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清)上彊邨民 王景略评注
- 1300字
- 2019-08-26 18:03:11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词又称“曲子词”“曲子”,它的产生、发展、创作和流传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起源较早,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大约到中唐时期引入了文坛,发展成为固定的文学样式,唐末五代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有了一批专长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成熟起来,五代末期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可称为这一时期词作的集大成者。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为青楼女子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词的唯一主题。
北宋前期的词是唐五代的延续,题材虽略有扩大,但基本上仍不出爱情、相思、离别、游宴等范围,如欧阳修等大家,许多严肃的内容可以见其诗文之中而不在词中。在柳永之前,词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直到柳永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为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打破词只写绮语艳情、题材狭隘的传统观念,用来反映更加丰富的生活层面的革新想法也出现了。当是时,范仲淹、苏轼横空出世,在他们的笔下,词的风格、题材内容得到了解放。
待到宋室南渡之后,慷慨悲歌和爱国情怀在词作中开始闪光,但更普遍的则是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词作更明显地趋向典雅化,代表人物有白石道人姜夔、吴文英等。宋亡入元之后,词多模仿先贤而缺乏创新,渐趋没落了。
朱祖谋(1857~1931年),原名孝臧,字古微,自号上民,又号沤尹。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迁侍讲。辛亥革命后,他隐居沪上,专心研究词学,其词作精雅俏丽,音律缜密,风格略似姜白石、吴文英,人称一代宗匠,除选编的《宋词三百首》外,另有《湖州词征》等。
宋词的选本,历朝历代有不下数十种,有名的如《花庵词选》《绝妙好词》等,不是有时代的偏见,就是有个人的主观,加以有的选得太宽,有的选得太严,因为选者和作家的宗派不同,很失公允。在初学的人看来,并不适宜上手。比较起来,朱孝臧所选的《宋词三百首》可称得上是“最精粹的词选”。
自然,虽说号称“最平正无疵”,但那是与当时的其他选本相比较而言的,时至今日,自然有许多可议之处。此书编次上仍遵循帝王后妃最前、僧侣女性最末的旧例,将做过皇帝的宋徽宗放在第一篇。选词的标准上,以典雅为上,侧重于格律声调,所以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的作品入选最多。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没能入选,大概是朱孝臧以为他们以诗为词,非词之本色。但即使如此,这一选本仍不失为学习、了解宋词的理想入门之书,“大抵宋词专家及其代表作品具已入录,即次要作家如时彦、周紫芝、韩元吉、袁去华、黄孝迈等所制浑成之作,亦广泛采及,不弃遗珠”。
本书对朱孝臧的选本进行精编,除加以注释、语译、赏析之外,还对许多作品进行了“对照阅读”,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名篇佳作,朱孝臧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选入,本书将其放入“对照阅读”,使读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阅读,不使绝妙好词有遗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