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序言

韩国和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友善的邻邦关系,这种关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甲午战争给韩中两国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更巩固了其在东亚的霸主地位。1905年的韩日《乙巳条约》实际上使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韩国领导阶层为了避免韩国的殖民地命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挽回国家主权的运动。但韩国最终还是于1910年8月被日本强行吞并。

韩国民族主义反日团体“新民会”为了克服这一危机,着手在国外建立独立运动根据地。他们的活动地点主要包括与韩国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和苏联沿海州地区,这些地方都是韩人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辟出来的新的活动区域。这些先觉者则将这些地区视为未来抗日武装斗争的根据地。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韩国国内,韩国国内反日独立运动家纷纷流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区。这些韩国流亡者在中国共和革命成功中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鼓舞,[2] 进而开始了促成韩中联合的努力,其代表人物是申圭植和他的侄子申衡浩及柳东说等人。[3] 从此,开始有韩人以留学或者生活为目的而迁入中国关内地区。这些人组织起了抗日斗争的中心团体,并不断顺应时局而有所变化。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的爆发,使国内外独立运动家受到极大的鼓舞,其结果是在中国上海建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以下简称临时政府)。这给韩中联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革命力量清醒意识到唇亡齿寒,毫不吝惜对韩国的扶持和支援。1932年,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的义举深深感动了中国人。在中国的全面支持下,临时政府为了培养反日独立军指挥员,将学员委托给中国军官学校进行训练。在中国的有力支持下,临时政府最终于1940年9月在重庆组建了韩国光复军。

与此同时,活跃在中国各地的独立运动家接受了各种社会思想,依靠韩中联合开展了抗日斗争。以国际主义者自居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同中国的革命者,还同东亚其他国家的革命者一起建立了共同战线,其中东方无政府主义联盟是具有代表性的团体之一。自1931年日帝开始大陆侵略战争以来,韩人武装力量与吉林自卫军联合作战,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4] 毋庸置疑,韩中联合的共同抗日斗争是迫使日本帝国主义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重新探讨韩中联合抗日的意义。韩国革命者参与和支持了中国辛亥革命,这是他们拓宽眼界的决定性契机。之后的临时政府,在此基础之上发展成为抗日斗争的核心组织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在探索韩中两国的未来指向性关系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就是韩中联合的结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