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规则是合作的基础。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则的法律正是为了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自由总量不受减损。也因此形成了我们长久以来对犯罪人的‘敌视’。”

——《犯罪人特征研究》马皑

拖了很久终于开始写这本书的序。在开始写这本书之前个人给予它的定位是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一本科普类书籍但是在写完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书的定位更多的是一本由正在学习犯罪心理学这个学科的学生所写的思考记录或者是日常作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书有两个遗憾。首先写书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一场严厉考验。在这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体会到了自己知识体系的不完善目前这个阶段本人对于知识的累积并不能支撑这本书成为一本完全基于科学用通俗的方式去讲述犯罪心理学的科普读物书中的分析依旧有主观性。其次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即使经历了案件的真实调查过程本书所有的案件背景依旧都采用了公开报道并不能摒弃公开报道的不完全真实性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所做的犯罪心理分析其精准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遗憾。

即便如此我依然希望这本书对于读者来说是值得期待的。

其实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德国人就使用了“犯罪心理学”这个名词而犯罪心理学在欧洲的发展中又与颅相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进行了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各种问题而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后来犯罪心理学在战时展现了其强势的一面在世界大战中围绕战犯发挥着一系列的作用并在战后的美国扎根且得到长足发展。

而在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则展现出浓重的时代烙印因为最早时心理学因为政治关系和环境的影响被视为伪科学直到20世纪末期心理学包括犯罪心理学才开始得到发展。虽然犯罪心理学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资料可考但是其发展历史却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专家学者为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第一本教材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已故教授罗大华主编的《犯罪心理学》罗大华教授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犯罪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剧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犯罪心理学这个之前在大众印象中比较低调的学科很多人开始沉迷于犯罪心理画像也就是我们说的侧写技术还有人制作出各种网络试题去进行推理游戏而一部分网络剧的更新也不断地刷新观看者甚至包括我自己对于犯罪心理学内容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真的就是真正的犯罪心理学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对立的世界里犯罪行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非常黑暗的恐怖的行为网剧中的犯罪行为都是变态的杀戮和分尸但是现实中呢?我一直把犯罪理解为光明的对立面它也是一种普遍行为只是因为行为人的心理在各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了错误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导师和我说过尝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犯罪行为的发生除了变态的情况其他犯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欲望都是正常的只是行为选择错误。

很多人认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其实并非如此我更愿意采用犯罪心理学定义的广义说法此种说法在国内被众多专家和前辈所接受。马皑章恩友李婕合著的《犯罪心理学》提出犯罪心理学把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都作为其研究对象除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外还应将受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防和预测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定义也能看出犯罪心理学并非如同很多人质疑的是一个“马后炮”学科只能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去进行分析现行所有的广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

大概2009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法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对犯罪学或者说犯罪心理学相关的一切知识丝毫没有了解仅有从学校学习的刑法相关知识而我恰好又不是一个很厉害的法学学生。那时候因为看美剧被犯罪相关的知识所吸引在决定出国深造的时候就选择了那个时候根本没什么中国学生选择的犯罪学从来没有想过就业问题的我全凭一点兴趣爱好就这样打开了犯罪相关知识学习的大门。

毕业之后多年虽然做着其他工作但是这份兴趣却一直伴随左右直到我决定为了这份兴趣考取犯罪心理学的博士。仅仅是跨入这个门槛就花了整整两年在进入犯罪心理学博士的大门之后虽然我早已没有了当年刚开始接触犯罪学知识时那种好奇和惊讶但是这个阶段的学习反而反映出自己之前很多想法的片面。有一种强烈的认识产生那就是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是可能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了解的。

如今我还在犯罪心理学博士的学习过程中依旧在为了完善知识体系而不断地阅读和交流依旧为了认识研究犯罪心理学知识而努力为了犯罪心理学学科和知识的推广贡献自己一份微弱的力量。唯一不同的是它已经从当年的兴趣爱好变成一个长期伴随我的目标而存在。

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形成一些针对现实的犯罪心理学内容的了解并不悔以其为爱好砥砺前行。

张蔚(十方迦南)

2018年6月28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