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后汉书》的注释
最早为《后汉书》作注的人,是南朝梁人刘昭。刘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他的伯父刘肜曾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凡四十卷。刘昭可以说是承继家学,以裴松之注为榜样,集众《后汉书》同异以注范晔书,所以增广见闻,加以证辨是主要的,训诂文字则在其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由于范书无志,刘昭第一次把司马彪的《续汉志》分为三十卷,并进《后汉书》去,并为之作了注,而流行于世。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李贤被立为皇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召集张太安、刘纳言等人,在他的主持下注释《后汉书》。李注重训诂,《后汉书》注与《汉书》颜师古注相仿,水平也大体相当。所以书奏上后,曾得到高宗赏赐“段物数万”,以示奖励。可惜永隆元年(680),李贤被废为庶人,张太安等人或被降职,或被流徙。注释虽初成,但在不足六年时间里仓促成事,未及认真统一校订,所以错讹疏谬,在所难免,其中尤以《南匈奴传》注为甚,常令人无法读懂。尽管如此,由于刘昭与李贤的地位相差过于悬殊,特别是中宗复位后,李贤得以平反,所以李贤注深受推崇,而刘昭所注纪传部分几乎散亡殆尽。所幸李贤认为《续汉志》非范书之志,所以弃而不注,这样《续汉志》刘昭注才得以传世。
北宋初,范书李贤注与《续汉志》刘昭注分别单行。到了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孙奭始建议把刘昭所注《续汉志》并入范书合刻传世。该建议被采纳,《后汉书》才具有今本的样子。令人费解的是,孙奭竟误以为《续汉志》本身也是刘昭所补作。明监本以讹传讹,把《续汉志》刻于纪传之间,并改刘昭“注补”为“补并注”。清武英殿本在众多精英的校勘下,仍沿明监本之误。中华书局点校本的问世,才在版本上正式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