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上古神话

神话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神话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但它又与古史、传说多掺杂在一起,很难明确区分出哪些是神话,哪些是古史、传说。广义的神话是袁珂先生提出来的,共分为九大部分:神话(狭义),传说,历史,仙话,怪异,民间传说,来源于佛经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关于节日、法术、宝物、风习、地方风物的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参看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序(节选)》,《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我们所论述的上古神话只包括其中的五类:神话(狭义)、传说、历史故事、仙话、怪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表述中,“神话”一词大多是广义的概念,但根据具体语境及论述的需要,“神话”有时也指狭义的概念。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上古”,是和“神话”结合在一起来讨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神话史分期讨论。袁珂先生虽有《中国神话史》一书,但也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国神话演变的时代特色来论述神话的发展,因此中国神话史的分期问题还有待深入讨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古史辨”、“古史新证”、“古史重建”等思潮,他们所用的“古史”概念一般是指东周(包括东周)以前的历史。如王国维《古史新证》,从其讲义内容来看,至少应包括虞夏至商这段历史。李济在《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一文中,认为要将上古尽量往前追溯,要追寻到人类原始的时代,在空间方面也应往前推到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尚没有完成的那一时期。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3页。《史记》从“五帝”开始记起,五帝以前的传说史料已很少,即便有也多产生在《史记》以后,这样的传说已很少有史实的“素地”了。李学勤先生曾建议把伏羲炎帝时期用“远古”这个词来定义。李学勤:《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因此,五帝以前的神话传说,可以称之为“远古神话”;五帝时代至秦统一中国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可以称之为“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产生的下限我们虽然界定在秦统一中国,但是记载“上古神话”的典籍却要往下延伸,秦汉乃至魏晋时期的很多文献也记载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亦应该在考察范围之内。

(二)禹的性质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始祖神话、战争神话等。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大禹可以归属于英雄神话这一类,首先,大禹作为神话的主人公,他是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在他身上表现出英雄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其次,英雄神话的主题是要反映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大禹治水传说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大禹的特殊性,他是夏代之前的传说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其发生的事件或相关人物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因此,王国维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必然有所缘饰,传说之中往往也有史实之素地。”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大禹传说正是这样一个形态,它既有“史实素地”的成分,又有后世不断叠加的神话因素、传说色彩等附加成分,文献记载更是分歧不已。此外,后世记载他的叙事文本还表现出“片段性”、“零散性”、“跳跃性”等非逻辑性的“非叙述”性特点,缺少“头、身、尾”结构的叙述性范型。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需要考证其蕴含的“史实素地”,解读其中的神话叙事,并梳理阐释其演变发展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大禹传说作一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