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秋之卷/总第24卷)
- 崔志远 吴继章
- 9633字
- 2020-08-29 06:32:41
论元情感的要素和意义[1]
谭光辉[2]
摘要:元情感就是情感的元语言,是情感生成之前的心灵条件和规则,是使情感得以可能的情感执行、编码、体验、感知能力的编码原则等非情感因素。元情感的要素主要包括:爱好、性格、认知、人生观、其他情感、身体状况、他人情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只有意识到元情感的存在并对元情感进行不断深入的追问和研究,情感研究才可能不断向心灵深处挺进。
关键词:情感研究;情感符号学;情感元语言;元情感;情感编码
一 什么是元情感
元情感,也可称为“情感元语言”。情感元语言被讨论得极少,在各种学术类著作中都难以找到这个词的踪影,可能是因为情感不易被理解为一种语言。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词“元情感”,大概是为了使表述更简洁。在感觉心理学中,元情感被理解为用来组成其他情感的基础情感或初始情感,就像色彩理论中的三原色。但是理论家对该类“元情感”具体种类的看法差别极大,少至两种,多至十余种。[1](P462)对元情感种类的分析还受到语言与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情感的命名和分类左右着人们对情感类型的认知。表示感情的词,英语中有2000多个,荷兰语中有1500多个,汉语中有58个,马来西亚语中只有7个。[1](P461)因此文化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在某一文化背景下被认为十分重要的情感,才可以被称为元情感。[1](P462)如果元情感真的与语言和文化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人类情感就会因文化的不同而具有极大的差别,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文化中的人就应该难以表现出相同的情感。然而语言文化差异仅仅是指称系统的差异而已,被指称之情感并不因指称系统不同而相异。
上文关于元情感的界定,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以保尔·埃克曼的划分为例,他认为存在六种元情感,分别是恐惧、愤怒、厌恶、惊奇、悲伤和喜悦,原因是不同文化的人在解释面部表情时对这几种情感的解释是一致的。[1](P463)这个理论显然不太具有说服力,这几种“元情感”本身也是情感,况且还可能有变数。所有“元×”实际上都是“‘关于’×的编码规则”的意思。比如“元小说”是指“关于指出了小说创作过程或编码规则的小说”,“元语言”是指“关于某语言的编码规则”,“元历史”是指“关于历史的叙述原则”,等等。以此推之,“元情感”就应该是指“决定情感的生成的编码原则”。“元情感”本身不应是一种常规或常见的情感,它藏在情感的背后,控制着情感的生成。
胡塞尔在用“元情感”这个词的时候,是将其与元动觉、元本能并置的,“元被动性”中存在着一种原初的“形式”(或称“元结构”),通过反问,元结构最终将随着其元素等的变化而导致元动觉、元情感、元本能。总之,元材料恰好是在一种统一性形式中进行的,而这种本质形式是先于现世性的。[2](P195)根据胡塞尔的观点,元材料及元结构因素在前,因元结构元素的变化而有元情感,在元情感编码原则的控制下产生具体的情感。在胡塞尔之前,休谟早就对元情感做过分析。休谟认为,道德是由情感和理性决定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高尚的慈善情感更能赋予人以价值,没有什么道德优点比正义更受尊重,这两点对道德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对维持社会是必要的、有用的,“有用性这个条件具有最大的活力,它最能完全控制我们的情感”[3](P30)。仁慈和正义因其有用性而控制着人类的情感,因此汪丁丁总结说:正义感与仁慈感是人类的两种“元情感”,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社会行为的基本模式。[4](P242)总的来看,不论是胡塞尔还是休谟,他们理解情感的共同性是:情感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一个先于情感而存在的、决定了情感产生的非情感因素。
关于“元情感”,还有一个理解是“对自己的情感发生的情感反应”,比如我会跟我自己发火,因为我无法在交通红灯前耐心等待。[5](P113)关于此种说法,还有“元心态”或“关于心态的心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迈克·霍尔(L.Michael Hall),他认为元心态是我们能力发展的结果,是指向内部世界的,元心态决定了心态,心态是指向外部世界的。[5](P152)另一个更通行的看法来自戈尔金,他认为元情感就是“关于情感的情感,主要指有关情感、情感调节、情感自我调整等相关过程中的情感”[6](P20)。具体而言,信念、态度、价值等因素,都可能控制着具体情感的产生,都可以归入“元情感”的领域。但是,真要追究哪些因素可能对情感的生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恐怕又不是这几个概念能够完全容纳的。往大处思考,情感产生之前的一切准备和原因,都可以被视为元情感;往小处思考,元情感就是情感生成之前的心灵条件和规则。“一个人的元情感结构也指向以情绪为基础的关于情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管理的执行功能。”[7]只有具备了元情感的编码系统和执行能力,情感才是可能的。
二 元情感组成因素的符号学解释
对于符号表意系统而言,元语言就是“符码本身的规则”,也指“符码的集合”。元语言是文本完成意义表达的关键,因为任何符号文本的解释,都要有一个临时性的元语言集合,元语言问题研究解释的规则。[8](P175-176)任何情感,都可被视为心灵对某次事件的解释,而心灵在解释事件的时候,必然遵从某个规则、运用某些素材,这些就是情感的元语言,即元情感。
