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学与老有所为:国际视野
- 孙鹃娟 梅陈玉婵 陈华娟
- 7150字
- 2020-08-30 03:18:27
二、老有所为的概念和框架
从概念和内涵来看,我们现在采用的老有所为这个术语源于英文中的“productive aging”,从字面上看,“productive aging”可译为“有生产力的老龄化”。但由于有生产力的老龄化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因此如何用中文准确地表达这个术语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009年和201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与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了以“productive aging”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在这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们的共同探讨,大部分中国老年学家和华裔老年学家都同意把“productive aging”译作“老有所为”。“productive aging”强调的是老龄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从事对他人有贡献和有价值的活动的过程,老年人在这种老龄化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而中国政府提出的老龄工作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目标中所包含的“老有所为”也是提倡老年人能够有所作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其内涵和思想与英文中的“productive aging”基本是一致的,二者都传达了老年人继续贡献其能力和价值的主导思想。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政策理念,老有所为的说法和一些实践活动在中国已深入人心,易于被人们理解,因此,本书中也采用“老有所为”这个术语来表达,它与英文中的“productive aging”是一致的。
传统的观点往往认为只有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才是有生产力的,所以当一个人由于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或退休而正式退出劳动力队伍时,他/她就不再具有生产力。但是这种过于强调人的商品性的观点受到很多批评。(Hooyman & Kiyak, 2009)对人们价值和贡献作用的认识应该扩展到不管个人是否得到报酬,只要对他人有贡献,就是有生产力的。
关于什么是老有所为,卡罗(Caro)等人的界定是,老年人个体生产商品或服务的任何活动,或通过提升能力来生产商品或服务,而无论老年人个体是否因为这些活动获得报酬。(Caro, Bass and Chen, 1993)根据这一界定,老有所为主要局限于能够以经济价值量化的活动。也就是说,老年人所从事的这些活动是有经济价值的。
老年人从事的各种社会参与活动,主要包括以个人目的为主的社会活动(如完成基本生活需要的日常生活活动等)和服务他人的社会活动(如照顾家人、志愿活动、就业等)。而老有所为即是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做出贡献的社会活动。在此需要指明,由于老有所为更加强调社会活动对他人的贡献意义和价值,因而老有所为的活动也就不包括老年人从事的那些仅仅以满足自身身心健康、愉悦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如健身、文娱活动等。
尽管老有所为的概念被提出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是人们对老有所为研究应包含哪些变量却未能得到明确的答案。直到1996年弗朗西斯·G·卡罗(Francis G.Caro)在威廉·H·克朗(William H. Crown)主编的《老年人和就业手册》(Handbook on Employment and the Elderly)书中写了“老有所为的理论视野”一章,才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早期老有所为概念和框架的认识。(Crown & Leavitt, 1996)
老年学研究老有所为或老年生产力(productivity in later life)是以老年人贡献他人的社会活动的种类和程度来衡量的。那么老有所为到底包含什么内容?谢若登等人(Sherraden et al., 2001)列举了六类具有生产力的活动:(1)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活动;(2)在市场之外但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3)正式的社会责任/公民义务;(4)非正式的社会援助;(5)维持社会关系的社会活动;(6)自我完善的社会互动,如学习、自我实现、自我教化。他还强调老龄生产力的定义应该是开放的,并且注意不能把因为特殊原因而不具备生产能力的老人边缘化。
根据国际上对老有所为活动内容的划分,我们认为老有所为的内涵尽管很广泛,但这些内容可归纳为老年人有酬工作(或有酬劳动)以及无酬但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这些活动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从事有报酬或无报酬的工作;(2)照顾家人、亲友等;(3)从事各种社会志愿服务;(4)参与老年教育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力。在这些老有所为的活动中,非正式的帮助是零散的、非组织性的,特别是对家人的帮助虽然常常被人们忽视,但却是老年人从事得比较多的贡献活动。为了把老有所为涉及的指标及相关影响因素表达得更清楚,本书用框架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见图2—1)。
图2—1 老有所为的指标及影响因素框架
这个框架包含了老有所为的活动类型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箭头指示了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向和路径。各个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有所为的活动,也可以说老有所为取决于各种有关因素,具体来说如下。
