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有所为的多学科理论与观点

过去老年学的研究主要以老年人个体为重心,特别强调衰老和老化问题(Campbell, 1992),但近年来把老龄化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来研究老龄化问题成为研究者们更感兴趣的事。

虽然社会老年学中的活动理论和脱离理论从社会与心理的层面解释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但与老有所为有关的理论基础和观点远不止于此。多个学科从不同的视角都有相关的理论和看法。生物医学认为,进入老年期后年龄增长往往伴随躯体功能的老化,但改变生活方式会对老化过程有影响。一些心理学研究探讨老年人个体有贡献活动参与率下降的内心原因,认为老年人的有贡献活动参与情况受老年人个性、目的动机、兴趣和动力的影响,但老年人对老年期的变化会进行怎样的调适,个体差异很大。如有的老人在退休后转而寻找别的能够发挥自己价值的事情去干,而有的退休老人则认为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才是自己期望的;又如有的老人由于贫穷而寻找有报酬的工作,而有的老人工作却是出于充实生活、实现价值的需要。

社会学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体系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理论、冲突理论。这些理论体系是认识老有所为问题十分重要的视角。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是一个自我纠错的有序系统,社会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老有所为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老年人角色和功能变化的要求。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核心,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源于符号,符号变化了,人们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寿命延长,人们对老年人的看法和定义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对老年人的期待,进而对老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老有所为是随着人们对老年人定义的改变而必然出现的社会行为。从社会学的理论观点来看,老年人的角色和地位问题是研究老有所为必须考虑的。社会学对于角色地位的认识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人们有清楚的社会地位和属性,角色或地位是制度化的结果,而且多受职业等的影响;另一种认为人们的角色是模糊不清的,如老年人的角色和地位就很模糊。罗索(Rosow, 1985)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老年人的角色和地位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社会的较高社会地位、清晰的角色逐渐走向一种不易界定的地位以及模糊的角色的过程。老年人角色和地位贬值的过程使老年人个体不得不在老年期进行调适,于是呈现出与过去老人不同的晚年生活。

虽然经济学还没有关于老有所为的明确理论,但对于经济动因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研究为老有所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老年人就业的变化情况等是经济学关于老有所为主要关注的领域,养老金政策如何对老年人决定退休与否有驱动力或者阻碍力。(Schulz, 1992)人们对退休的选择符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