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现代栽培关键技术
- 昌云军 高文胜
- 9字
- 2020-08-28 21:20:34
第一章 产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葡萄栽培历史及发展现状
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段以及葡萄栽培随着旅行者和移民传入埃及等其他地区阶段。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浮雕)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是Phtah Hotep墓址,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已极为兴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
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15~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目前,各大洲均有葡萄种植,其中欧洲约占葡萄总产量的1/2,亚洲占25%,美洲占20%,并且主要以酿酒品种为主。亚洲的中国、伊朗、土耳其、印度,欧洲的意大利,美洲的美国、智利和巴西,非洲的埃及均为鲜食葡萄的主要生产国。在进出口贸易量方面,进口国中,美国位于第一位,德国位于第二位,随后是英国、荷兰、加拿大、法国和俄罗斯;出口活跃的国家主要为智利、意大利、美国和南非。
二、中国葡萄栽培历史及现状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栽培葡萄的历史亦很悠久,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就有30多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等,都是野葡萄。
公元前138~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沿“丝绸之路”传于内地种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葡萄生产发展缓慢、品种单调、种植规模小而零散。后来,一些传教士又陆续从欧美引入一些葡萄品种种植(如云南的“玫瑰蜜”葡萄至今还有较大面积的种植)。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从欧洲引入120多个葡萄优良品种,在山东烟台建成80公顷的葡萄园,并引进先进的葡萄酿酒技术,开创了我国近代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事业,并逐步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形成主要产区。
最近30年,我国葡萄生产发展很快,特别在鲜食葡萄方面,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总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同时,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迅猛提高。突出表现在栽培技术的简化与完善;病虫害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冷库和保鲜技术进一步提高等,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鲜食葡萄的栽培效益逐步提高和稳定,葡萄的栽培面积进一步得到扩大。目前的发展特点如下。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栽培面积一直稳步增长,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果品质量逐年改善,葡萄生产开始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生产进入产业化新阶段。
(2)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我国葡萄生产逐渐向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促进葡萄优势产业带的形成。目前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葡萄产业带、西北及黄土高原葡萄产业带、黄河故道、长江三角洲南方葡萄产业带、东北及西南特色葡萄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或产业群。
(3)栽培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葡萄栽培已从单纯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露地与设施栽培模式并存,而且设施栽培模式又分为促成栽培、延后栽培及避雨栽培等多种形式。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延长了果品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
(4)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种结构趋于优化,而且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鲜食葡萄中,巨峰、红地球、玫瑰香、藤稔、夏黑、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等优新品种栽培面积已经占到葡萄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而且巨玫瑰、阳光玫瑰、东方之星、火焰无核、克瑞森无核等品种以及刺葡萄也发展很快。
(5)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出口创汇持续增加 随着整个葡萄产业不断走向成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不断加强,采后储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大批葡萄生产、销售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对葡萄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龙头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葡萄出口量逐年增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