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汉书》的阅读方法

《汉书》难读,所以一要有毅力,二要有恒心,三要细心。

研读《汉书》可以说无捷径可言,勤能补拙。作为铺垫,可先读《资治通鉴》西汉部分,包括胡三省注,进而读荀悦《汉纪》。

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建安三年(198),奉汉献帝之命,按《左传》体例,删略《汉书》,历时二年而成书。时称此书“辞约事详,论辩多美”,又“省约易习,有便于用”。《汉纪》共十八万字,所用史料,《汉书》以外采录极少,所以史料价值不高。但《汉纪》将《汉书》精华大体吸收进来,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西汉历史的简明大事记,完全可以作为研讨西汉史的入门书来读,当然也可以作为了解《汉书》的入门书来读。何况荀悦的论赞十分精彩,可以与班固的论赞相比较,对评判他们史学观的优劣大有裨益。

《汉书》不是读过一两遍就可利用的史籍。著名秦汉史专家陈直教授从十三岁起通读《汉书》,以后每两年必读一遍,数十年不辍。所以他才能对《汉书》烂熟于心,做起课题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以勤补拙,持之以恒,是一切有志于《汉书》或汉史研究的人都应努力的方向。

同时,《汉书》是一块熟地,自古以来,研习者众多,成果也汗牛充栋,要想从中开辟出一块新天地,谈何容易。所以现今研读《汉书》必须细心,既要逐字逐句读正文,还要一条一条分析注文。武帝太初以前的部分,要与《史记》相应纪传相比较,从同异中做出分析;西汉晚期部分,则要与《后汉书》及诸家《后汉书》的辑本相参照,以挖掘线索。然而这样做,还远远不够,进一步扩大史料选取范围十分关键。比如研究官制,需参考《汉官六种》;了解礼制,则应读《五经》郑玄注等汉代学者之注;攻读思想史,则要看《新语》、《新书》、《淮南子》和《春秋繁露》;研究经济,又需看号称“半部《桑弘羊传》”的《盐铁论》等,其他如诗赋文论、笔记小说、天文医药、算学典籍、字典辞书均应涉猎。

然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利用文物考古资料,特别是其中带有文字的资料。陈直教授之所以公推为秦汉史研究的泰斗,尤其是《汉书》研究的独辟蹊径的开路人,就是他在熟读《汉书》的基础上,借鉴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把大量出土的汉代文物资料用于证史,撰成《汉书新证》,完全改变了过去以文献证文献的旧学方法,使《汉书》研究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是我们了解西汉官制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史料,但失于简略和片面,难窥全貌。如《汉书》所据实为武帝改革后的西汉晚期官制,此前的情况就粗略难明;而武帝定制中,该表“六百石以下之官吏,沿革每漏而不记,令长以下之丞,只记有几丞,而不记某丞之名”。(《汉书新证序》)陈直教授既大量利用了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汉简,也利用了铜器、漆器的铭文;既发掘了碑刻、陶文的资料,又剖析了玺印、封泥的印文。《百官公卿表》的考证就占了《汉书新证》六分之一的篇幅,现在研究西汉官制史的学者没有人不读此书,也没有人在其论文或专著中不借鉴陈直教授的研究心得。可以断言,不认真而充分地利用越来越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料,《汉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