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1978~2018)
- 林晓言 刘秀英
- 14字
- 2020-08-29 06:11:44
第一章 总论:中国综合交通运输
一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40年的发展与成就
随着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交通运输业五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这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将开启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摩托车改变老百姓的出行方式,到高速干线交织汇聚的交通运输网络(见图1-1和图1-2),在这40年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编织着我国交通强国梦想。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区际、城际、城市、城乡交通网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交通运输体系已从单一化、分散化、机械化向多元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图1-1 20世纪80年代我国某家摩托车厂接受检查的照片
注:1980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极大改变,这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图1-2 四通八达
注:作者张卫东,拍摄于上海虹桥站,获得2012年全路摄影家作品展纪实类一等奖。上海虹桥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京沪、沪昆高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6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1]已达到505.6万公里,其中铁路12.4万公里(含高铁2.2万公里)、公路469.6万公里、内河航道12.7万公里、油气管道10.9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有218个,沿河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有2317个,全国公共交通运行线路总长66.96万公里。[2]
(一)综合交通路网布局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已形成连接全国城乡的基本网络形态。截至2015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的平均密度为52.6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地区为125.52公里/百平方公里,中部地区为93.63公里/百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为28.04公里/百平方公里。[3]截至2016年,全国乡镇公路通车率为99.02%,建制村公路通车率为95.37%[4],全国邮路总条数达2.9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达689.6万公里,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总数达6.2万处,村邮站总数达28万个。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达19.8万处,网路总长度(单程)达2630.5万公里。
我国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干支层次清晰,分工日趋明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联通了21个城镇化地区,干线通道骨架基本形成,重要枢纽节点渐趋稳定,逐步构建了东部沿海、沿长江、京沪、京广客货运输大通道和南北能源运输大通道,形成了围绕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地区的五大港口群体。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的机场体系,承担了我国民航客货运输的主要任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运输机动性、承载能力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在“五纵五横”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提出“十纵十横”。[5]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道建设。
(二)综合交通网络结构
我国综合交通网是以自然地理、人口分布为基础,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经济社会活动为需求,结合国土开发和保障国家安全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以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呈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1.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变化
图1-3 客运量变化情况
图1-4 旅客周转量变化情况
图1-5 货运量变化情况
图1-6 货物周转量变化情况
本部分选取四个指标分别为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通过这四个指标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结构的变化,如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从客运量可知,在这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5年末,公路的客运量是铁路的6.39倍、民航的37.12倍、水运的59.81倍。在旅客周转量中,公路在2014年以前,在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0.81%,2014年铁路的旅客周转量首次超过公路,铁路占比为39.24%,公路占比为38.39%,改革开放40年间铁路大发展是铁路客运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货运量方面,公路在总量方面仍占据绝对优势,2015年为315亿吨,远高于同期铁路的33.58亿吨、水运的61.36亿吨、民航的0.63亿吨;同时可以看出水运的货运量增长也较为明显,而铁路则呈现下降趋势。在货物周转量方面,水运的优势则更为突出,水运的货物周转量一直占据领先地位,2015年其占比为52.84%,铁路占比为13.68%,公路占比为33.37%,民航占比为0.12%。
2.铁路
多层次的铁路网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全年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8.1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3.3亿吨,完成的工作量居世界第一[6],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已经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0.83%和66.40%。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逐步形成,物流设施同步完善,逐步实现了货物运输直达化、快捷化、重载化。1978年至2016年,国家铁路总营运里程增加了8.52万公里,增长了3.18倍,其中,复线铁路里程增加6.85万公里,增长10.94倍;电气化铁路里程增加8.08万公里,增长54.42倍。21世纪初,我国铁路建设呈现跳跃式增长,2000年的铁路规模增长率为18.52%,为历史最高,此外,在2008年,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首次超过复线铁路,并且至此之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如图1-7所示。
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初步建成。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2004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翻开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已建设了一大批适应各种特殊气候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运输需求的高速铁路,2017年末,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2.2万公里,居世界之首,图1-8(a)和图1-8(b)为我国高铁发展大事件一览。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铁路运输线在总规模持续上升的同时,在铁路线路的质量方面也不断提高。中国铁路人在交通建设方面,坚持质与量并重,使铁路规模扩大、速度提高、质量提升。
自改革开放后的40年,我国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以令人震惊的速度飞速上升,开创交通强国之路。
图1-7 1978年至2016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复线里程和电气化里程数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数据库(EPS数据平台)。
图1-8(a) 我国高铁发展大事件一览
图1-8(b) 我国高铁发展大事件一览
3.公路
全国公路网络广泛覆盖,路网规模加速扩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公路里程达469.63万公里,相比于1978年的89.02万公里,增加380.61万公里,增长4.28倍,以年均增长率4.5%的速度迅速扩大规模。如图1-9所示,我国公路里程在2005年激增,这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政策。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和发展,农村公路里程于2005年开始作为我国运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国家统计范围。
我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连接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2016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为469.63万公里,公路密度为48.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为459.0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7.7%。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为422.6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0.0%。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为60.12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2.8%。高速公路里程为13.10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57.9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为9.92万公里。
图1-9 1978年至2016年我国公路里程和等级公路里程数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数据库(EPS数据平台)。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公路网络日益密集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公路只有59万公里,到201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96万公里。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8.7%,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8.8%,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99.98%。[7]到2016年底,农村公路里程为395.98万公里,其中县道为56.21万公里,乡道为114.72万公里,村道为225.05万公里。2016年末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9%,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00%;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94%,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6.69%。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并攀登全球第一。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201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3.2万公里,已跃居世界第一。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国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突破2万公里,只用了4年时间;从2万公里到突破3万公里只用了两年时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速度,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1978年至2016年我国等级公路规模如图1-10所示。
