及沿用旧法与制定新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动网和动武关系、网络空间与新战场、网络间谍活动、互联网基础架构、金融机构和金融数据、社交媒体和政治稳定、人工智能和杀手机器人等多个主题。这主要是实力领先国家和落后国家的谈判。强者不想限制自己的实力,这是谈判无法禁止网络武器、防止军备竞赛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不对称性,强者“高处不胜寒”,反而认为自己极端脆弱,担心无人机被劫持,担心战时指挥系统被攻击,担心金融数据被篡改,担心知识产权被盗窃,这些认识显然是夸大的,但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中诞生了许多看起来荒唐实际上理性的规则话语。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既繁荣活跃,又充满挫败感。一方面,这个领域充满活力,各种机制不断诞生,各种倡议层出不穷。塔林、海牙、日内瓦、乌镇、华盛顿、莫斯科、特拉维夫、新德里、新加坡等多个城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治理话语生产基地。国际规则的表述方式灵活多变,有些倡议已经得到较大范围的国际认可。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走入深水区,各国各方在关键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在各国国内,不同部门和主体之间的观点分歧丝毫不弱于国际分歧。本书试图勾勒不同主题领域内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谈判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