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
- 胡炜
- 3334字
- 2020-06-24 17:28:26
一 主楼(慎思堂)
主楼是之江大学勘定和初建期(1906—1911年)在新校址第一批建造的8幢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1910年,1911年初竣工落成。
该建筑最初是供行政办公和教学等之用的一座多功能综合性重要建筑。原名为之江大学总讲堂。因该建筑是由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赛佛伦斯(L.H.Severance)先生及夫人共同捐资(总计约18500美元)兴建,故又命名为赛佛伦堂或赛佛伦斯堂(Severance Hall)。
赛佛伦斯堂(历史照片)
捐建者赛佛伦斯先生原是一位美国实业家,曾在国家商业银行、石油工业等行业任职。1876年至1894年,他担任美国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的司库。此外,他还从事盐、硫磺和钢铁工业的投资。19世纪90年代,他与石油化学家Herman Frasch、标准石油公司副总裁F.B.Squire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兄弟的弟弟Frank Rockefeller等其他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一家联合硫磺公司(Union Sulphur Company)。1894年退休后从事教会工作,并在克利夫兰林地大街长老会(Woodland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任长老和主日学校负责人(1897年),1893年至1903年出任克利夫兰长老会联合会主席(Cleveland Presbyterian Union)等职。他十分热心公益、教育和慈善事业,先后向韩国首尔以他名字命名的赛佛伦斯医院和赛佛伦斯医学院,以及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捐款。1907年,育英学堂教师费佩得和巴包(Frank W.Bible)到美国为学校新建筑和设备筹款时,赛佛伦斯先生得知育英学堂建造新校区后,慷慨捐建了这座建筑。
1930年,此楼又改称“慎思堂”。通常,人们根据它的主要功能又习惯称之为“主楼”、“主教学楼”、“总讲堂”、“总课堂”等。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行政楼。1912年,孙中山在视察之江学堂时,曾与全校师生在此楼南面正门前合影留念(后来该合影照放大后长期挂在慎思堂一楼门厅正中,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才最终移走),此处也就成为校园一处标志性风景。
(一)地理位置
该建筑坐落在秦望山二龙头的中心位置,也是整个校园的中轴线位置,正对钱塘江,对面是钟楼,并与钟楼、东斋、西斋、科学馆和3号楼等围成草坪大花园。其北面有图书馆和材料试验所,西北侧有都克堂等建筑。
该建筑经度120°07′16.27″,纬度30°11′43.36″,海拔高度约51米;占地面积5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檐口高度12.950米,屋顶高度17.061米;建筑长度45.229米,宽度13.720米。
据《杭州之江学堂(1912)》记载:“讲堂雄峙中央,负山抱江,秀气四溢,学生静修之地殆无逾於兹噫。……汲汲经营,因将一切之房屋形式倩美工程师分别绘图,图竣召名匠而授之,以鸠众工。而房屋之位置早已规划,山之方向属东南,大抵治山前平地三十余亩,为房屋建筑所,而以山后及山麓两旁艺各种花草果木为植物园。山前正中为总讲堂,用上等红色清砖砌成,计东西一百五十英尺,南北五十英尺,凡三层。”
从平面上看,该建筑处在整个校园的中心位置。二龙头是三个龙头的中心地带,二龙头的南向坡地又相对比较平缓,只要稍加平整,就可形成一块面积不大不小的平地。如果按当时的设计思路,是以主楼前端的大花园为中心,以中心花坛的南北延伸线为中轴线来构建校园建筑布局的,故该建筑的南北向中线正好位于中轴线的中点位置,可以说它是整个校园的中心建筑。它与1936年建造的钟楼南北相对,遥相呼应,与分别位于其东南、西南两侧的东斋、西斋等重要建筑围成一中心草坪大花园,这也是之江大学校园布局的独特之处。
(二)建筑结构及风格特征
慎思堂正立面图
慎思堂一层平面图
该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砖墙承重,屋架为木桁架,地上主体三层,局部地下一层,坐北朝南建造。建筑平面呈“十”字架形,具有典型的基督教特征,中部微有凸出,南北进深方向各突出1.500米和1.050米,突出部分的东西面阔为12.500米。一层有宽度为2.540米的东西向内廊贯通,且各设有一带门斗入口。中部朝南为主入口,设有门厅,南北进深一间(含内廊宽度)为11.930米,面阔6.470米,北向设有东、西对称的,距东、西入口6.280米的两个楼梯间和入口。楼梯占有一单元间,面阔3.240米,楼梯宽度1.50米,东面楼梯入口设在西侧,西面楼梯入口设在东侧,楼梯分11级,配以小巧的宝瓶式透空栏杆。一层其余分13室;二层东西两端为大房间,其余分8室;三层布局除房间分隔略有不同外,与二层基本相同。
