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大学校史(2008─2015)
- 张伟
- 6816字
- 2021-03-30 13:29:24
第二节 成功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2011—201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出台,成为指导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校认真制定《宁波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为核心任务,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促转型,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战略思想。
《宁波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宁波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是: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全面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增强学校整体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提升实力,打造特色,争创一流。主要任务是:在事关学校全局的10个方面取得突破(指校院两级管理和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国家“质量工程”项目、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等),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全面完成10项重要指标(指新增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室等);结合社会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评价,全面完成10项重要支撑指标(指在校本科生人数、专任教师规模数、年均科研经费等)。总体目标是:至2015年,学校基本建成有特色、高水平、海内外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综合实力稳居省内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力争成为省(市)部共建高校,争取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向着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大学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校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搭建高层次发展平台,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积极推动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宁波大学。从2011年开始,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和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积极响应省市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号召,主持国内涉海领域专家论证会,完善《宁波大学服务与推进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并推进其实施,获得了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11月11日,在宁波举办的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上,国家海洋局和宁波市政府签订了《国家海洋局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宁波大学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宁波市政府将推进和支持宁波大学整合海洋学科资源,深化内部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建立开放合作和资源集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国家海洋局将支持宁波大学推进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建设,开展海洋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支持宁波大学与国家海洋局所属单位开展海洋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帮助宁波大学引进海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主干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建为推动宁波大学涉海学科建设,参与国家层面的海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平台。
积极推进省部市共建宁波大学。学校积极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努力争取省市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于2012年10月8日在杭州正式签署《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宁波大学合作协议书》(以下简称“共建协议”)。根据共建协议,浙江省将把宁波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纳入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宁波大学在提高浙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发挥示范作用;教育部将指导宁波大学制订完善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加强对宁波大学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推进宁波大学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宁波市将继续加大对宁波大学的专项经费投入,在人才引进、重点学科、专业和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并大力支持宁波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更好地服务于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宁波大学成为省部市共建高校,不仅为学校争创一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且也为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之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根据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跨越发展的总要求,学校通过树标杆,找差距,抓落实,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学校的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中,2012年宁波大学列第99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13年、2014年分别列第95位、91位,位次逐年提升,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和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前列。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自2010年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召开第二次教学工作大会以来,学校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即要努力培养具备合格道德水准、良好沟通能力、科学思辨方法、合理知识结构和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此,学校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完善以知识探究、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打造教学精品,加强视频公开课等课程的培育与建设;鼓励改造和增设与宁波地方经济关系密切、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责任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制定教学激励政策。
从2011年到2014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随着“把成才的选择交给学生”理念的深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通过改造或新建专业,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获得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市级品牌专业和12个市级特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试点高校;实验教学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土木工程虚拟实验教学中心”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另获13个省级实验教学项目;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在教学成果上,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大类培养机制的改革实践”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新的突破。
第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相继出台《宁波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宁波大学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宁波大学创业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积极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11年,大学生创业园被纳入宁波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园,并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学生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学科竞赛等方面成绩突出。2011年,获国家和省级A类学科竞赛103项,较2010年增加28%,特别是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上取得重大突破,获一、二、三等奖共6项,并以全国排名第41位的成绩进入发起高校。2012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实现了浙江赛区数学专业类一等奖零的突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总成绩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同时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2013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成绩进入全国前20%,并捧得优胜杯,实现了“大挑”赛事的历史性突破;全国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双双实现突破,获得浙江省金牌第一。2014年,在全国首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2项,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2项。此外,电子商务、结构设计等学科竞赛也屡创佳绩。
