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汉书》的版本

《汉书》自问世后,即受到东汉政权的推崇,士人争相抄阅,请益名师,苦心研读。其流传远较深闭宫中的“谤书”《史记》为大,所以传世抄本也多。自五代末起,雕版印刷术迅速发展起来,除经书外,《史记》与《汉书》、《后汉书》均有镂版刊行。

现今可考的《汉书》版本,主要源出于北宋淳化本。但正如余靖所言,“文字舛伪,恐误后学”。于是他奉诏与国子监直讲王洙一起在崇文院参括众本,旁据他书,校对《汉书》,于是形成景祐本。该版本必利用了景德二年(1005)刁衎、晁洄、丁逊的校定成果。他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条,刊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进呈真宗。因此景祐本吸收了景德监本的长处,远较他本为胜。景祐本在元代,分别于大德、至大、元祐、元统诸年陆续重修补刊。此后除明天顺五年(1461)冯让重刊本、明弘治修补本外,明正统本可谓其中的佼佼者,称之为淳化本“嫡孙”也不为过。其余如宋绍兴蜀大字本、淳熙湖北茶盐司本、嘉定建安蔡琪刊本等宋本,只能算旁支别系,质量较之景祐本、正统本逊色,若非必要,可以不问。惟南宋建安刘之问刊本出自宋祁校本,与景祐本有渊源关系。该本之后,承袭者有明国子监本、清武英殿本,可聊备一用。

又明汲古阁本集宋元诸本之长,卓然独立,影响较大。清同治金陵书局本自称“毛氏正本”,王先谦《汉书补注》也“以汲古本为主”。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中的《汉书》,就以王本为底本,用北宋景祐本、明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相参校,取各家之长,点校而成。该本虽便于用,但不尽完善,有待进一步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