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把规律作为根本依据,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基本规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不断探索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经验和最根本依据。

当年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时候,就明确强调必须注重规律的探索。他指出:“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部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问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8]从探索和把握规律出发,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9]毛泽东所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洋溢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渗透着对事物发展规律不懈探索的求是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正是牢牢把握住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且作出创造性的发展,才领导全党在教条主义长期横行的思想荒漠中重新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旗,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针对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各种思想障碍,邓小平精辟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0]这样,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内涵。

邓小平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体现在系统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形成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基本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邓小平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创造公平、公正的生产关系,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始终确立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步骤和阶段性目标的科学揭示。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高瞻远瞩地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形成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达到中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人民既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又不断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动力和鲜明品格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坚持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改革引发开放,要求开放,开放也是改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这些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依靠什么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也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改革之路、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内在品格和鲜明特色。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市场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依托,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建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们党长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发展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不行,没有健全的法制也不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为如何全面拓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和科学。这些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上述六大基本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雄辩证明,这些基本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