第三,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研究生规模呈增长趋势。至2014年,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校博士研究生167人;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校硕士研究生3956人(不含留学生人数),合计在校研究生达4123人,较2010年增长47.4%;各类在职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539人,较2010年增长143%。同时,学校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保障体系专项建设,逐步建立“科研—导师—教学—环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取得该领域零的突破;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论文8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学科竞赛等方面数量持续增长,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位居省属高校第二。
第四,学生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就业态势良好。
继续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创建导师制系统管理平台;围绕新媒体时代特色,推出以学工简报、学工微博和学工网为主要内容的“一报、一博、一网”思政教育新平台。完善大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启用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扎实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立就业工作服务站,积极举办招聘会和知名企业宣讲会,多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由于工作到位,学生就业率整体良好,本科生就业率2011年为97.18%,2012年为97.87%,2013年为97.83%,2014年为97.04%,一直位于省属高校前列。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跃上新台阶
学科与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为支撑,建立与浙江省和宁波市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区位优势、自身特色和较高水平的学科科研体系,并把学科建设列入“三大提升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科研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内涵)之列,坚持以面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和培育并举,分层分类建设,使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至2014年12月,学校有市级以上重点学科46个,其中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重点学科20个;部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市重点学科20个(含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市级重点学科覆盖了学校90% 以上拥有学位点的一级学科,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在科学研究上,学校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地方需求,精心谋划布局,积极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科研力量开展科学研究,从而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软课题研究重大合作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5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18项,到校科研经费总计9.67亿元,获批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均居省属高校前列。与此同时,科研成果也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国家级奖项3项,其中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取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全面突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奖项61项、厅市级奖项171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在获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优秀奖项上取得突破。
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上,学校围绕国家创新、地方需求,积极推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至2014年,学校建有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基地)13个。“浙江省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浙江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和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此外,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11”引智计划地方高校试点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人才是强校之本,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二五”时期,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先后出台了《宁波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任的实施办法》《宁波大学柔性人才聘任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通过提高引进人才待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同时出台《宁波大学教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宁波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等文件,构建系统化的在职教师培养发展体系,通过这一“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校人才队伍总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其次,学校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改革人事制度,形成岗位能上能下的聘用机制、收入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人才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到2014年,学校有教职工2400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00余名,有正高职称人员314名、副高职称人员691名,有博士学位人员719名;现有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5名、国家“千人计划”4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者59名,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创新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五、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宁波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经历了艰难起步、稳步拓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1996年,学校成立国际交流中心,同年与加拿大汉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正式揭开了对外合作的一页。2000年,学校成立国际交流学院;2002年,学校成为具有接收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资格的高校。2006年,学校第一位汉语言专业本科学历留学生毕业;在非学历的基础上,拓展了中加曼尼托巴大学本科项目、中澳堪培拉大学的MBA硕士项目。这一时期宁波大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2009年,学校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提出了依托学科性学院实现整体国际化的工作要求,国际化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国际化培养实现新突破。学校结合学科性学院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形式的国际化专业建设模式,启动了8个国际化本科专业、2个国际化硕士专业建设工作,开设全英文国际工商大类;通过引进原版教材,增设国际化课程,推进教材和课程建设,促进现有专业的改造和结构调整。二是发展留学教育,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新发展。学校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依托国际化专业建设,推进留学生管理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培养留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启动针对外国学生的海外实习基地、短期文化项目、专业项目等,倡导中外学生相互融合,并通过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三是重视师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学校一方面加大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聘请外籍教师的力度,以组成国际化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出国访学、培训、进修,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同时,学校通过中外教师团队的集体备课研讨、交叉教学、随堂观摩等形式,增强中外教师的互动,切实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四是建设孔子学院,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早在2008年,学校与冰岛大学合作建立北极光孔子学院,在开设汉语课程、建设中文专业、推广中国文化、吸引国外生源方面成绩显著;2013年,建立宁波大学—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侨资大学的优势,不断获得“宁波帮”人士对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建设、学生奖助学金的支持,积极与港澳台知名高校开展师生交流活动。
到2014年,学校与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的14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与142所院校已签订校际交流协议,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学校留学生规模快速增长,2014年共招收来自92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132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35人、博士研究生5人;来自52个国家的长期汉语进修生366人。留学生总数及学历生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宁波大学赴国外学习、交流及实践的学生达300人,交流院校包括美国普渡大学、匹兹堡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韩国东国大学、顺天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岩手大学等20多所院校。宁波大学因此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评为2013年度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2011—2014年,宁波大学成功被列为浙江省、教育部与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稳居中国高校百强行列和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基本完成了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建成有特色、高水平、海内外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