我们大都认为,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情感,那是因为我们相信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元情感系统。低龄幼儿不能体验某些复杂的情感,比如幽默、崇高、羞感、悲剧快感等,那也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体验此类复杂情感的元情感,不能对这些情感进行解释,也就不能体验、形成该类情感。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也是因为他们调用了不同的临时元情感集合。
元情感的概念,有点类似“情感先验”。然而二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情感先验是“情感经验建构起来的一种情感认知模式,其本质是人的自我意识及在自我意识参与下的符号叙述能力”[9]。情感先验是情感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而元情感是包含了情感先验和情感经验在内的更广泛的情感执行、编码、体验、感知能力。情感先验讨论的是人体验情感的共同前提,情感元语言还要讨论人体验情感的差异性前提。
夏虫不可语冰,对牛不可弹琴。情感不能沟通,是因为元情感系统中没有共同的情感编码。鲁迅在跟梁实秋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论争中所持的观点,正是运用了元情感之间的差异。“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10](P581)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以前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的元情感可能发生改变。之所以改变,是因人的生活环境的变化造成心灵改变。在同一个社会中,人类也可能因阶级不同造成生活环境不同而致元情感不同。鲁迅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11](P208)阶级不同,生活场景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对世界的态度、爱好、倾向、趣味均不相同,元情感结构也就必然不同。元情感集合组成因素,隐藏在这些不同的背后。
元情感本身不是情感,也不只是情感先验。元情感是使具体情感产生差异的那些原因,其构成远比情感先验和情感经验丰富和具体。下文将要列举一些常见的影响情感生成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看作元情感的符码。
第一,爱好。爱好也可称为兴趣、趣味、喜好。爱好本身不是情感,而是一种倾向性,只能说明哪些物、人、事可能更加倾向于满足爱好者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爱好对情感生成的影响极大,同一件事,给不同爱好的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天差地别。爱好和情感经常成双成对地出现,有时难分彼此。比如赵孟营认为,在约会的时候,有四种类型的情感表达方式:赠送礼物、书信表达、直接口头表达、间接口头表达。[12](P29-30)这几种表达方式,不论怎样说,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喜欢和倾心,而不是为了说明自己当时的情感状态本身。爱好决定了情感的方向,是情感编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二,性格。性格可以视为一种稳定的爱好或倾向,也常被视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和态度、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等心理特征。[13](P162)性格的主要特点是稳定,包括稳定的爱好。性格本身不是一种情感,但是性格极大地影响、塑造着情感的生成。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问题显示,当前情感计算机模型面临的主要限制和不足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考虑个人的性格对情感的影响。”[14](P451)这个缺陷正好说明,性格不但影响,而且密切地参与了情感的形成。普通人看见花不会悲伤,但是林黛玉却见花落泪,显然是性格造成的。就连看手相的术师,都知道把表示性格和情感的掌纹线合成一条,认为感情线(心线)表示人的性格和情感。[15](P54)《文心雕龙》中的《养气》篇,很多篇幅都是在谈修炼性格,顺从自然之性格,造就美好的情感,才能成就美文。“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16](P415)《体性》篇总体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16](P282)在《文心雕龙》里,“情”和“性”是合成一个词“情性”或“性情”的。“性”是“性格”,“情”是“情感”,本是两回事,然而由于其间关系太过密切,就被自然合为一体了。人的性格,决定了对情感素材的编码习惯,所以也是元情感。
第三,认知。丹尼斯·韦特利(Denis E.Waitley)把“认知”定义为“思考”,把“情感”定义为“伴随着生理和行为变化的主观感觉”,并认为“认知与情感密切联系”。[17](P20-21)然而他的解释并不具体。布鲁斯·布朗等认为,在医学领域,人们认为情感是生物决策的过程,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纠正了这一看法。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认知”是指个体心理功能的信息处理。之前很长时间,认知心理学却忽视了认知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到21世纪初期,大量关于情感和认知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情感和认知一起促进思维及行为的控制,两者不应分开对待。“虽然从神经解剖学来看,情感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分属不同的系统,但是它们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8](P99)治疗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主要有三个:纠正认知、改变行为、正念减压行为。