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
- 张蔚
- 1606字
- 2020-08-26 13:04:09
序一
秋天真是收获的季节,春华秋实,称心如意。令我欣喜而归的,是在一周内为自己培养的三位犯罪心理学研究生的新著写序。先是博士生李婕讲师的《报复与宽恕的博弈》(尚未出版),再是硕士生张坤检察官作为一位测谎师将司法实践中的测谎工作理论总结成书,现在是博士生张蔚的《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一时间体会到作为教师左右采获的满足。
三本书完全是三种风格,李婕的《报复与宽恕的博弈》属于理论专著,搭建了被害人如何选择的决策模型。张坤的测谎作品属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手册,介绍了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和实现路径。而张蔚的这本《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则带着纪实、分析、推理、神秘的网络光彩。
本书作者张蔚的主要知识背景是刑事司法,现在是我带的犯罪心理学博士生。与师门其他同学不同,硕士阶段他就读于英国,在国内曾经有过在刑警队实习与实践的经历,这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感性经验。张蔚给大家的印象是在繁忙、紧凑的日程里总少不了书的陪伴,在微信朋友圈中推送最多的就是他认为开卷有益的各种好书,喜欢与大家分享书中的精华。也正是博览群书、贴近社会、亲历案件,又有对犯罪心理学的兴趣并实践,给他提供了写作本书的基础。能够在某网络知识分享平台上成为颇有影响的犯罪心理学点评人,已经可以说明他的成就。
《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是一本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科普效果,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分析案件的读本。第一部分以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如“大学情杀案”“甘肃白银案”“除夕杀人案”为靶子,以犯罪心理学原理为工具,对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机和类型、变态杀人、激情犯罪、童年创伤及标签理论等犯罪心理学关注同时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给予了原因、背景、发展规律等多层次的解答。张蔚对每一起案件的分析都做到了言之有理,用十分厚重的,类似于词条式的文献依据进行框架支撑。如果说第一部分属于用犯罪心理学理论去解释案件中的“是什么”与“为什么”,采用了切片式的横断分析,那么在第二部分,他选择用一个一个的问题去尝试解释犯罪心理学的纵向的演变。通过“成长”“群体”“性”“暴力”与“文学作品”等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具有影响力的关键词,勾勒出犯罪个体原因的发展脉络。在纵横交错之中,为读者建立了从感性到理性的立体的犯罪心理学架构。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剧本式的书写范式,以案件的时间、地点、对象、危害、经过为序幕,以原因分析、知识介绍、观点交锋、行为预测为剧情,用高潮迭起的诱导,身临其境的引入,激发着读者探源溯流、寻绎吟玩的好奇与探究,十分成功地实现了知识普及和引发思考的效果。
犯罪不仅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源头也几乎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相差不远,也是个人行为,因为真正选择用犯罪手段去满足个人需要与动机的永远是少数。这就势必引发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守法者的追问与思考──在我的身边,什么样的人更可能犯罪?他们为什么选择犯罪?我自己会不会也犯罪?张蔚用较为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给出的答案。当然,由于大多数案件他所能掌握的信息来自法院判决书和媒体的介绍,无法获得侦查中更为完整细致、客观全面的材料,因此他的分析是建立在“假设我用于分析的素材是真实的”基础之上,这在逻辑上也是成立的。
不知不觉竟也到了为后生们写序的年龄,真是走着走着就老了。老不可怕,怕的是愚公老去却没了接班的后来人。在为学生们写序的时候,我的喜悦远远胜于焦虑,他们勇攀高峰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中国犯罪心理学事业美好的远景。希望张蔚将本书作为百尺竿头的起点,一树百获的小苗,保持自己手不释卷的习惯、凿壁偷光的勤奋、抽丝剥茧的好奇,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成为向大众普及犯罪心理学知识,帮助每个人规范自我行为、预防犯罪侵犯的思想者和践行者。
马皑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8年10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