主楼外立面局部结构
该建筑立面横向分为三段,且中心对称,竖向亦分为三段:台高、三层楼层和屋顶,主入口门厅外由4根经过处理的圆柱构成门廊,其上为矩形露台,配以小巧的宝瓶式透空栏杆。主入口结构造型采用半圆券,为券柱式构图。不同柱距构成中间大拱券、两侧小拱券的形式。券顶镶嵌拱心石,券脚落在多线脚的拱墩上。立面半圆券、平券窗交错重叠,部分饰以拱心石、拱墩,券窗间饰有环状饰物。三层立面转角皆嵌隅石,简朴浑厚而不失细密,古典而又简约。屋顶整体为直线四坡,坡度较缓。
该建筑室内设计古朴简约。一层门厅设两根爱奥尼克柱,柱头采用仿古典主义的风格,雕花精细。中间设内廊,东、西贯通。一层共分为面积大小不等的13间,其中:朝南面8间,朝北5间。内廊朝北面对称位置设东、西楼梯间。二层、三层布局结构与一层基本相同,只是房间分割有所区别。二层内廊两端与大房间进门口连通。房间布局为东、西两端设大小相等的两个大通间,其余分为8室,其中南面5间、北面3间。三层与二层基本相同。
维修前
2010年维修后
该建筑全部以砖为承重结构。墙体外立面所用的砖均为250mm×125mm×45mm的上等红色清水砖,内侧采用的则是青砖,按一顺一丁砌法砌筑,白灰凸缝宽4~5 mm。屋檐、楼层腰线、窗眉窗台及外墙转角等处以浅色水泥点缀,局部配以多道水泥墙线,转角勒石,四坡屋面。屋架为木桁架,屋面采用红色法国瓦,均是之江大学近代建筑所常用之法。室内除门厅采用灰色水泥石地面外,楼面为条形木地板铺设,木质楼梯做法简约。内墙面为白色石灰粉抹面,装修简洁实用。
(三)现存状况
该建筑总体保存良好,外观原真性保持完好。南立面主入口上方屋檐原雕有巴洛克式拱形山花,后于20世纪80年代改为平直形式,原雕琢的“十”字架和门楼檐口雕刻的“Severance”字样均被覆盖,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其原真性。
1949年,该建筑进行过一次全面整修,室内用宁波漆刷新;50年代,北向半地下室天花板加装水泥小梁;1984年,屋面局部因年久失修及白蚁蛀蚀等原因而影响使用,对中部屋面进行了修缮,质量良好。1985年,因发现该楼屋顶两根大梁被白蚁蛀蚀而换梁后,南立面中段女墙上升约1米,其上方的弧形立面也改造成直线形立面,室内壁炉和烟囱被拆除。1991年,浙大信电系应届毕业生赠送母系的一对石狮子立于此楼门厅前。
1992年10月,学校决定将之江大学旧址作为浙大一年级基础部,投入专项资金对旧址进行过一次较全面的改建和整修,包括主楼在内的主要教学、生活用校舍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修缮。
2002年,基础部搬出后,由于过去装修缺乏保护性意识,加上长期空置,使该建筑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外挂空调、电线和植被等对墙体造成一定的破坏;外墙体落水管处侵蚀较严重,底部砖面部分风化;南立面中段改建及入口柱式门廊颜色更换,与历史原貌不符,原有山花丢失;北侧底层窗上增有构件,室内墙体白灰抹面脱落。
2010年整修后,内外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光华基金会投资旧址建设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该建筑被列为之江大学旧址建筑修缮工程项目,再次进行了维修,2010年夏修竣。修缮后,除原巴洛克式拱形山花未恢复外,外观已基本恢复原貌,原被覆盖的“Severance Hall”字样重新复原。另外,也根据需要作了个别改建。譬如,过去,大楼没有设洗手间,这次装修时,将一楼东北端一间房屋改建成洗手间。整体修葺一新。
(四)使用沿革
建成初期,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兼办公用房等。房间用途:一层为教师预备室、学生休息室、客堂、职员事务室等;二层为总讲堂、礼堂;三层为各科讲堂,还有博物室、理化室(后理化室迁至二层,物理实验室在西端,化学实验室在东端)、生物实验室(三层中间段)、图书室和阅报室(三层西端)。
都克堂建成后,原暂设在此二层的礼堂于1919年搬迁至都克堂,理化实验室则从三层搬至二层;1920年,楼前青石踏步阶及走道筑成;1932年,科学馆、图书馆陆续建成,原暂设此楼的图书室、阅报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陆续迁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该建筑基本保存完好,但大部分家具和教学设备被洗劫一空,包括马尔济先生收藏的植物标本也未能幸免。
20世纪70年代后,一层为浙大分部党政办公室,二、三层为教室。其中:二层设立电话总机室,后升级为自动交换机室,后又改作校网机房。
现为浙大光华法学院办公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