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曹妃甸改革开放40年
- 政协唐山市曹妃甸区委员会
- 5152字
- 2020-06-24 13:53:38
亲历养虾“三连冠”
唐海县大面积人工养殖对虾始自1985年,当年严重亏损,1986年后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养虾先进县的称号。1986年养虾2.25万亩,总产270.38万公斤,平均亩产120公斤,平均规格超过12厘米,产值3296.75万元,获利1065万元,在全国县级养虾单位中总产居第6位、单产居第2位、规格居第1位,一跃跨进全国养虾先进县行列。1987年养虾3.49万亩,总产693万公斤,平均亩产198.5公斤,平均规格12.5厘米,产值1.1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获利2500万元,在全国县级养虾单位中获得亩产、规格、效益3个第一;大面积精养对虾高产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养虾5.16万亩,总产1115.3万公斤,平均亩产216.1公斤,平均规格12.84厘米,总产值2.57亿元,经营利润7762.54万元,获纯利4500万元,在全国同级养虾单位中,总产、单产、规格、效益、创汇均居领先地位。
这是唐海县养虾最鼎盛的时期,养虾业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
1985年1月,我当选为唐海县副县长,分管养虾及农业工作,直到1999年,前后14年的光景。我经历了养虾从失败到辉煌的“大起”,经历了从高峰到谷底的“大落”,享受了丰收的喜悦,也体会了重整旗鼓的艰难。
回首唐海县30年的养虾历史,深深体会到,养虾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人类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也是在向大自然索取,每时每刻都充满变数,人类远远不能控制大自然。只能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才会取得成功。
最近,我找到了刊登在《河北渔业》杂志,1988年第1期里我和王云鹏联合署名的《唐海县对虾养殖为什么能连年高产》一文,对唐海县养虾“三连冠”做了很好的总结,现将主要内容做一回顾。
加大投资不断完善养虾设施
1985年同黑龙江农垦总局合作建设的两个万亩虾场,在当年7月黑龙江方面撤出后变成唐海县一方经营,组建了“八里滩”、“十里海”两个养殖场,秋季出虾后亏损83万元。1985年12月,我和王云鹏参加了国家农牧渔业部在唐山召开全国海水养殖会议,唐海县在会上被点名批评,1986年初的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又被点名。在重重压力面前,县委几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坚定把养虾业搞好的信心。通过大力压缩其他基建项目,节省开支,再筹440万元完善养虾配套工程。清挖旧池、修建改造进排水闸门、完善育苗室、购置玻璃钢船、扩建饵料厂,使设施与养虾需要基本配套,为养虾丰收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
1986年养虾获得第一次大丰收,靠近沿海的农场纷纷投资开发沿海滩涂,秋冬季节新建虾池9520亩,两个专业场扩建5600亩,这些新虾池同1985年所建虾池一样,规划整齐、单池面积大小适宜,进排水渠道合理;全县又新建大型扬水站3个,新增扬水能力42立方米/秒,新建大型饵料厂1个、小型饵料厂4个、扩建中型饵料厂2个,新建1500立方水体育苗室1座,完成冷冻厂二期工程,总投资749.2万元。养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来年的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
1987年养虾第二次大丰收后再次扩大了养虾规模,全县新建虾池311个,共1.8万亩、新建闸门778个、新建桥涵29座、新建扬水站17座共70.2立方米/秒、新建饵料厂4座、新建冷冻厂4座、新建育苗室3座,增加水体1470立方米,新建工程投资2769.68万元。改造虾池7924亩,改造闸门93个、改造扩建育苗室3座、清挖旧池384个,面积2.94万亩,维修桥闸涵28座,改造工程投资540.85万元。加上疏通六排支工程、八里滩新建变电站、两场总长19.8公里的油路,全年投资总额4171万元。
1988年养虾第三次大丰收后,又新建虾池5186亩,但两个养殖场由于大池改小池减少面积1314亩,实际增加面积3872亩,全县又投资2739.9万元,用于各项配套工程的空间改造和维修。1989年放苗面积5.5亩,创历史最高,前期对虾长势喜人。就在丰收在望之际,8月14日起发现不同程度的“浮头”,9月4日后愈发严重,对虾整池死亡。主要原因:一是海水潮汐小,比往年低80厘米,扬水站抽水量不能满足虾池换水需要;二是海上发生“赤潮”,虾池中的海水带入大量“裸甲藻”,大规模繁殖后池水缺氧造成虾苗不能正常摄食而死亡。这年对虾总产比上年减产22.6%,平均单产降低28%,销售价格降低22%,部分虾池亏损严重,养虾决算仅能保本。
充分发挥双层经营模式的优势
