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1978~2018)
- 林晓言 刘秀英
- 1657字
- 2020-08-29 06:11:44
序
本书是“改革开放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取得的成就展开。改革开放即将走过四十载春秋,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将开启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总结历史正当时,继往开来续辉煌”正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交通运输整个行业总体上基础非常薄弱,基础设施规模小、密度低,运输装备数量不足、技术落后,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弱,各行各业都亟须发展,交通运输又被归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投资严重不足,至20世纪70年代末,肩挑背扛、畜力车运输仍为普遍现象,相当多的人没出过远门,没见过火车、汽车和飞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交通运输业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路网布局趋于完善,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装备水平跻身国际一流,交通运输业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对外开放深度发展、国家政策强有力支持下,我国交通运输业不仅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运营质量、技术装备等方面,而且在发展理念转变、交通体制创新、交通法规完善、运输市场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根据交通部发布的《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运输线路运营总里程已达到505.6万公里,其中铁路12.4万公里(含高铁2.2万公里)、公路469.6万公里(含高速公路13.1万公里)、内河航道12.7万公里、油气管道10.9万公里,全国公共交通运行线路总长66.96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218个,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0388个(沿河港口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317个)。同时,各种交通方式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干支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由林晓言教授策划和主持编写、审校,刘秀英参与了本书内容框架设计,以及全部章节的修改修订、审校工作。第一章“总论: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由王萌主笔,全面梳理了中国综合交通运输40年的发展与成就、理论与政策、经验与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第二章“中国铁路”由姜明宜主笔,介绍了铁路行业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及“走出去”的成就等内容。第三章“中国公路”由穆子龙主笔,介绍了公路行业的主要发展成就,尤其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以及公路运输服务发展情况等。第四章“中国民航”由梁潇艺主笔,介绍了民航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移动载运工具、民航运输市场和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第五章“中国海运”由陈培瑶主笔,介绍了海运行业40年的发展变迁,基础设施、船舶、制度及管理机构发展情况。第六章“中国内河水运”由张爱萍主笔,介绍了内河水运行业的基础设施、载运工具、水运政策、水运市场的发展情况。第七章“中国管道运输”由崔卓然主笔,介绍了管道运输40年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情况,并与国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第八章“中国高速铁路”由罗燊主笔,介绍了中国高铁的起源、技术创新、建设规模、“走出去”成就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九章“中国地铁”由张泽华主笔,介绍了地铁发展概况及发展历程、案例及PPP建设模式等。第十章“中国物流”由李宜航主笔,介绍了物流市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第三方物流及物流政策等发展情况。第十一章“中国旅游交通”由王梓利主笔,介绍了旅游交通概况、发展进程、各运输方式旅游交通发展及综合协调机制。第十二章“中国煤炭运输”由刘秀英主笔,介绍了我国能源状况及煤炭分布与调运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及煤炭运输的创新发展。
本书为北京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年度资助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高铁经济理论解析框架及演化路径研究”(17ZDA084)阶段性成果。本书可以作为大学生的阅读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从业者、政策研究人员及对交通运输业感兴趣的读者的参考用书。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林晓言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