[19](P4)这三个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方式、认知内容、认知方向实现对情感的改变和纠正。一般看法是,认知偏重理性,情感偏重感性,但是现代科学研究结论越来越倾向于表明,二者之间有着深层的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四,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在生命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说到底,人生观解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总体目的的设定。从不同目的出发会给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意义解释,不同的意义解释带来不同的态度、倾向、情感。因此,人生观在情感的形成过程中意义重大。一个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而一心求死的人,就不容易恐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建立在别人的评价基础之上,很容易伤感、忧郁。过于自信的人容易抱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愤怒,变得冷酷残忍。过于看重实现目标的人,容易悲观;看重生命过程的人,更容易乐观。“知足常乐”,是因为没有为人生设定太多的远大目标。总之,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在具体情况中的情感反应,决定了情感的方向和类型。安·兰德(Ayn Rand)认为:“人生观是由情感的一般化产生的”,“它是情感的抽象”。[20](P16)之所以人生观可以被看作情感的抽象,正是因为人生观决定了情感,从情感方面出发观察,反而可以总结出人生观。信念、信仰、价值观,都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也是元情感。
第五,其他情感。绝大多数情感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要受到人已有情感的塑造和影响。首先是复合情感。没有基础情感,也就不可能有复合情感。比如没有耻感的人,不可能有羞感;从来不会悲伤的人,也不可能有悲剧快感;不懂幽默的人,自然不可能体会到黑色幽默是什么感觉。其次,人之前的情感状态会对之后的情感状态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到一件事,大意是说有个叫德莱尔的人在一些信中对“我”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果我当时脾气不好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但在那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柔缠绵的情感,绝不会受到任何其他情感的影响,因此,我只把他那些尖刻的讽刺当成是玩笑话”[21](P332-333)。可见在别的情感的影响之下,在另一种情感状态下可能发生的情感也许就不会发生。栗茂元等认为:“人生情感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多层次的系统。情感结构系统中的各层次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22](P192)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情感与其他情感互为元情感。还有一点,情感可以影响认知,而认知又反作用于情感,所以其他情感又可以以影响认知的方式影响之后情感的生成,成为某一情感的元情感。
第六,身体状况。身体不但可以表达情感,而且是产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来源。糟糕的身体状况不容易给人带来好心情,身体变化可能直接导致情感的生成或变化。人类很早就发现,可以“通过约束和律戒人类身体,对情感、性征和情感生活进行控制”[23](P14)。佛教徒有个更极端的看法,认为身体及其欲望是一切苦难及相关情感之源,所以涅槃(死亡)反而是最快乐的事情。把精神和情感从身体中独立出来,其实是比较晚近的事情,是笛卡尔主义的产物,这造成一个认识论上的结果:“每个人的心灵都成为了‘孤岛’和‘黑箱’。”[24](P156)直到20世纪,身体才重新回到哲学本体论之中,胡塞尔的“躯体理论”和梅洛·庞蒂的“身体意向性”理论,再次将目光投向身体自身,“我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我的意识的‘故乡’和‘居所’”[24](P157)。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身体循环”的规律,认为“精神暗中跟踪着身体,我们从自己的身体中窃取着自身情绪的情报”,身体不仅是单纯地维持生命,“它为生命提供了一个具体内容,这个内容既是精神运作的一部分,也是精神耕耘的田地”。[25](P24-25)不论是从现实影响层面看,还是从身体哲学的一般思考来看,或是从唯物主义科学的观点来看,重视身体对情感和精神的决定作用,都是说得通的。身体为情感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身体这个“居所”,情感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通过“修身”,可以“养性”。身体状况的差异,或许是造成情感千差万别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七,他人情感。身体不但是情感的物质基础条件,而且是传达情感信息的最重要载体。表情、眼神、动作姿势、语音、呼吸、肌肉、皮肤等,凡是可以传递信号的身体部分,都可以传递情感信息,而且其信息含量比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信息含量丰富得多。可以说,只要有交流,情感传达就无处不在。这就造成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由于情感交流无处不在,所以人在生成情感的时候不得不把他人的情感因素考虑在内。很多人善于察言观色,即通过观察对方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以与之相适应,避免情感的对立或不协调。