1986年始,针对养虾的特点,吸取水稻生产实行责任制的经验,本着“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原则,实行国营养殖场(队)经营和养虾职工承包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
县里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领导同志组成的养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养虾大政方针的研究和制定,下设沿海开发公司为县政府下属科局级事业单位,负责对各养殖单位的指导、协调,负责滩涂开发的规划和苗种、物资、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
养虾实行专业化生产。各农场自己开发的虾池都建立专业队由所在场领导;养虾场建有自己的育苗室、饵料厂,专为本场提供苗种、饵料;扬水站和斗门以上闸门由水电队统管,负责抽水和分配。机务队负责物资运输和冬季虾池维修。养殖场按渠系情况设生产队(一般一个斗为一个队,1500亩左右),虾池承包到组(每池为一组,3~5人),实行单池核算。
虾池承包到组、责任落实到人以后,场、队主要抓好“五统”。一是统一苗种,苗种由自己的育苗室培育,统一生产、调配。放苗时间、放苗量由养殖场确定,严格按计划放养。二是统一水电,一切水电设施、进排水系统都由养殖场管理,做到计划用水;生产队干部没有斗门开启权、虾池承包者没有农门开启权。这样能保证后期用水紧张阶段减少用水矛盾,有利于均衡增产。三是统一饵料,配合饵料由本场饵料厂生产,保证蛋白含量在36%以上、浸泡时间在1小时以上;饵料利润每公斤不得超过4分钱。各虾池饵料由队按需供应。生产队技术人员根据虾苗密度、个体长度算出摄食量,生产队送料到池,数量记账。承包者想多投没有,不想投也照样花钱,避免了投饵过多或不足产生的失误。鲜活饵料也是如此,队干部负责采购、验质、计价和决定去向,避免争抢。四是统一技术,县开发公司设有技术室、养殖场办公室设有管技术的副主任、生产队设技术员,形成技术网络;县场两级技术员巡回指导,生产队技术员严格按《中国对虾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保证水、种、饵、管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五是统一产品销售,对虾的出池时间、价格、运输、销售、储存、结算等统由养殖场管理。出虾前养殖场联系客户,按国家规定的幅度同客户商谈价格,避免了价出多门、各行其是、大起大落,同时还有利于客户运输与结算。
除了以上“五统”,还实行生产资金养殖场垫付、职工每月发45元生活费,垫付金和生活费出虾后一次结清的办法,这样既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又可保证正常的生产调配。
制定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就要调动养虾场、队和养殖职工两个积极性。这期间,实行了“三定、五统、保本分档累进提成”的分配方式,较好的达到了这个目的。
对养虾职工实行一定承包面积,人均30亩左右,根据虾池大小确定承包组人数;二定产量规格,根据虾池的不同情况确定体长规格为12厘米标准虾的保本产量,达不到12厘米的,按小虾所占比重相应增加保本产量。三定费用,1986年每亩为383.24元、1987年调整为508.24元。具体项目为间接费178元(职工福利费、管理费、资金占用本息、折旧费、清池费、维修费、劳动保险费、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经费等)、直接费330元(苗种费、水电费、肥料药费、小型工具费、饵料费)。费用折成标准虾产量100斤为保本基数,其中96斤保国家投入费用的回收和来年扩大再生产所需费用,4斤保职工最低收入(4斤×6.21元×30亩=745.20元),超过100斤部分实行“分档累进提成”,共划分5个档次,产量越高,职工所占比重越高。超产虾的直接费用列入成本,按分成比例分别负担。
对育苗采取高指标、重奖励的办法,以求在有限的水体内尽可能多育苗。育苗室按每40立方水体设一名工作人员,以每立方水体育苗10万尾为标准,达标每人每月工资100元,每降低1万尾减工资10元直至60元保底。超过1万尾部分,总收入(卖苗收入)减总支出(从亲虾采购到育苗结束的全部成本,含育苗室折旧费9年为期)后的余额育苗室和个人对半分成。1987年3座育苗室出苗13.8亿尾,平均立方水体育苗量46.2万尾,育苗人员收入超万元,国家也盈利100余万元。最重要的是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新的育苗技术、新的饵料的使用、新的防病措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对从事饵料生产、水电管理、生产队管理、后勤等岗位人员也都有详尽的管理办法和奖罚规定。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创高产的热潮。
实施科学管理夺取稳产高产
从自然条件看,唐海县的养虾水质劣于临近各县,鲜活饵料基地也不在域内,养虾能够连年高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政策保护下,扎扎实实落实技术措施,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每个生产季节结束,各级技术人员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措施,用以指导来年生产,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实践中我把它总结成职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每个职工都便于掌握和执行。