(一)宏观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实现老有所为的大环境和前提因素。没有经济发展就难以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基本条件;而没有对老年学、正常老化过程、老有所为等知识的了解,人们就难以积极地看待老年人的潜力和价值。尊老、敬老的文化背景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要素。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对老年人持尊敬的态度,在社会上形成关爱老人、认可老年人价值的文化、道德氛围,才能为老有所为的实现创造内在的宏观环境。
(二)老龄政策和项目因素
老龄政策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根本条件和推动各项老龄工作的基础,也是老有所为活动是否能够得到广泛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方案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掘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政策重点之一。例如,一些国家推行的延迟领取养老金、鼓励企业雇佣老年劳动者、对照顾家人的老年人给予经济补贴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使老年人的劳动贡献得到认可,也帮助很多老年人实现了继续服务他人的愿望。可以说,要发展老有所为,构建合理的政策和项目是先决条件。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是对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概括,也是中国老龄工作的目标。其他几个“老有”的实现程度对老有所为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政府通过构建和发展各种与老年人有关的系统和网络,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所需。例如,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支持家庭养老来实现老有所养;通过健全健康医疗保健体系实现老有所医;通过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老年文化活动和教育,实现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学;通过各种形式为老年人获得老有所乐创造机会;而在老有所为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政策法规,把发挥老年人作用、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作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有完备的老龄政策框架体系,但在不同发展时期,老龄政策的重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老有所养必然是老龄政策的重点,其实即便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是老龄政策中的重中之重。但随着老年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的提升,老有所为的政策也正成为政策的重点。
(三)老年人个体因素
老年人的个人特征是决定老年人是否从事老有所为活动的关键和内在因素。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包含多方面要素,例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点、助人意愿、自信心、自我效能等。虽然不健康的老人依然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但从总体上看:健康老人参与老有所为活动的比例高于不健康老人;家庭状况(包括子女、配偶、居住方式等)是影响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很多老年人对配偶、子女、孙子女等家庭成员的照顾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的现实需求;而经济、时间、社会网络等资源是老有所为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在中国,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从事劳动,也有很多老年人虽然有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但却难以获得足够的信息、机会或缺乏社会网络的支持。老年人的个性、是否有助人意愿等也是决定其从事老有所为活动与否的关键。
(四)条件因素
作为条件因素,社区、家庭的软件环境(如从事老龄工作或服务的人员素质等)和硬件环境(如无障碍设施等)都会影响老有所为的能力和机会。为了支持老年人融入和参与社会,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建设年龄友好型社区在世界很多地方被大力提倡。年龄友好的环境不仅指物理环境,还包括顺应老年人的身体、经济、社会和心理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Mui, 2010)建立年龄友好型社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的包容性,而不是对老年人的社会隔离。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主张把“保证并建立有利于老年人的环境”作为优先议程。世界各地建立年龄友好型社区的活动都重在确保老年人的幸福感、自主感和目的感。一个社区年龄友好的水平决定着老年人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机会,从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贡献能力。年龄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不仅要求人们特别是决策者、老龄工作者对老年人需求的认识和重视,还需要健全的城市规划和智能化、人性化、安全化的住宅设计。一个在环境、设施设备、人文氛围上都体现出年龄友好的社区也必然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务和其他社会和社区服务。除了在社区环境上体现对老年人的友好外,如何创建一个情感友好的环境,使老年人与家人、朋友和邻居保持和谐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社区、家庭的硬件环境条件,软件环境条件的建设难度更大,但对老有所为活动的推动作用也更加强大而直接。软件环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事老龄工作和服务的人员素质,比如他们对老年人、老龄化、老有所为的重视程度、认识程度,以及开展有关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以老年社会工作者为例,目前国内大多数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工作还主要集中于心理辅导、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照顾服务等,很多社会工作者对如何开展老有所为的项目和活动还缺乏认识和经验,所以大力普及和提高老年学特别是老有所为的知识,设计、试点和推广这方面的项目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老年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历史使命和工作重点。
