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简论
- 朱杰编著
- 5759字
- 2021-03-25 18:49:15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说:“报纸是印刷机制造的最新奇的产品。随着报纸开始发展出提供新闻和娱乐的功能,它就成了印刷机影响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主要催化剂。”在新闻的萌芽出现之后,公元1600年以后的100多年中,新闻终于在西方国家出现并获得了初步发展。
18世纪是报刊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随着新闻媒体的出现,新闻的产生,为后来受工业革命所刺激的报纸变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恩格斯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比欧洲大陆的激烈变革和英国的风平浪静后写道:“初看起来,革命的世纪并没有在英国发生多大变化便过去了。”“但是在英国自上一世纪中叶以来所发生的变革却比其他所有国家所发生的变革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种变革越是无声无息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恩格斯所指的正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七八十年,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各国广泛采用和发展大机器生产,实现了各个工业部门的机械化,从而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大变化,也对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的使用,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报纸可以大批复制,广泛传播,其读者可以扩展到更广大的人群;其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加速集中,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大量的需求和大范围传播的可能,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类的新闻传播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报刊种类增加了,价格低了,发行量扩大了,读者群体由过去的政务和社会上层人士逐渐扩展到普通民众。这一时期各国均出现了独立经营的廉价报刊,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政党报刊和非政党报刊同时并存、非政党报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
工业革命使非常多的商业报纸大量出现,而报纸对新闻信息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信息工业的发展,又为新闻通信事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工业革命不但带来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还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阶级分野伴随着工业化而日渐形成。在资产阶级迅猛发展报刊的同时,无产阶级报刊也针锋相对地出现,作为舆论工具而发挥启迪、对抗、话语权争夺的作用。
第一节 大众报刊和通讯社的兴起
一 大众报刊的兴起
大众报刊又称为独立报刊,即表现出新闻独立性的报刊。早在政党报刊盛行的时候,一些国家的大众报刊就出现了。代表有:1875年英国出现的《泰晤士报》、美国1833年由本杰明·戴创办的《太阳报》,1841年由霍勒斯·格里利创办的《纽约论坛报》、法国1826年由埃米尔·德·吉拉丹创办的《新闻报》、杜塔克创办的《世纪报》、英国爱德华·利维·劳森创办的《每日电讯报》等。大众报刊与政党的报刊的不同点在于:
(1)读者群的不同。大众报刊的读者群是普通大众,办刊宗旨是围绕大众,讨论各种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从而扩大发行量。故而追求客观报道,追求真实和独立的公众立场是其主要价值取向。
(2)大众报刊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开始了产业经营。与以前的官方、半官方报刊和政党报刊不同,大众报刊不接受也不需要来自政府、政党和某些利益集团的资助。工业革命培养了大量有阅读需要、阅读能力的读者,同时为开拓市场,各工商企业大大增加广告开支,发行量与广告成为大众报刊收入的两大支柱,报纸也从赔钱的政治事业成了赚钱的经济企业,或产业化经营的实体。
(3)在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上,大众报刊开始迎合大众的需要。从以政治报道评论为主转变为以各种新闻为主,除了政治新闻还大量报道经济、社会文体教育、地方新闻及人们感兴趣的一切消息,甚至还刊载一些知识小品、文学连载等。在排版方面摆脱了过去严肃呆板的版面,使用多行标题、图片、花边,使版面生动、有趣。
(4)大众报刊定价低廉,所以又被称为“廉价报刊”。与以前的报纸相比,大众报刊的售价低了三至五倍。这一方面是由于面向大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发行和广告收入的支撑,两个因素相辅相成,从而导致报纸的发行量剧增,比政党报纸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与传统报刊相比,大众报刊实现了从“言论纸”向“新闻纸”、从事业运作向企业运营的转变。这些转变体现在办报方针、办报主体与受众、报纸内容、报刊发行方式、报刊内部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大众报刊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也体现了市场机制的成熟。从新闻史的角度看,大众报刊开始了新闻本位原则、时效观念和客观报道手法的运用。在大众报刊阶段,新闻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特征得到重视。从社会后果看,大众报刊体现了文字传播的成熟,传播也跨越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而进入了大众传播。
法国社会学者加伯瑞·塔尔德1901年曾出版《舆论与群众》一书,声称报纸的发展把原来狭窄意义的“群众”变成了广泛的精神集合体——“公众”。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也曾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媒介改变了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报刊与大众的新型结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
二 通讯社的兴起
