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正史類

史記 (十四册 漢司馬遷 掃葉山房本 又點石齋本、殿本)

《日記》:“於寶森齋取江寧新刻《史記》來,直銀六兩,前日所購《志疑》直銀四兩五錢,此費又不知何出矣。”(光緒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日記》:“得雲楣書,饋點石齋新刻《史記》一部。”(光緒十一年五月初一日)

《日記》:“沈生以書數部來售,爲買殿板《史記》一部、《萬姓統譜》一部,直洋三元。《姓譜》後退還。付《史記》直三千。”(咸豐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手校史記集解 (十六册 晋裴駰 汲古閣本)

《日記》:“以二十四緡購得汲板《史記集解》一部。”(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史記索隱 (三册 唐司馬貞 掃葉山房本)

手校史記志疑 (十册 清梁玉繩 自刻本 有跋尾)

《日記》:“於寶森書攤購得《史記志疑》一部……”(光緒二年正月十五日)

《日記》:“可莊旋京,以粤東新刻《史記志疑》一部……見詒。”(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

史記札記 (二册 清張文虎 同治十一年金陵局刻本)

《日記》:“得陶仲彝江寧書,寄來書一箱。爲代購……《史記札記》五卷,南匯張文虎撰。”(光緒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

前後漢書 (三十二册 漢班固、南朝宋范曄 金陵書局刻本)

《日記》:“得陶仲彝江寧書,寄來書一箱。爲代購金陵局刻前後《漢書》各一部……”(光緒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

手校漢書 (二十四册 漢班固 明汲古閣本 校語較多)

《日記》:“加朱《漢書·五行志》一卷、《東方朔傳》一卷。”“終日讀《漢書》,加朱《溝洫志》一卷。”“加朱《藝文志》竟,其中誤文奪字甚多,惜不得《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諸書證之。”(同治三年七月初八日、十一日、十五日)

手校後漢書 (十八册 南朝宋范曄 明汲古閣本 校語較多)

《日記》:“校讀《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傳一卷。”“雜校《後漢書》,凡是正五十餘條,附注十餘條。”“雜校《後漢書》,比届卒歲,廬居窮甚,借此度日,以代哭泣之悲。”“三日來雜校《後漢書》,多附以小注,又兼訂錢氏大昕、王氏鳴盛、洪氏頤宣諸家之説,秃筆總書,目昏指繭,疲苶殊甚,似非病中所宜,當少輟之,以息日力。”“校讀《馬融傳》一卷、《西羌傳》一卷。”(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三十日、十二月初五日、十六日、十七日)

漢書地理志校本 (二册 清汪遠孫 道光廿八年振綺堂精刊)

《日記》:“買得……《漢書地理志校注》二卷,四種皆小米所自撰者也。”(同治六年十月初十日)

漢書地理志稽疑 (二册 清全祖望 嘉慶九年歙南朱文翰刻本)

後漢補注 (四册 清惠棟 嘉慶九年德裕堂本 有手跋)

《日記》:“偕節子至青風弄口書坊,購得……惠定宇《後漢書補注》一部……”(咸豐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日記》:“下午詣琉璃厂閲市……取得惠氏《後漢書補注》。”(同治十二年閏六月二十一日)

漢書注校補 (十四册 清周壽昌 周氏小對竹軒新刻本)

《日記》:“得周荇老書,並所著《後漢書注補正》、《三國志注證遺》一帙,以二書新刻成也。”(光緒十年三月初六日)

七家後漢書 (六册 清汪文臺 光緒八年原刻本)

手校三國志 (十册 晋陳壽 明汲古閣本 有校語)

《日記》:“下午詣琉璃厂閲市,購得汲版《三國志》、《史通通釋》共直四十五千……”(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三國志 (二十册 晋陳壽 南監本)

手校魏書 (二十四册 北齊魏收 汲古閣本)

《日記》:“同律堂書賈來,付以銀四兩五錢,爲汲本《魏書》及《唐兩京城坊考》之直。”(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四日)

魏書校勘記 (一册 清王先謙 光緒九年長沙王氏新刻本)

手校晋書 (三十册 唐房玄齡等修 汲古閣本)

手校南史 (十八册 唐李延壽 汲古閣本)

《日記》:“余購得原汲本《南北史》一部、殿本《宋書》一部。”(光緒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日記》:“閲北監本《南史》,加朱宋武帝、少帝、文帝《本紀》共二卷。”“加朱《南史》宋孝武帝、前廢帝、明帝《本紀》。”“加朱《南史》後廢帝、順帝紀。”“加朱《南史·梁武帝紀》上卷,復正得《宋武帝紀》誤三條,别有稿。兹録其一云。”(同治二年二月初一、二、三日、二十四日)

案,越縵所校汲古閣本《南史》現藏國家圖書館,王重民整理其批語爲《南史札記》,收入《越縵堂讀史札記》,此所云“正得《宋武帝紀》誤三條”不見於《南史札記》。

手校北史 (三十册 唐李延壽 汲古閣本)

