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控股股东特质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 李田香
- 2841字
- 2021-03-26 17:39:59
第二节 本书框架
一 研究思路
全球和国内的并购浪潮迭起,并购日益成为国内资本乃至国际资本重新组合的主要途径。尤其在中国资本市场,并购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整合手段。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并购对于目标公司具有普遍的正收益,而对主并方来说,并没有因为并购本身而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提升并购后公司的绩效,尤其是主并公司的绩效,是今后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在我国,企业所有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讲,企业的所有者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但是在中国,法人还可以分为国有法人和非国有法人。在现实中,国有法人和非国有法人在进行公司决策时(如并购决策),其目标往往是不同的。国有法人在做决策时往往并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通常带有一定的行政目的,如国家安全、产业整合、社会稳定、扶持亏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因而在不同的决策动机下其决策效果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性质的所有者的经济财务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引起差距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符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国情的。
“控股股东特质”就是对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所有者的行为能力进行研究的理论。该理论是四川大学干胜道教授在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基础上,于2011年在其专著《股东特质与企业财务行为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特质是股东特点、性质、行为能力和风险偏好等的综合词,因此控股股东特质就是控股股东的特点、性质、行为能力和风险偏好等的综合词。根据所有者财务理论和控股股东特质理论,本书认为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所有者(股东),其财务行为能力是有差异的。
控股股东的财务行为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根据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具有完整的内容体系,包括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企业并购属于控股股东的重大财务决策,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志,因而其属于所有者财务的范畴,是控股股东的财务行为之一。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公司控股股东财务行为的具体体现,并购绩效的好坏体现了控股股东行为能力的高低。作为所有者财务行为之一,并购同其他的所有者财务行为一样,都受不同控股股东特质的直接影响,即不同性质的股东,其并购行为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作为财务行为之一的并购行为,既包括并购过程中的行为,如并购模式的选择、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并购风险偏好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行为等,也包括引起并购的并购动机,以及并购行为产生的结果——并购绩效。这些并购动机、并购行为、并购绩效等都受到所有者特质的影响。
在控股股东特质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控股股东的不同性质,本书将控股股东分为国有控股股东与民营控股股东,并采用财务研究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好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结论,并进一步采用Tobin’s Q值法,对所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在对并购绩效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本书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指数模型,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 全书框架介绍
本书的框架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技术路径,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
第二章为控股股东特质相关理论。本章对研究的基础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控股股东特质理论、终极控制人理论与内部人控制理论以及其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他相关理论包括股权性质理论、股东财务行为理论、控股股东特质理论的扩展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阐述,厘清所有者财务与控股股东特质、并购与所有者财务、控股股东特质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与公司并购的特殊性。
第三章为并购相关理论及综述。本章主要全面介绍并购行为的各种理论,包括并购与重组的概念、并购动机理论及其内容、并购模式理论及其内容、并购风险理论及其内容、并购绩效理论及其内容、股东特质理论与并购研究综述。
第四章为基于控股股东特质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分析。本章主要基于控股股东特质理论中的控股股东性质概念,将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并从并购动机、并购模式、控股股东并购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研究其不同点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为基于控股股东特质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以2011年进行了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14个财务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类上市公司并购前两年及并购后三年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并购公司与整体上市公司、并购的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之间的绩效。本书同时采用了Tobin’s Q值法,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
第六章为基于控股股东特质的并购绩效差异原因分析。本章主要是以控股股东特质理论为基础,找出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不同特质控股股东并购行为内在的因素,如控股股东决策自主性程度、并购动机、并购模式、并购支付方式、控股股东风险偏好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
第七章为控股股东特质指数研究设计。通过构建控股股东特质指数,对控股股东特质理论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扩展了控股股东特质理论。基于控股股东特质,本书将设计控股股东对管理层控制力指数、整合风险指数和效率指数,并对每个指数进行多元回归检验。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出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指数大小并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第五章中关于绩效对比的结论。
第八章为提高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对策建议。本章针对第六章、第七章的实证分析,提出提高国有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策略,以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管理体系”“将国有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转变为企业法人”等策略。
第九章为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对全书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本书以所有者财务理论和控股股东特质理论为基础,并将其与并购理论进行结合,是并购研究的新视角。本书利用了控股股东的性质概念,将研究的对象划分为两类,即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本书在对此两类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与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时,一方面,基于不同控股股东特质下的并购行为差异,对不同控股股东特质下的并购决策的自主性程度、内部人控制程度、并购动机、并购模式以及控股股东的并购风险偏好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另一方面,基于不同控股股东特质,通过构建指数模型进行对比验证。
除此之外,本书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来说,本书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了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特征的控股股东特质指数模型,拓展了控股股东特质理论。本书构建了控股股东对管理层控制力指数、整合风险指数和效率指数,进一步验证了本书的实证结果,同时,模型的构建量化了控股股东特质理论,是对控股股东特质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拓展。
(2)提出了“控股股东决策自主性程度”概念。本书在对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提出了“控股股东决策自主性程度”概念,并对该概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验证。本书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与前十大股东总持股数的比值”来表示控股股东并购决策自主性程度的高低,并通过实证统计,将20%—30%这个比值区间命名为“控股股东决策自主性程度最有效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