通讯社的出现与欧洲工业革命息息相关。首先,由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导致了新闻源的变化,各种足以影响人类社会的社会变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又导致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变化,了解这种变动的愿望日益强烈。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推动下,不仅各国内部的变化是人们日益关注的目标,而且世界正在连成一体,每个人都因为市场而与世界建立了联系,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变化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
其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变革为人们的相互沟通和消息传递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前提。过去人们陆上信息传递的手段是马匹,在海上是帆船。工业革命之后汽船替代了帆船,火车替代了马车。特别是19世纪中期有线电报的发明极其实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化的信息即时共享。1838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收发装置试验成功;同年,德国架设了欧洲第一条电报线;1844年,美国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开通了北美第一条民用电报线;1845年,法国巴黎与里昂之间也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1851年,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1852—1864年,开始了全球性的铺设海底电缆活动,从欧洲到非洲、中东经波斯湾到印度,都可以通过海底电缆发电报;1866年美洲与欧洲之间又铺设了两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全球的电报通信网络大致形成。通信技术的改变是通讯社出现和发展的直接物质前提。
最后,各种报刊特别是大众报刊的涌现直接推动了通讯社的产生。实际上,通讯社是工业革命后社会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第二节 记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加强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职业是工作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扩张,现代化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和精确,工作的成熟阶段——职业也就应运而生。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恰恰推动了社会从科技到体系到结构的进步,报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也就从流动的、松散的、不完善的状态演变为记者、编辑等专门职业。
职业形态必须拥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和高度的自治权。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职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职业化的时代,一个媒体的记者或编辑,如果不能构建本专业的理论框架,没有丰富的知识,缺少必要的经验积累,那么他只会被这个行业所淘汰。因为工业革命使得社会从粗糙的生产和粗放管理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及精确的专业分工。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者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体现在传媒中就是需要职业化的记者和编辑等,而记者和编辑队伍职业化的标志也就是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19世纪中期,在大众化的商业报纸出现以后,市场竞争中的自由主义原则,使得报刊事业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又为报刊的大规模经营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纸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这样,从事新闻产业的记者当然也就不能仅仅是业余爱好者,而是进化为产业结构中重要分支的报业从业者。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促使职业化的记者作为一支新兴的队伍登上了历史舞台。特殊的能力、专业的知识、过硬的素质,成为职业记者的衡量标准。时代的要求让新闻不能仅停留在有闻必录的水平。新闻教育也不甘落后,纷纷建立起专门的新闻研究体系,从知识、业务等方面培养全面的报业记者队伍。而这一切,不仅为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又反过来推动了新闻产业的发展。
职业化必备的条件——自治权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生产力高度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的必然产物。而工业革命又及时地提供了前提条件。
工业革命后,报业作为一个正式独立的产业在社会中经营发展起来。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报业要求拥有自己的独立的经营权、独立的管理权。报业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创立了自己的组织和行业纪律,想要获得如同当时已经职业化的医生和律师一样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地位。在成为维持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重要角色之后,报刊走过政党报刊的阶段,越发想要摆脱政党的控制与约束。经济上,报刊不再依赖于哪一个政党,而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规律。政治上,虽然报业的运行要遵循法律法规,虽然报刊的观点表达常常带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倾向,但总体来说,政治立场都是相对独立的,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报业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营的独立,促使了新闻记者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报业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职业理念、职业规范渐渐清晰,初步形成了报业的职业自律。