周围的人情绪好,我们情绪也会慢慢变好;周围人性情暴躁,我们的情绪也容易变得暴躁。情感的功能,本就是为了自我保护,当然也会根据他人的情感状态随时调整保护的措施。察言观色可能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自我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看作两个独立的情感系统,把自我的情感视为一个用来评论他人情感的标准,然而他最终还是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我们同伴的那些情感不仅和我们自己的一致,而且还领先并且引导我们自己的情感”,“那么,我们不仅会赞许他的那些情感,同时还会感到惊奇,并且对他的那些非比寻常与出乎意外的敏锐与包罗广泛感到讶异”。[26](P17)这里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他人情感既然可以引导我们自己的情感,说明“我”的情感中已经包含了对他人情感的考虑;其二,他人情感的领先性,让“我”产生了新的情感“讶异”,至少在“讶异”这种情感中,他人的情感是元情感。他人情感也是情感的素材因素,但是它又是一种互动性的元情感,双方都可能根据对方的情况不断调适,这就让情感的产生具有了动态的效果。
第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笔者已写专文论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情感三者,共同构成社会的三元话语结构,互相影响、互相生成对方。单从影响情感的生成方面来看,不少人都认为:“人不是因为不同的情感取向而区分为不同的阶层,而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情感。”情感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相互的:“情感积极参与建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又影响人的情感取向。”[27]对个人情感而言,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上文提到的鲁迅论阶级对情感状态的影响,重视的是个人的经济状况对情感的建构作用。“人穷志短”,是因为穷人的经济基础不允许他有更博大的爱和胸襟,也没有机会去体验富人们才会去体验的那些情感。“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则情感易变。人所受的文化教育的程度也决定了他情感的丰富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了人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眼界、胸怀、知识,乃至整个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而这一切对于情感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知者无畏”,因为没有相关知识,就不会知道叙述后果,也就不能预见恐惧或羞耻。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情感一旦离开思想、观念的规定,就会变成一个空洞、抽象、不可理解的东西”[28](P277)。思想与情感也是互为元语言的,“不受思想制约的情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不可理解的情感,没有情感渗透其中的思想只能是一种枯燥的概念说教”[29](P131)。情感要有效传达和被理解,一定要有思想基础,离开了对人的思想基本面貌的理解,情感传达也是无效的。
上述八种因素,或许并不能概括元情感因素的全部内涵,只能说是管中窥豹似的呈现出元情感的大致存在状态。总而言之,产生某种情感,由多种因素促成,这些在情感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作用的因素,都可以被纳入元情感的范畴。好的情感状态的养成,不是通过改变情感本身能够完成的,而是必须通过改变元情感才可以完成的。
三 元情感研究的意义
对元情感的研究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人类语言符号中包含的情感信息是极其有限的,语言符号传达的情感可能不但不准确,而且不丰富,情感信息大多数并不包含在语言编码之中,然而几乎所有语言词汇都可以携带情感信息。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用特定的语言组合、身份和语言习惯的错位等,都可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情感信息的编码方式本就与语言的编码方式完全不同。通过书面考试不能掌握的情感信息,通过面试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因为书面考试的答卷只能部分反映出考生的情感状态和元情感特征,而面试通过身体观察、语音倾听,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其元情感全貌。赵毅衡认为,情感是符号的附加符码之一类。[30]本文对此表示赞同,但这仅仅是就符号编码方面而言的。很多符号是没有情感编码的,连附加的情感编码也没有。情感是通过另外的编码方式寄生于符号之上的,它甚至可以跟语言编码没有关系。
情感分析不是对话语内容层面的分析,而是对话语主体的分析。主体并不存在于话语之中,所以只能通过话语的周边信息去拼合、反推一个主体。情感分析,重要的不是话语的内容,而是语境。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恋人絮语》中说过:“在恋爱中,无所谓绝非什么‘弱点’或‘可笑的事’。它是一个强有力的符号:愈是无益之事,愈有意义,愈能显示出它的力量。”[31](P72)恋人表达或培养感情时讲的话,多数时候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她/他愿意和你说这么多废话,而且废话越没有意义越好。“听话听音”,也是这个意思。重要的不是话语的内容,而是话语附带的情感编码信息,如何提取、识别、分析处理语音或者话语中包含的这些情感信息,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32](P213)事实上,除了物理声音信号之外,“音”有更为宽广的内涵,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元情感涉及的各个方面,中国智慧是在提醒人们,情感元语言不在语言的元语言序列之中,掌握语言可能完全无助于理解话语的情感含义。
