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农历节日及民俗宜忌

农历节日

花朝节流行于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又称“挑菜节”,简称“花朝”。阳历的时间是3月,大致在惊蛰后、春分前,农历节期各地不尽相同。

1.花朝节: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

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又称“花王节”“百花仙子节”或“花婆节”,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百花仙子于农历二月初二降临人间。百花仙子又称“花王”“花婆”,是壮族虔诚敬奉的一位女神。传说花婆神专管人类生儿育女,又是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婴儿出世后,多数人家就在卧室的床头边立一个花王圣母神位,上置一束从户外摘回的花或以红纸剪扎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须焚香敬拜;孩子不舒服了也要祭拜;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则是大祭,祈求儿女健康。

2.赏红:贴红纸条或挂红布条、剪红纸小旗。

花朝节时民间纷纷组织“赏红”活动。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花朝节时有“赏红”活动。在江苏,栽种花树的人家都要在花树枝上贴红纸条或挂红布条、剪红纸小旗,称为“护花符”。在浙江杭州,以农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以纸糊成花篮形悬挂在花树之上,也有只粘红纸条的,或缠系在花木枝上、插在盆中。这些活动有祝花木繁盛、人寿年丰的寓意。

3.蒸百花糕:邻里互赠,增进友情。

花朝节,家家户户蒸百花糕。百花糕是花朝节的特色食品,人们采摘新鲜的花瓣,和着糯米粉,与家人一起动手做,更有节日气氛。做好后,邻里之间互相馈赠,增进感情。

4.食撑腰糕:蒸食年糕,祈祷身体健康。

撑腰糕,其实就是普通米粉做的糕,即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上海、浙江等地在花朝节家家蒸食年糕,以隔年糕油煎食,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劳作,故称“撑腰糕”。

春分常见的民俗

春分这天,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figure_0077_0052

5.春分酿美酒—祈求庄稼丰收。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分日酿酒的习俗。例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在春分之日有酿酒的习惯。浙江《於潜县志》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文水县志》记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在山西陵川,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醴祭祀先农。春分之日,各地纷纷酿酒,据说当日酿酒不仅日后会更加香醇,而且春分之日酿酒会使当年庄稼收成好。

6.粘雀子嘴:避免麻雀破坏庄稼。

春分之日,民间多数人家要歇一天,不干农活。家家户户吃汤圆,除了家里人吃的汤圆外,还要做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后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麻雀来破坏庄稼。传说田间地头放了粘雀子嘴,麻雀老远看见了就会吓得飞跑了。

7.春分时节小孩、大人比赛放风筝。

春分时节也是人们放风筝的最好日子。特别是春分当天,小孩、大人齐上阵。五颜六色的风筝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放风筝的场地上有卖风筝的,也可以自己现买材料现场制作。手里攒的,地上拉的,空中飞的,到处都是风筝,你追我赶比赛放风筝。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有风筝飞起,时而有风筝坠落,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人间的欢乐。

8.春分之日,明清皇帝在日坛“祭日”。

祭日仪式原为中国古代的祭奠仪式,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崇敬之情。周代时期,春分之日就有祭日仪式了。《礼记》中记载:“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祭日风俗代代相传。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两代皇帝春分日就在日坛祭祀太阳。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名“朝日坛”。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便亲自祭祀,其余年岁由官员代祭。

祭日活动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的隆重,但仪式规模也颇大。明代皇帝祭日时,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九个步骤,也颇为隆重。

9.古人栽“戒火草”——防备火患。

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北朝时,江南人们于春分这天在屋顶上栽种戒火草,如此整年就不必担心有火灾发生了。从古代民俗角度看,此类说法不仅反映出古时候人们已经具有防备火患的意识,并且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美好期望。

戒火草,即景天。《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有慎火、戒火、辟火等异名,相传是火灾的克星。《荆楚岁时记》记载,春分那天,“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明代《群芳谱》中记载,景天“南北皆有,人家多种于中庭,或盆栽置屋上,以防火”。像这样的风俗也常见于地方志,例如安徽《歙县志》中记载:“谨火,即慎火,一名景天……有盆养屋上以避火者。”

