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时期人口内迁研究
- 程朝云
- 1167字
- 2021-03-28 01:10:51
序
程朝云的《抗日战争时期人口内迁研究》一书终于付排了。她向我索序。我也觉得很有必要说上几句。
作者从事抗战时期人口迁徙的研究已有多年。这一研究,可以追溯到刘大年主持编写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一书。1995年,洋洋40余万言的《中国复兴枢纽》在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推出,旋即予以修订,于1997年抗战爆发60周年时重新出版。在此书修订的过程中,担任副主编的张振鹍建议增补“国内人口迁徙与海外华侨支援抗战”一章,并提议由我执笔,得到大年师的首肯。由大年师亲笔修改定稿的“国内人口迁徙”即是其中的一节。在这一节中,大致叙述了国内人口迁徙的三种状况:一是从战地前沿向大后方的迁徙,也即人口的内迁,这一迁徙规模巨大,迁徙者则明显带有城市人口的特点;二是大批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奔向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人们到那里去是为了奔赴抗战的前方而丝毫不带有逃难的性质;三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在日军“扫荡”与抗日军民反“扫荡”的过程中不间断地在一定范围里反复迁徙流动。本节最后指出:“抗日战争的过程,也就是全国两个战场上几百万武装和成亿的其他人口,在不同方向上运动,去争取胜利的过程。它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顽强性和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不同状况、不同方向成亿人口的迁徙运动,形成了中国民族浩浩荡荡的有形的觉醒运动的一种形式。”[1]
作者的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她最初研究抗日战争初期的人口迁移,后来则向后延伸到战争的中后期,并将问题集中于战地人口向大后方的内迁。几经修订增删,终于形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对于知识分子之奔赴陕甘宁边区这一特殊的人口迁徙运动,她也有专文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详见本书的附录。但对于敌后战场最为常见的短距离“跑反”,尽管这种状况的人口迁徙流动,从人次上要远远超过向正面战场后方迁徙的人口,但因其数量无法统计,也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撑,只能是付之阙如了。
由于作者后来受命转而从事台湾史的研究,抗战人口迁徙问题的研究有所搁置,这就造成了作者研究虽早,而研究成果出版较迟的局面。尽管如此,本书还是很有其特色的:
一是研究严谨,言必有据。本书的相关内容,都是在大量占有和查考原始史料,尤其是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反复推敲而形成,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没有材料,则宁可付之阙如;二是发前人所未发,书中的许多论点,都体现了作者的创获。本书在讨论难民的定义,探讨难民的人数,论述人口内迁的分期等问题时,都有其闪光点,无不给人以启迪;三是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凡有所征引,都能实事求是予以郑重申明,并尽可能查考原始资料予以验证。
因此,尽管此书只有二三十万言,却是厚积而薄发的成果,自有其存在的学术价值。是为序。
2013年5月30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1] 参见刘大年、白介夫主编《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