就在这样的一个工业革命推动社会产业发展,报业逐渐崭露头角,新闻记者职业化,不断走上正规道路的大背景下,许多报纸都派出了自己的记者或在当地聘请特约撰稿人,包括一些著名人物。例如海涅曾经为法国《总汇报》的通讯员,报道了巴黎1832年的霍乱。马克思曾经担任《纽约论坛报》驻伦敦的通讯员。1848年4月,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的编辑,并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的编辑工作。社会贤达多以记者或编辑的身份,出现在各个报刊的版面,并在报刊发行的同时渐成公众人物,主观上为报刊建立“形象”,带动社会共同关注报业,使报业的社会地位可以迅速提高。客观上,他们以话语的形式引领先进的思想在社会上传播,从而启蒙明智,重塑观念。其作用对于媒介而言就是使新闻自由、言论权的价值观念普及大众,为现代新闻业的发展创立思想基础。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及其报刊的出现
工业革命不仅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革命,在社会关系方面也有重要的变革,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分化和对立,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个相互对抗的阶级。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破坏机器发展到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由反抗个别资本家的自发的分散斗争发展到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的联合斗争。
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产生了为自身利益进行宣传鼓动的要求,于是工人报刊、工人组织的机关报应运而生。正如马克思所说,报刊是使血肉斗争上升为精神斗争的重要杠杆。工人报刊首先在英国,接着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出现。初期的工人报刊虽然不成熟,但它们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启发工人觉悟、引导工人斗争方面产生过重要作用。随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法国里昂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标志),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无产阶级报刊也日益成熟,并作为无产阶级运动中宣传思想,进行鼓动和教育传播的重要舆论工具。
以英国为例,18世纪出现了工人运动,在运动中又形成了工人团体。虽然在此后的一段历史中,颁布了许多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但这并不能阻止工人们的联合和斗争,对抗反而愈加猛烈。1830年创办的《贫民导报》在发刊词中明确地提出:“我们将在保护和确认之下创造这个最重要的堡垒,以捍卫我们的全部权利,我们所有的自由的关键——出版自由。”这一时期的工人报刊,大多宣传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争取共同斗争的胜利,并把支持各国无产阶级和各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看成是英国无产阶级的任务。
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无情地蔓延,造成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工人失业、无产阶级待遇明显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欧美工人运动在这一历史阶段走向高潮。无产阶级纷纷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自己的组织,创办自己的报刊,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罪恶的本质,与资产阶级作顽强的对抗。将这一时期工人报刊的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报纸的功能问题。报刊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传播无产阶级先进思想、进行思想教育、争取最大范围和程度上的同盟者。在这些作用的基础上,报刊还应该成为组织的发动者和组成者。报纸在集中地、系统地传播无产阶级思想的同时,将有着共同信念的工会团结起来,使工人运动有着更强的影响力,声势更为浩大,更有规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2)关于出版自由的问题。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它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也最具反抗性和革命性。工人阶级同样要求拥有平等的政治自由,而政治自由的基础便是表达、出版、言论的自由。报刊的出版和发行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最好体现。
(3)关于报刊针对性的问题。无产阶级报刊要彻底地揭露资产阶级的本质,将革命进行到底。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人阶级将其作为自己的斗争武器,矛头直指资产阶级。很多倾向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报刊都聘请马克思为自己的特约记者或编辑。如《纽约每日论坛报》在1851—1862年聘请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其撰稿,马恩共为其撰稿500多篇,不仅提高了该报的声誉,也对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推动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关于工人报刊的党性原则。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传播,共产主义小组在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成立。以共产主义小组为单位所创办的报刊相对于工人报刊来说,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更高。他们在工人运动中是楷模和中间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的路线、方向上,要坚持无产阶级本质,不妥协地、坚决地与资产阶级作最后的斗争。也就是说,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来创办、发行工人报纸,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主导,提升工人思想觉悟,发动工人武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