对情感信息的理解,需要敏锐的感觉、生活的阅历、思考的水平。归根结底,需要在生存中培养元情感的能力。把元情感从情感中独立出来,是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只有意识到元情感的存在并对元情感进行不断深入的追问和研究,情感研究才可能不断向心灵深处挺进。
参考文献:
[1]〔德〕格尔德·米策尔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张凤凤,金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英〕大卫·休谟.道德原理研究[M].周晓亮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4]汪丁丁.行为经济学基本问题评述//跨学科教育文集[C].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比〕帕特里克·E·默里伟德,〔法〕丹尼斯·布理德斯,〔比〕鲁迪·范达姆.情智力:提高情智的7个步骤[M].孙继成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6]谢翌.教师信念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德〕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元情感结构作为成人与儿童互动素养的组成部分[J].胡亿军,张虹译.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10).
[8]赵毅衡.元语言冲突与解释漩涡//形式之谜[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9]谭光辉.情感先验与情感经验的本质与互动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7(6).
[10]鲁迅.文学和出汗//鲁迅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赵孟营.新家庭社会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群,沈慧萍.电视主持传播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李海芳,郭尚波,庞娜,王和平.情境感知:一种基于强度的情感模型//李学庆等.和谐人机环境2007[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石川浩司.灵奇手相术[M].台南:正言出版社,1977.
[16]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7]〔美〕丹尼斯·韦特利.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M].顾肃,刘森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18]〔美〕布鲁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卡尔·迪桑沃,丹尼斯·当丹,维克多·马格林.设计问题(第1辑)[M].孙志祥,辛向阳,代福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澳〕撒拉·埃德尔曼.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变我们的人生(上)[M].张超斌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0]〔美〕安·兰德.浪漫主义宣言[M].郑齐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21]〔法〕让·雅克·卢梭.忏悔录[M].唐祥勇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2]栗茂元,黄文林.人生哲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23]〔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4]王现伟.重读先哲:胡塞尔[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5]〔美〕乔纳·莱勒.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M].庄云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7]谭光辉.重回葛兰西的情感维度[J].符号与传媒,2016(2).
[28]于润洋.情感不能离开思想的支配//上海音乐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等.艺术中的哲学(例选)[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9]孙智光.文艺沉思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
[30]赵毅衡.风格、文体、情感、修辞:用符号学解开几个纠缠[J].学术界,2018(1).
[31]〔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M].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2]赵力等.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文学作品情感表现与接受的符号现象学研究”(项目编号:16XZW007)的阶段性成果。
[2] 作者简介:谭光辉(1974— ),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符号学、叙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