(五)老有所为的活动
谢若登(Sherraden, 2001)认为productive activity包括以下指标:(1)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活动;(2)有经济价值的非市场经济行为;(3)正式的社会/公民贡献;(4)非正式的社会扶助;(5)社会关系和活动;(6)自我提升,例如学习、充实、启迪。把以上几个指标进一步归纳,老有所为是老年人主要通过以下类型的活动对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 就业(employment);
● 照顾他人(caregiving);
● 志愿服务(volunteering);
● 教育和能力提升(education/building capacity)。
(六)老有所为的收益
老年人参与这些有生产力、有经济贡献的活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有经济效益的。(Morrow-Howell et al., 2001)不仅如此,这些有贡献的活动对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家庭、社区也都有正面影响。(Mjelde-Mossey et al., 2007; Sherraden et al., 2001)老有所为可以实现多方受益或者说多赢的结果,受益者包括老年人自身、家庭、社区、企业、社会等几个层面。
(1)对于老年人自身,参加老有所为的活动可以使他们改善身心健康、延缓衰老、获得经济收入、丰富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2)对于家庭,老有所为能为其提供切实的帮助,解决家庭的现实困难,减少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
(3)对于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既能有益于社区和他人,又能丰富社区工作的人力资源,是开展多种社区活动的重要支持。
(4)而对于机构、单位、企业等,老年人是一支有经验的、低廉的、时间灵活的队伍。
(5)对于社会来说,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给老年人创造机会参与社会发展才能使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体现他们的价值和作用,缓解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美国老年人无报酬工作带来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2002年,美国老年人为社会提供的无报酬服务全年创造的价值约为1617亿美元(包括正式的志愿服务和照顾家庭成员),其中的61%来自对孙子、孙女等家庭成员的照顾,11%来自非正式的志愿服务,28%来自正式的志愿服务。2002年,55岁以上的老年人正式和非正式志愿服务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达630亿美元,其中正式志愿服务价值达到440亿美元,而给家庭成员提供的照顾服务价值近1000亿美元。
老有所为的活动对于老年人自身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大量研究表明,各种形式的老有所为活动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利,即便是参加低水平的活动也比不参加任何活动有利。(Glass et al., 1999; Morrow-Howell et al., 2001)由于有目标感,有刺激和学习的环境,与完全退休的老年人相比,有规律的工作或从事志愿活动的老年人更健康。1999年以来的10项有数据支持的研究表明,志愿活动与降低死亡率和抑郁症发病率显著相关,并能提高健康水平、幸福感和认知能力。(Zedlewski &Butrica, 2007)卡尔沃(Calvo, 2006)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参与有报酬的工作可以降低发病率、提高健康水平。对早退休者进行的30年的跟踪调查显示,早退休者比晚退休者的发病率更高。(Tsai et al., 2005)达瓦、拉沙德和斯帕索耶维奇(Dhaval, Rashad and Spasojevic, 2006)也发现完全退休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但退休后参加社会性活动、保持活跃和生活的目的感是很有益处的。为什么社会性活动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调查结果发现这是由于老年人参加社会性活动能够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通过结交新朋友而加强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所处的环境更具有刺激性,从而提高了认知水平。(Kubzansky, Berkman and Seeman, 2000)这些活动还通过提高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对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此外,参加这些社会活动还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的社会、心理和物质资源,对其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而有报酬的工作也提高了老年人的退休收入水平,即便是仅仅多工作很短的一段时间也能有效提高退休金收入,这对于低收入劳动者来说作用特别显著。(Johnson and Schaner, 2005)在美国,老年雇员已经成为应对经济不景气、降低企业成本的一种选择。
