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
- 胡炜
- 1165字
- 2020-06-24 17:28:26
三 校园布局
占地面积660余亩的之江大学旧址,其校园规划布局设计理念源于西方,很大程度上因袭了旧有欧美大学的传统,而其中主要是美国,且因受其宗教信仰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校园的规划模式和建筑结构都有教会大学的特征,体现简约朴实、鲜明恢宏的风格。整个校园坐落于三个龙头的山脊、山坡和山涧之间,高低错落,构成一幅特有的校园平面图,其形状看上去就像一只由西向东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栩栩如生,令人称奇。
从平面图上看,二龙头基本为整个校园的腹地(和平鸽腹部),也是整个校园的中心,同时是最早规划和开工建设的区域。此地块主要作为学校的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以及西方教授住宅区,早年建造的慎思堂、东斋、西斋、都克堂、部分别墅等校舍主体建筑基本都分布在此地块。
之江大学旧址平面示意图
和平鸽右翼(二龙头与三龙头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高坡地块),基本为植被区域,少有建筑。建成于1913年,日本侵华期间被日军炸毁的天文台,建在其左翼和尾部(左翼、右翼之间的突出部分)的交接处,为当时校园海拔最高的建筑物,现遗迹尚存。
左翼(朝西南)基本为三龙头。征购初期为一片茶地,后来建造了一些员工简易平房。20世纪50年代建造了一座招待所,90年代又新造了几幢学生宿舍,以及学生食堂、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现主要为学生生活区。其翼端(三龙头西侧谷底)还建有一座运动场和污水处理站。
和平鸽头部为头龙头地块,位于整个校园的东南面。当时规划为教职工住宅区,1920年建造的中方教授别墅和1931年建造的附小校舍,以及之江“十二景”之一的“小桃园”就在此地块。归属浙江大学后,又陆续建造了一批教职工住房,包括教授住房、干部住房等数十间教职员工住房。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大部分教职工都已搬离到别处(尚有30余户住户),部分房舍为后勤单位使用,其余基本空置。
和平鸽颈部为头龙头与二龙头的分界线,一条由山顶而来的径流溪,潺潺溪水穿过颈部汇入钱塘江。1918年,溪上曾建造有一座木结构天桥,俗称“情人桥”。归属浙江大学后,此桥重新拆建,并改为水泥结构。1920年,在其中部山涧还建有上、下两处蓄水库,供师生生活用水,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改用城市自来水。20世纪60年代,上蓄水库的堤坝加高加宽,坝上可通车辆和行人,“情人桥”也因此而弃用。
尾部为三个龙头的西北部,为校园的最高处。基本为山林和植被区域。
可见其布局完全是依自然地理条件而定。教学区、生活区以山头为界自然分野,以面积相对较大的二龙头为中心区域,主要安排为教学区,其两侧的头龙头和三龙头分别为教师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
作为教会大学,由于其规划和校园布局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旧时欧美大学的传统布局思路,同时又深受其宗教信仰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建设初期,学校创办人热衷于将自己母校的建筑形态移植到新建大学中,他们仿效美国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大学社区组织的模式,在僻静的市郊建立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