見上條。

手校宋書 (二十四册 粱沈約 汲古閣本)

《日記》:“付沈雲帆書直五番金,買《抱經堂》十種及汲板《宋書》。”(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南齊書 (八册 粱蕭子顯 殿本)

北齊書 (八册 唐李百藥 北殿本)

手校梁書 (八册 唐姚思廉 南監本)

陳書 (四册 唐姚思廉 南監本)

《日記》:“繆恒庵贈上海同文書局石刻殿本《陳書》、宋本《切韻指掌圖》,均極精工可愛,較之點石齋尤遠勝矣。”(光緒十年三月二十二日)

《日記》:“至翰文齋閲書,購得南監本《陳書》,其順治補刊者僅四葉,惜紙印俱劣耳……”(光緒十年正月十二日)

周書 (八册 唐令狐德棻 殿本)

手校隋書 (十二册 唐魏徵等 汲古閣本)

隋書經籍志 (二册 唐魏徵 南監本)

手校舊唐書 (四十册 後晋劉昫 同治十一年浙江局刻本 校語較多)

《日記》:“得陳藍洲閏六月二十日書,並寄贈浙江書局新刻《舊唐書》一部。”(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越縵堂讀書簡端記·舊唐書》:“光緒七年辛巳元日甲子,天日清晏,早起劬先像後,竟日杜門謝客,校讀此卷,以寒故亦屢輟作,至夜二更始畢。慈銘記。”

續唐書 (十册 清陳鱣 道光四年自刻本)

《日記》:“又向寶森堂賒得陳仲奂《續唐書》一部,計七十卷,共十册……惜書爲其外孫祝穆據副本刻於廣東,校勘不慎,脱誤甚衆。予平生僅兩見之,爲可貴也。”(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九日)

手校新唐書 (四十八册 宋宋祁、歐陽修 汲古閣本)

《越縵堂讀書簡端記·新唐書》卷八十一:“庚申十二月初十日,蒓客閲一遍。”卷八十七:“庚申涂月初九日夜,定伯閲一過。”卷九十一:“庚申十二月初八夜,長孺讀一過。”卷一百:“庚申季冬初八乙夜,越縵生閲一過。”莼客、定伯、長孺、越縵生皆李慈銘字號。

新舊唐書合鈔 (八十册 清沈炳震 同治十年武林吴氏清來堂重校補本)

《日記》:“以舊藏書畫聯障數事質得番錢七枚,即换《唐書合訂》一部。”(咸豐七年十一月初一日)

舊五代史 (十六册 宋薛居正 湖北局刻本)

《日記》:“於書局買得湖北刻《舊五代史》,閲之。”(光緒十年三月二十一日)

新五代史補注 (三十二册 清彭元瑞撰 劉鳳浩排次 道光八年原刻初印本)

手校新五代史 (八册 宋歐陽修 汲古閣本)

《日記》:“至翰文齋閲書……又汲本《五代史記》,尚是初印,惜爲俗儈點壞。”(光緒十年正月十二日)

五代史補 (宋陶岳) 五代史闕文 (宋王禹偁 合刊 明汲古閣本 有題詞

手校南唐書 (十册 宋馬令 道光二年刻本)

《日記》:“以錢二十五緡買得……及馬令《南唐書》一部。計前日□進錢二十二緡。今日盡以買書,亦一快也。”(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十日)

南唐書合刻 (四册 宋馬令、陸游 振鷺堂本)

《日記》:“又於火神廟書攤賒得郝蘭皋先生《爾雅義疏》一部、明代合刻馬陸兩家《南唐書》一部,計錢二十六緡。”(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

宋史 (一百二十册 元脱脱 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校刊本 志傳校語甚多)

宋史藝文志補 (一册 清倪燦) 補遼金元史藝文志 (清盧文弨 抱經堂叢書本

遼史 (十二册 元脱脱 明嘉靖八年南監本 有校語)

《日記》:“是日買南監本《遼史》、《金史》各一部及《明史稿》,共直銀二十三兩。”(光緒十三年七月二十日)

遼史拾遺又補 (十册 清楊復吉 江蘇書局重刻本)

《日記》:“得沈子封書,並贈震澤楊列歐復吉《遼史拾遺補》五卷……”(光緒十年七月十一日)

金史 (二十册 元脱脱 明嘉靖八年南監本 有校語、跋尾 又一部)

見上“遼史”條。

元史 (六册 明宋濂 侯官陳衍石遺室活字排印本)

元史 (三十册 明宋濂 南監本 闕列傳卷四十八至九十七)

補元史氏族表又補藝文 (三册 清錢大昕 抱經堂叢書本)

明史稿 (八十册 清王鴻緒 雍正四年敬慎堂自刻本)

《日記》:“是日買南監本《遼史》、《金史》各一部及《明史稿》,共直銀二十三兩。”(光緒十三年七月二十日)

明紀 (二十册 清陳鶴 同治十年江蘇局刻本)

《日記》:“再得伯寅書,贈陳氏《明紀》一部。”(光緒元年正月初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