很多形式的贡献行为对老年人的幸福感都会产生有益影响。对651个75岁以上非残疾老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的互助对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和降低死亡率有积极影响。(Avlund et al., 2004)有代表性的美国老年人样本也说明互助与积极的心理幸福感有关。(Krause, Herzog and Baker, 1992)有贡献的老有所为参与行为常被冠之以“认知锻炼”的美名,因为它通过学习和适应有刺激的环境使认知功能得到锻炼。弗里德(Fried et al., 2004)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跟踪研究了128个60岁至86岁的参加美国的老有所为项目——“经验团”(Experience Corps)的老年志愿者,与控制组相比,参加志愿活动项目的老年人表现出更高的认知水平。(Fried et al., 2004)
此外,大多数老有所为活动也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平台,老年人在这些活动中与他人互动、交往。即使只是与别人进行最基本的如听、说这样的社会交往也能使互动双方受益。德科斯泰和乔治(De-Coster and George, 2005)的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同伴互助群中的老年会员能够获得假想的领导角色,通过讨论问题找到照顾和护理糖尿病人的较好途径。很多研究证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维系对健康和长寿很重要,特别是对社会隔离中的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做志愿者等有贡献的活动能够提高社会地位并能使老年人获得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物质资源。(Mui & Shibusawa, 2008)而且,老有所为能带来权利、地位、情感和精神的愉悦,为获得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提供更多途径,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老有所为还能驱使老年人增强自己的参与动机、知识和技能,塑造自我、获得乐趣。总之,老有所为活动有利于老年人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使他们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老有所为还是代际交往的桥梁。一些代际互动的项目使不同代的人联系起来,使各年龄段的人都能融入,老年人通过照顾他人、教育儿童、参与社区或社会事务,加强了与不同年龄者的交流,不但满足社区的一些需求,还能把老年人的技能和潜力发挥出来。美国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一些项目正体现了代际交往中的老有所为,如“经验团”项目就是一个力图通过学校中老年志愿者和年轻人的互动来体现老年人价值的例子。(Glass et al., 2004)通过与年轻人的合作,老年人成为别人眼中有价值的老师和领导者,同时老年人也能从这种代际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老有所为对其他人和社区也有积极影响。在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老年人为朋友和邻居提供过帮助,减少了社区里一些弱势成员的社会隔离,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个人接受正式服务的需要(Morrow-Howell, Hong, &Tang, 2009),因此老年人为他人提供的服务可替政府节省公共开支。惠勒、戈里和格林布拉特(Wheeler, Gorey and Greenblatt, 1998)对37项研究项目进行回顾后发现,在老年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对象中,85%的服务对象有显著的积极效果。老年志愿者对于儿童及其家庭是很有效的服务提供者,老年人对儿童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并改善人们对老年人的看法。(Rebok et al., 2004)一项对“家庭朋友”项目进行了为期3年的评估发现,5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志愿者不但明显降低了老年人和残疾儿童的住院率,也提高了儿童及其父母、家人的总体福利水平。(Rinck and Naragon, 1995)另一个“无年龄障碍”项目则把老年志愿者和学校中的问题青少年或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联系起来。在这个项目中,青少年被随机与一位年长的导师结成对子,通过老年人的帮助和辅导,这些青少年在出勤率、对待学校的态度、吸毒等问题上都有了很大改善。(Rogers and Taylor, 1997)还有一些项目是让老年志愿者与身体不好的老年人结成对子,同样也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在各种形式的有贡献的老有所为活动中,志愿活动是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种。如莫罗-豪厄尔(Morrow-Howell et al., 2009)通过对1669位参加“美国人改变生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老年期的志愿行为与更好的健康状况和更少的抑郁症状有关。另一项研究对1200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了健康、阶层等因素后,志愿者的死亡风险更低。(Musick, Herzog and House, 1999)格拉斯(Glass et al., 1999)通过对随机抽样选取的2761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13年的研究,发现社会活动和有贡献的活动对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与健身活动对降低死亡率的作用相当。
自从美国20世纪80年代早期颁布了联邦政府社会服务经费方案以来,非营利组织越来越依赖志愿者来提供社会服务。老年人就是志愿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这些非营利组织中的主要成员。每10个非营利机构中就有6个以上有65岁至74岁的老年志愿者在其中提供服务。(Sanders and Putnam, 2006)老年人的参与提高了这些非营利机构和组织的能力和稳定性,越来越成为这些机构和组织的重要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