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配伍变化的预防与处理

一、配伍变化的预防

判断药物配伍变化是否发生,首先应将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性质,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用药对象、剂量、浓度、医师用药意图,以及引起配伍变化的各种因素、规律等作为分析判断的基础,然后通过实验研究加以验证。

1.可见性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此法主要是用肉眼观察有无浑浊、沉淀、结晶、变色、产气等现象。

2.测定变化点的pH值

许多注射剂的配伍变化是由于pH值改变引起的,故预测配伍变化可用注射剂变化点的pH值作为参考。

3.稳定性试验

若在规定的时间如6h内,药物效价或含量的降低不超过10%,则一般认为是可允许的。进行稳定性试验研究所用的方法应不受混合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扰,并具有较高灵敏度。

4.紫外光谱、薄层层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的应用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鉴定配伍变化产生的沉淀物是何种成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等。

5.药动学、药理学及药效学实验

可分析药物配伍后是否产生药理学和药效上的变化,是否存在药理学或药效学的相互作用或配伍变化等。

二、配伍变化的处理

1.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在审查处方发现疑问时,首先应与相关医师联系,了解用药目的,明确用药对象及给药途径作为配发的基本条件,对患有合并症的病人审方时应注意禁忌症;再结合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性质,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和作用,对处方成分、剂量、发出量、用法等应加以全面审查,确定解决方法,使药物能较好地发挥疗效并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保证用药安全。

2.处理方法

疗效的配伍禁忌须在了解医师用药意图后,共同加以矫正和解决。对于物理或化学配伍禁忌的处理,一般在上述处理原则下按下列方法进行。

(1)改变贮存条件:有些药物在病人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空气、CO2、光线等贮存条件加速沉淀、变色或分解,故这些药物应在密闭及避光条件下贮存,且发出的剂量不宜过多。

(2)改变调配次序:改变调配次序可克服一些不应产生的配伍禁忌。

(3)改变溶剂:当药物溶液因达到饱和而析出沉淀或分层时,可通过改变溶剂用量或使用混合溶剂,来防止或延缓药物溶液析出沉淀或分层。

(4)调整溶液pH值:pH值的变化能使很多微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发生改变,故此类药物,尤其是注射用药物,精确控制pH值是十分重要的。

(5)改变药物或改变剂型:在征得医师的同意下可改换药物,但要求替换的药物疗效应力求与原药物类似,用法也尽量与原方一致。

案例3-3

陈女士因咳嗽、咳痰10天,伴头痛、咽痛、发热,在内科门诊治疗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氨茶碱注射液0.125g、0.2%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滴后患者出现乏力,四肢抽搐呈强直后阵挛,伴胸闷、呼吸困难、呕吐、唇周发绀等症状。患者立即到抢救中心治疗,给予吸氧并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3g;静推地西泮注射液10mg;肌注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急救后,患者胸闷缓解,但四肢仍强直,遂转入内科住院部接受进一步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痊愈。

案例3-4

某儿童,因腹泻就诊,医生诊断为胃肠炎,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约2min,患儿即出现喷嚏、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用该药,采用肌注氟美松5mg,给予吸氧,肌注扑尔敏4mg,雾化吸入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并转入急症科继续观察治疗,30min症状逐渐缓解。

请思考并讨论:

1.试分析两个案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2.医务工作者如何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