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
张骞,汉中成固人(今陕西城固县),西汉外交使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亚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后,荣升“太中大夫”,后来封“博望侯”。
4-1 博望侯印,陕西城固县张骞墓出土
张骞墓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南迁汉中城固,何士骥、周国亭等学者对住地附近的张骞墓进行清理发掘。[208]他们在墓道中发现篆书“博望矦印”封泥(图4-1)、汉瓦、绿釉陶片等文物,随后发表考古简报。[209]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他第一次出西域(前138—前126)(图4-2),从长安城启程,经敦煌、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地区),沿塔里木河北岸一路西行,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岸)。这条路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北道。然后,张骞从南山(今昆仑山),经羌人地区(今青海)返回长安。这条路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南道。
4-2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祁连山(今新疆哈密巴里坤山),攻打巴里坤草原的匈奴和小月氏部落。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追击匈奴的路线为:北地(今甘肃庆阳)—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小月氏(今巴里坤草原)—祁连山(今新疆巴里坤山)—单桓(今新疆博格达峰)。霍去病平定祁连山后,匈奴人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霍去病伐祁连山开辟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前114)(图4-3、图4-4),就是沿这条路出使乌孙。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居延、祁连山,沿天山北麓一路西行,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这条路今称“丝绸之路天山廊道”,2014年6月中国与中亚诸国联合申报,成功将这条丝绸之路支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最远只到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但是他派大批副使继续西行,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和土库曼斯坦)、身毒(今印度河流域)、奄蔡(今俄罗斯北高加索)、条支(今伊拉克)、犁轩(今埃及亚历山大城)。[210]《史记·大宛传》记载:“其后岁余(前116),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4-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线图西段
安息,西方史学家称作“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最初建都于土库曼斯坦的旧尼萨(Old Nisa)古城,在今阿什哈巴德市西北18公里的巴吉尔村。尼萨古城坐落在中亚的商业和战略要冲,出土文物显示这座古城颇受希腊化影响,并巧妙地将安息自身传统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在尼萨古城发现了许多重要建筑物遗迹,如神殿、陵墓、宫殿等,并发现安息铭文。[211]2007年,旧尼萨帕提亚城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4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线图东段
元封六年(前105),汉武帝为了从乌孙获得良马,封汉宗室女细君为江都公主,允许乌孙以千匹良马骋江都公主。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李广利远征大宛,大宛王被迫献出3000余匹宝马。《汉书·张骞传》记载:“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大宛马曰‘天马’。”[212]大宛马(图4-5),英文作“Ferghana horse”。张骞介绍其特征时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213]。16世纪明朝官修《高昌馆译书·鸟兽门》将汗血马译作“土必察”(tobïcaq)或“大西马”。[214]殊不知,汗血马的原产地实际上不在费尔干纳盆地,而在土库曼斯坦的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之间的阿哈尔绿洲。土库曼斯坦人称之为“阿哈尔捷金马”(Akhal-Teke)。[215]
4-5 土库曼斯坦的汗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