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校舍建造情况

1906年学校在城外购得660余亩山地后,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勘测、征购、土地平整、布局规划和建筑设计,于1908年前后开始施工开建,一批建筑陆续建成。之江大学时期共建有各类建筑40余幢(其中教职员住宅19幢,分布在三个龙头,均为西式楼屋),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有的已被毁,现列为历史文物保护的单体建筑有22幢。

之江大学时期的校舍基本分三个阶段建造。

第一阶段为勘定和初建期(1906—1911年)。自1906年勘定此地为之江大学校址后至1911年迁入期间,最先建造了第一批8幢主体建筑,包括:主楼(慎思堂,1910年开建,1911年初竣工),东斋和西斋(1907年同时开建,1910年竣工),下红房、上红房、灰房以及建在二龙头北面山脊上的2幢外籍教授别墅(1910年开建,1911年竣工,于1937年被日军损毁);另外还有食堂等一些配套建筑设施。这一阶段的建筑和设施主要为满足学校迁入后,师生住宿、生活以及教学、办公等基本条件之急需。

第二阶段为扩充期(1911—1929年)。这一阶段所建造的主体建筑,有:天文台(1912年开建,1913年竣工)、都克堂(1917年6月开建,1919年1月竣工)、白房(1918年开建,1920年左右竣工)、绿房(1918年开建,1920年左右竣工)、佩韦斋(1926年前后开建,1927年左右竣工),以及建在头龙头的3幢中方教授别墅(1920年前后开建,1921年左右竣工)、小桃源别墅3幢(1920年前后建造,1930年被毁)等11幢建筑。健身房(1919年左右建造,1996年拆除后,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体操馆)等也建造于这个时期,共有各类大小建筑16幢。

第三阶段为中兴期(1929—1937年)。这一阶段所建造的主体建筑,有:图书馆和科学馆(1932年7、8月间同时开建,1933年竣工)、材料所(1935年秋开建,1936年竣工)、钟楼(1935年前后开建,1936年6月竣工)等4幢教学主体建筑,以及附小宿舍(1930年前后开建,1931年暑假竣工)、史量才先生捐建的体育教研室(1933年开建,1934年6月竣工)、后6号楼和学生服务部(1931年左右建成),还有1931年左右建造的北斋(曾遭日军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于1981年拆毁后在原址重建了一幢三层楼房)。

据《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一览(1937)》记载:“本学院校舍共计大小西式楼屋四十一座。其建筑程序可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自民国元年迁校江干时起至民国十七年止,建筑有慎思堂、都克堂、甘卜堂、惠德堂、佩韦斋、观象台、健身房,及教员住宅等共二十四座。第二期自民国十八年(复校时)至现在止,共建有图书馆、科学馆、材料试验所、同怀堂(经济学馆)、膳厅、宿舍、体育办公室、工场、乒乓室等共十七座。此外尚有在进行计划中者。”

据1937年的一份资料记载,“本学院拟建疗养院及女生会客室各一所,已在绘图计划建筑之中。附中宿舍及水力实验室不久亦将兴工”。实际上,由于不久后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江校园成为日军宪兵司令部驻地。此后,不但原计划无法实施,就是已有建筑也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所以,1937年至1945年,实际为之江大学建筑停止期和破坏期。

此后至全国解放时,之江大学基本未再新建校舍。1946年抗战结束复校后,也只对遭到破坏的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或局部重建。直至1950年,才建造了一座主体建筑——3号楼(又名工程楼),并于1951年建成使用,这也成为之江大学时期建造的最后一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