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
- 顾海良
- 2875字
- 2020-08-30 01:15:46
5.3 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个趋势的最终实现和完成又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考量和估计,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既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千磨万击还坚劲”。
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代替的历史过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
当代资本主义调整变化,继续保持相当生命力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代替的历史过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缺乏清醒认识和足够估计。在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上,长期缺少科学的和准确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的一面,也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如果说,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了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那么二战结束后的60多年间,资本主义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又比此前它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据统计,仅占全世界国家总数10%和人口数20%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额等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均占世界相应总额的80%。仅占全世界人口总数4%的富人,却支配着世界96%的财富。美国前三大富豪也是全球前三大富豪所拥有的财富高达12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48个不发达国家的GDP总和。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社会化、国际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资本主义的外壳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纳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自我协调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对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程度的适应能力。对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发出了自己的SOS信号。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清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借助马克思主义寻找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已经出现了彻底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心或条件。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岩井克人曾坦率地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理想制度,但人们现在还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谋生。”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德国等西方国家青睐的社会制度。在2012年达沃斯论坛上,虽然“资本主义大辩论”吸引了诸多舆论目光,但在辩论中,政界、经济界人士并没有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替代方案,而是商讨如何“改良”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可见,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及其经济基础客观上要求撑破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者和代表者却千方百计维护这种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这种“撑破”与“维护”的斗争,将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它不仅是社会具体制度的更新,而且是对整个社会的根本改造。考察社会形态及其更替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即用历史的尺度,而不是用人生的尺度去认识和把握。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封建制度以后,接着就出现了1660年的旧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从荷兰迎来了一个带着荷兰海陆军进入英国的国王,才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稳固下来。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看,从建立到巩固大体经历了二三百年时间。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波兰革命家卢森堡曾把社会主义视为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革命导师列宁曾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测、人迹罕至的高山。既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就必然会有成功和失误。单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看,实践的结果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从发达国家同时胜利到不发达国家一国胜利,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从消灭商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模式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等,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多么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在所难免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的最严重的挫折,它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跌入低潮,但它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只是表明这一规律实现过程的曲折性。邓小平针对苏东剧变以后人们思想上出现的疑惑,明确提出: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晃20多年过去,当我们重温这些经典名言时,由衷地感到它是多么的正确,历经岁月的沧桑,愈益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还有前途吗?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却“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共产主义”,他认为,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崩溃,而是社会主义一种具体历史形式的瓦解;新的、更加有效的社会主义形式正在酝酿中,终究会取代当前的资本主义。他坚信,社会主义是人类走出死胡同的唯一选择。不停止资本主义化和殖民化,不转向社会主义,世界就不能摆脱危机。他的话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震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资本主义经济几近崩溃,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经济一枝独秀。2007年开始的这次金融危机中,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如今,生机勃勃的中国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昂首阔步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故事诉说中国奇迹,中国奇迹诠释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主义的堡垒不仅依然屹立在东方,而且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良好态势成为吸引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一面旗帜。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世界范围内,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但是,无论斗争多么长期和复杂,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