放苗前后采取“六早、四不放、一准确”的技术措施。六早为早清池、早放水、早繁饵、早放苗、早管理;四不放是放苗时清池消毒不彻底不放、基础生物饵料繁殖不好不放、水质不适宜不放、苗种不足1厘米不放;一准确就是亩放苗的数量必须准确,这个环节关系整个养成过程各个环节的准确。
养成的全过程采取“一准、二足、除三害、四查四看、把五关”的技术措施。一准是放苗计数准、每十天一次查苗准、根据对虾体长体重存苗量决定的投饵量准;二足是指水足、饵足,根据每个阶段的需求,尽量满足水的交换量,用水原则要求是前期“稳而缓”、中期“细而长”、后期“大而活”;饵足要求在对虾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饵料一定要满足,尽最大努力供应。根据虾的活动规律,每一天投喂6-8次。除三害是防治鱼类、草类和病害的发生。四查四看是查水看质、查虾看病、查饵看长、查闸看跑,实际上是强调在日常管理坚持“勤”字。把五关是育苗放苗关、进排水安全关、饵料质量关、防病除害关、增收节支关。
为了保证技术措施的真正落实,还制定了各池“立档建卡、十天一查苗、一月一分析”制度,各个虾池把清明前后及各时期的水因子、放苗时间、十天增长、投饵量等数据,由技术员如实及时填写交承包者保管,各级领导随时可以抽查虾池的档案;养殖场每十天组织一次查苗,查清虾池存苗数量、虾体长度,看增长是否正常,算出下一个十天的投饵量。对不正常虾池组织专门班子会诊,随时解决出现问题。每月我都组织养殖场的技术、管理、财务人员检查分析经营情况,投入(饵料成本)和产出(存苗、增长)是否成正比,随时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春季放苗后开展“三查一补”(查水、查苗、查饵和补苗);夏季高温开展“两保一创”(保水、保饵,创高产)。
养虾连年高产的三年,我倾注了大量心血。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虾池了解情况,晚上及时整理成文字。每次会议的发言,我都是自己整理,从不要别人代笔,有弄不清楚的问题就找技术人员请教。以上所说“顺口溜”形式的操作规程,都是我总结出来的,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归纳整理,有利于落实。我把养虾一年要干的事儿也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4月抓亲虾,5月抓苗种,6月迅速抓调整,7月促8月攻、9月管理不放松,10月出虾排积水,11月份抓越冬,12月份到3月,清池维修抓工程。”1987年5月24日,国家水产总局局长佘大奴来县,听了我的情况介绍,说我对情况了解之清“如数家珍”,说我对养虾技术钻研程度之深“国家级专家不过如此”。
1986年后连续三年的对虾丰收,使养虾业成了全县的重要经济支柱。我这一阶段及以后的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认可,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1987年至1991年连续评为唐海县劳动模范,1987年被评为唐山市先进工作者,1988年、1989年被评为唐山市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系统劳动模范,同时也是河北省大面积精养对虾高产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的主要获奖者。
毛主席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89年养虾失利后,唐海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从指导思想、经营管理措施、养殖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相应合理的调整,在两个养殖场分别建立高水平的水质化验室、饵料化验室,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指导养虾生产。1990年又获得了对虾丰收,5.3万亩精养虾池和6000亩粗养总产对虾1002.8万公斤,精养平均亩产181公斤,养虾业实现利润5800万元,此后又是两年盈利。唐海县的养虾业逐步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探索之路。
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岁月。
刘东波,1939年8月生,曹妃甸人。1956年起先后任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农场场长、农场党委书记等职,1985年1月起任唐海县政府副县长、调研员,长期主管农业及水产养殖等项工作,曾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系统劳动模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