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们散去了,各家各户都关好了门,外面已经看不到一丝亮光,村院里归于了宁静。
顺子家也关好了门,上好了锁。昏暗的灯光下,屋里只剩下了成顺的爸妈,还有在楼上不知玩着什么的成顺。
看着眼前的营业执照,两人还在说着营业执照的事。
“不会真是老肖说的那样吧,如果真那样,执照岂不白办了?”成顺妈说着自己的担心。
“应该是要办这个东西才能做生意的,咱家成远比他们更了解情况,这种事听成远的不会错的。既然已经办好了,有总比没有的好。还是想想做什么生意的好。”
显然两人还在纠结着晚上听到邻居们说的一些话。
做生意是需要本钱的。家里本来就没有什么钱来做本钱,不只是顺子家,别人家也没有什么钱来买东西。有句话说是:“七十年代忙生存,八十年代忙吃饭”,每个家庭都还在为解决吃饭问题而想办法,本钱太大的生意自然不在考虑之列。
成顺妈在镇里的饭店上班。虽然说是饭店,其实就是山区的那种十几张桌子的小饭馆,做的是些家常饭食,平时顾客并不多,要到了赶集的日子才会忙些。那时这些饭店都是归合作社管的,由单位里发工资。饭店里上班的人并不多,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不但要会做饭、炒菜,还要会做油条包子这些早点,会磨豆浆,会做豆腐。
成顺爸身体不好,不能长时间干重活。他是农村户口,在之前的包产到户中分到了一亩三分地。他身体不好不能种地,于是就托给了生产队里别人来种,每年都要付给别人十几二十块钱作为劳力费与种子化肥钱,然后别人交五百斤稻谷给成顺家。成顺爸上过几年学,算是有点文化的人了,他平日没事就看看报纸,东家坐坐,西家聊聊地过日子,如果有谁家需要写点什么东西,算算数什么的,就去帮帮忙。一家人的生活主要是就靠成顺妈那不多的工资维持着。
“做生意是要本钱的,没本钱就只能想想的。”成顺爸不禁叹了口气。
“先做点小本生意吧,你祖上就有经验。”成顺妈说。
成顺妈所说的祖上就有经验说的是成顺爸的父亲那一辈。那是解放前的事,那时祖辈从更偏的深山里迁到了小镇,做的就是蒸酒做豆腐的事。那时小生意没做多久,遇到了后来的三大改造,家里的小生意就并进了合作社。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看来还是只能做豆腐卖了。”
两人商量了半天也商量不出一个更好的结果。
成顺妈做豆腐是有经验的,因为赶集的时候饭店里生意比较好,他们隔三五就要做一次豆腐。
“蒸酒磨豆腐,不敢逞师傅。”做豆腐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到豆腐的质量。成顺妈在这方面经验很足,并不担心磨豆腐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做豆腐本钱少,家家户户都能做。小镇上之前偶尔也会有人做来卖,不过那时是偷偷地做了拿来卖。当山上种的豆子收了下来,有些人就做上几斤豆子,然后偷偷地走乡串户地叫卖起来。乡里邻里的,工商所的人知道了也不太管。但各家各户要吃到豆腐更多的是等到过年的时候,准备年货的时候才会有。每到了腊月准备过年的时候,人们把种出来的豆子磨成豆腐,把大部分的豆腐用木子油炸好了,在上面撒上盐巴,放很久也不会坏的,当作是年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即使想做豆腐,成顺爸妈也犯了愁。做豆腐要用到石磨,家里是没有的。
石磨在很多农家里都是一件大件。一副石磨用几十年也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就是祖上遗留下来的。到了过年过节或是办喜事的时候才会,家里有石磨的人家就会提前一天把石磨拿了出来,悉心地清扫了再用。家里没有石磨的就只好借了别人家的,到用完了还石磨的时候都会附上一碗用石磨做出来的东西以表示谢意。
很久以前成顺家有石磨的,但在那时改造的时候一并被合作社收掉了。现在没有农活,家里自然就没这不怎么用的石磨了。
不过卖豆腐应该是最有希望成功的,毕竟属于每天都要吃的菜。当地流传一句话:“鸡蛋豆腐肉,生活象地主。”说的是只要有鸡蛋豆腐肉这些菜,生活就是很富有的了。鸡蛋和肉价格贵,平时里家家户户都买得少。豆腐虽然便宜,但不可能家家户户每天都做的,如果只做一餐两餐吃的那是特别麻烦的,因此平日里还是买着吃来得实在。
成顺爸心里想:“豆腐生意应该还是好做的,买一片也就几分钱,有钱的时候多买一片,没钱的时候少买一片。”
有句话说:“夜里寻思千条路,早起还是卖豆腐”,说的是整夜地想做什么门路好呢?每一项都不好做,最后还是选了早早起来卖豆腐这条路。虽然有了营业执照,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真正说到具体做什么的时候,成顺爸妈其实是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的。
成顺爸最终决定做豆腐小本生意了。他知道挑担串巷卖豆腐的营生本小利薄,人是非常辛苦的,但确实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先打定主意,“就算做豆腐也好,先做起来再说。”
真想到做豆腐的时候,成顺妈却有点担心了,成顺爸的身体不好,挑个担要到镇上去卖是不轻松的。他走那一百米石阶都费劲,中途要休息好几趟,更不用说挑担了,成顺妈不禁问了起来:“你这身体受得了不?要不做早点卖吧。”
成顺爸听到这话不好怎么说,只能说:“先试试吧。”。他心里想:“受不了又能怎样,你还有更好的办法不成?一切都只能先做起来,实在不行再停了。”
如果是卖早点,自然会轻松很多,不只是因为挑豆腐到镇子上去的时候更累,还因为做豆腐的时候花的工夫更多。没见过做豆腐的人不知道,用传统方法做豆腐的时候工作量是很大。仅说用水量就很大的,十斤豆子少说也得费几百斤水才能做好,而且长期与水打交道,也容易引发风湿痛。更不用说把豆子磨出来那一两个小时不停地推磨。
可是在小镇上,早点注定没有多少销路。除了每天通过的班车上偶尔会有人买,小镇上的人更多的是自己做早餐,而且山里的早餐很多人吃的都是米饭,不吃米饭上午干活都没有什么劲的。
两人也想到了做小贩,从周围的县市把产品批发过来,再在当地卖了,赚点差价。那时经常会有邻县的小贩到这个小镇来卖些当地不在时令的小菜、水果之类的,但计算来计算去也没找出赚钱的道道,而且一出去就是好几天,成顺爸那身体让人不放心,也只能做罢。
两人甚至想到了把冰厂里的冰棒之类的冷饮批发出来,再去集市上摆个摊来卖。但这个方法更不现实,因为山区本来气温就不高,冰棒更多的是小孩子吃的东西,而且只有夏天那短短的一两个月才能卖出去一些,更适合那些放假之后的学生去尝试,大人根本不会去做,毕竟做生意是要养家糊口的,不是小孩子的游戏。
商量来商量去,也不知商量了多久,两人最后还是觉得只有做豆腐生意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