春分放风筝的益处

春分一到,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间。放风筝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而且也有益于调节心情,可以说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极佳运动。

figure_0079_0053

传说仙人掌也有“辟火”作用。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说:“戒火,一名仙人掌,形如人掌,人家以罐植之屋上,云可御火灾。”古人纳入“火灾克星”的还有树木,如江苏泰州民俗认为黄杨可避火。江西东北地区开水塘、种樟树,以防火灾。还有些地方,人们习惯在门前插柳条来防范火患。

10.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

佛教传说观音菩萨的诞辰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因此,信徒们称这一天为“观音诞辰”,并且在此日要以各种形式庆祝或祈祷菩萨保佑。放生是观音诞辰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以前上海的老城隍庙和新城隍庙内都有放生池,在庙宇附近的花鸟市场有大量销售乌龟、活鱼的商贩,专门供应信徒们小动物,以放生使用。

11.春祭: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

春祭其实就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用隆重的仪式进行祭祀,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春分之日,族中领导带领相关人员,于凌晨就在祖祠摆开祭祖仪式,杀猪、杀鸡、做糍粑、做米果、请鼓手、备祭品、烧火做饭,准备祭祖宴。用过早饭,穿戴着节日盛装的祭祖人员,就会纷纷向祖祠涌来。大约九点过后,祭祖活动开始,祖祠大厅当中的祭台上摆满了猪、鸡、鱼及各种祭品。司仪人员宣布祭祖开始,主祭人就会随着司仪的声声吆喝,朝着祖牌频频叩首祭拜。大厅内一时金钟齐鸣,鼓乐奏响,唢呐声声,鞭炮阵阵,既庄严又喜庆。祭祀礼毕,人们扛着三牲祭品,鸣锣开道,一路吹吹打打前往先祖坟地祭扫祖墓。为鼓励族人积极参加祭祖,凡参加祭祖的人员,不论年龄,男女不限,均可分得一份米果或糍粑,花甲之人可获得双倍待遇。中午的祭祖宴会,另设有敬老席及功名席,特请花甲老汉及读书贤能之人赴宴。宴会上,人们频频举杯相互祝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令,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喜庆和谐气氛之中。

12.吃太阳糕:感恩太阳的光和热。

历朝历代祭祀太阳神的活动可以说就没有停止过。过去春分有祭祀太阳神的活动,直至今天,祭祀太阳神的活动仍然可见。因为太阳把它的光和热恩赐于人类及万物,所以人们对想象中的太阳神极为虔诚。民间祭祀的仪式虽远不及皇家那样隆重,但也非常严肃,一丝不苟。早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阳糕”。这是一种用大米面和绵白糖蒸成的圆形小饼,上面印着一只朱红的金鸡(传说中的鸡神)在引颈长啼,仿佛在呼唤天下之鸡齐鸣,为人间报晓。《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制作的太阳糕上为什么要站个小鸡呢?据说太阳从汤谷升起,有一扶桑树,一只玉鸡站立于上,每逢太阳冉冉升起时,它就打鸣报晓,民间的公鸡也随之报晓。也有人说那不是小鸡,是凤凰。《诸神的起源》中记载,凤是指风神,凰是太阳,结合起来,凤凰即是太阳的象征。为了锦上添花,太阳糕上再站立着一只凤凰好像更好些。

太阳糕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小鸡糕”。传说清宫门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袁记斋”小店,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袁记斋”年糕上都打着小鸡红戳,叫“小鸡糕”。一日慈禧太后想吃,送年糕进宫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阳节”。“太阳节”是祭祀太阳神的日子,慈禧看见年糕上朱红的小鸡非常高兴,便说:“鸡神引颈长鸣,太阳东升,真是吉祥!”遂将年糕命名为“太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