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健康行为的基础理论

1.2.1 理论、研究与实践间的关系

研究健康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该行为,并将相关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干预策略或政策、措施以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因此,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检验下进一步完善、改进。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由基础研究(如决定因素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到干预研究(如,以实现改变为目的研究),监测研究(如,跟踪监测不同人群的变化趋势,以及维持改变的研究),至应用和项目推广研究(如,有效、成熟健康促进项目的应用及推广)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知识的综合”(knowledge synthesis)。正如Larry Green所说:“如果我们需要以实证为基础的实践,那我们就要有以实证为基础的证据。”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健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行为改变或干预措施,最终实现行为改变、维持行为改变的目的。

阅读文献过程中,尤其是在研究健康促进相关理论过程中,经常会看见理论(theory)或是模型(model)的表述,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认知理论(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 Reasoned Action Theory/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阶段变化模型(Stage of Change Model)和社会生态模型(Social Ecological Model)等。那么,理论和模型存在怎样的差异呢?

理论

所谓理论是指用于展示自然和社会事件、现象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并实现解释和预测功能的一组相关概念、定义或命题。理论首先是可被重复验证的;同时,它也是抽象并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健康行为领域内的研究,只有理论被赋予具体的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时,它才可能鲜活起来。那么,理论对指导研究和实践,为什么如此之重要呢?

这首先体现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为例。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回答,在实现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这个研究目的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其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青少年为什么不参与或为什么参与体育锻炼”的答案。最后,基于此,形成行为干预策略,我们还可以回答“怎么样”让青少年真正动起来的问题。因此,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行为,并指导我们寻找用以实现行为改变的途径。

近年来,在健康行为研究领域,新的理论“层出不穷”。那我们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决定接受新的理论呢?不同学科领域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如果新的理论可以解释前期理论所解释的所有现象,并且还能够解释前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同时在特定条件下,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前期研究结果验证和支持该理论,并有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跨学科验证时,该理论就会开始慢慢进入更多研究者的视野了。

模型

由于我们的研究问题极其复杂,例如体育健康促进。如何促进不同人群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研究问题。此时,由单一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和预测存在局限性,于是模型就出现了。所谓模型,是一组理论的组合,用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情景下,理解一个特定的问题。模型经常由多个理论,或由前期实证研究结果构成。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阶段变化模型和社会生态模型等。

1.2.2 有关于健康行为的基础理论

健康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类型,了解、解释人类行为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对健康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1)行为主义理论

自冯特时代以来,“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而行为主义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应该是“人类存在的行为或活动”。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对环境的一切活动。其将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为了两个简单的共同要素,即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action)。刺激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外部变化,而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华生认为,研究心理学,即人类的行为,就是要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规律,以便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

(2)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他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首先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sign-gestalt-expectancy theory)。即行为并非如强化论主张者所强调的,按一系列尝试错误的行动,以达到目的;而是具有“认知”的特点,把认知到的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期待,在头脑中形成“符号—完形—期待”。他认为,学习者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拉开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序幕。他们认为,行为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学习所获得的是学习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情境条件的函数。一切习得的行为,均服从内驱力—刺激—反应—强化这一学习规律。20世纪60年代后,班杜拉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获得的,环境在这一社会学习的过程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