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立于秦汉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先秦时期,人们知道了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几个主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与秋分。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一年中气候冷热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古代,人们按照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二十四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叫“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叫“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