图1-10 1978年至2016年我国等级公路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4.水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逐步扩大,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水运在缓解交通运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水运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延长了内河航道里程,扭转了过去二十多年内河航道里程较短,总在固定的航道里程被动的徘徊的局面。
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规模逐步扩大,航道等级稳步提高(见图1-11),2016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2.71万公里,等级航道为6.64万公里,占总里程的52.3%。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为1.21万公里,占总里程的9.5%。各等级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一级航道1342公里,二级航道3681公里,三级航道7054公里,四级航道10862公里,五级航道7485公里,六级航道18150公里,七级航道17835公里。等外航道6.07万公里。各水系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长江水系64883公里,珠江水系16450公里,黄河水系3533公里,黑龙江水系8211公里,京杭运河1438公里,闽江水系1973公里,淮河水系17507公里。[8]
图1-11 1978年至2015年我国内河航道里程和等级航道里程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进一步扩大港口吞吐能力,增加生产用码头数量。2016年末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0388个,比上年减少871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887个,比上年减少12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4501个,比上年减少859个。2016年末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317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1894个,内河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23个。全国万吨级以上泊位中,专业化泊位1223个,通用散货泊位506个,通用件杂货泊位381个。
此外,在运河的经营管理上,不断采取措施完善管理组织机构,扩大对内河水运的水上活动管理和安全监管的覆盖面,并针对内河航运的特征,相继制定和发布了很多管理规章,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管理和水上安全监管力度,逐渐凸显了内河水运的重要作用。
5.民航
民用机场体系基本成型,航线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3794条,按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919.3万公里,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634.8万公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航线里程仅为14.89万公里。1978年至2015年我国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和国际航线线路长度如图1-12所示。
图1-12 1978年至2015年我国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和国际航线线路长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6.管道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管道运输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开始,我国展开了大规模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建设,逐步实现了原油运输由以铁路为主转向以管输为主,油气管道骨干网络初步形成。
图1-13 1978年至2015年我国管道输油气里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978年至2015年我国管道输油气里程如图1-13所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达13.1万公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三大主干网络和“西油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油气输送网络。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原油长输管道总长达一万多公里,各油田所产原油的80%均由管道外输。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近一万公里,承担着全国各油(气)田100%的天然气运输任务。目前的管道运输业已成为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之后的第五大运输行业。
(三)综合交通网运输能力
运输量位居世界前位。2015年,全国完成客运量194.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0047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410亿吨、货物周转量173690.6亿吨公里。铁路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居世界第一,货物周转量居世界第二,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邮政业年服务用户超过700亿人,快递年业务量居世界第一,大型网络购物促销“双十一”活动单日处理峰值超过1.6亿件。管道货运量达7.1亿吨,周转量达4138.8亿吨公里。
运输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及冷链等专业物流快速发展,集装箱、厢式货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加快推广,城乡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提高了社会物流运行效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大幅改善,铁路旅客运输总体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2015年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大力提升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公交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全国公交专用车道达8569公里,快速公交系统(BRT)线路长度达3081公里,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产品的新模式不断丰富,网约出租汽车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运输服务通达性显著增强。高速铁路覆盖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比例达65%。道路客运线路达18.1万条。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突破4.5万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105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195公里。水路国际运输航线和集装箱班轮航线往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港口。民航定期航班航线达3326条,航线里程超过786.6万公里(按重复距离计算),通达境内204个城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55个国家(地区)的137个城市。全国乡镇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覆盖率达70%。
运输工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铁路干线全部实现内燃、电力机车牵引,客货运输车辆品种和结构均实现升级换代。民用汽车数量达到17228万辆,公路客货营运车辆总数达1473万辆,货运车辆平均吨位数由6.3吨增加至7.5吨,专用货车(含甩挂运输车辆)占比由5.1%提高至27.2%,营运客车高档化、舒适化和货运车辆大型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水上运输船舶达16.6万艘,海运船队运力总规模达1.6亿吨,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超过800吨,高等级航道通航水域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趋势明显。民航拥有运输飞机在册架数2650架,通用航空企业拥有在册航空器1904架。邮政业拥有各类汽车24.4万辆、国内快递专用货机71架。
初步建立高效的安全监管和海上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海上搜救打捞力量持续增强,搜救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初步构建了广泛覆盖、反应迅速、立体高效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海上应急保障体系。
(四)综合交通网运行机制
从综合交通网的运行机制看,随着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运输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铁路运输实现了主辅业分离,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实现了政企分开。除铁路外,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渠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综合交通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以其技术经济优势和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导,处于不断完善的大发展时期;二是伴随先进科技的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技术水准快速提升,运输网络的发展从以“通”为主上升到以“畅”为先。
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交通建设、养护、运输不断推向市场。积极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运输投资运营,大力推广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模式(PPP)。交通运输全面实现政企分开。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创新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基本形成。
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我国对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进行了大量的立、改、废工作。目前,共有《铁路法》、《公路法》、《港口法》、《航道法》、《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民用航空法》和《邮政法》等8部法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道路运输条例》、《国际海运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船员条例》、《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和《邮政法实施细则》等65部行政法规,以及300余件部门规章。
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建立。2008年、2013年实施了两轮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形成了由交通部管理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架构。各地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