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满族民间传说《尼山萨满》浅说

《尼山萨满》,是一部用满文记载的民间传说,是满族早期文学宝库中的珍贵文献。它不仅在满族,而且在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这部以手抄本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对于研究满族早期文学、民俗学、民族历史和萨满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它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08年至1909年,俄国满文学者A.B.格列宾希科夫曾到我国东北满族地区,搜集到《尼山萨满》传说,先后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满文手抄本;1913年,他又得到了另一种满文手抄本。三种手抄本中,以最后一种的故事最完整。1961年,苏联出版了后一种满文手抄本。我国学者凌纯声于1934年将这部传说用汉文记录下来,收集在所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篇名叫《一新萨满》,并在《附录·赫哲故事》中明确指出本篇“是赫哲人看了满文本而口译的。这一个是满洲人故事”[1]。从故事内容来看,《一新萨满》是《尼山萨满》的异文。据笔者目前所知,《尼山萨满》的异文共有七种。本文试图对《尼山萨满》产生的时代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做一初步探讨,算是抛砖引玉吧。

《尼山萨满》用满文记录成书面文字时间,据手抄本所使用的满文来看,是有圈点的新满文,而有圈点的新满文是皇太极于1632年“命达海等人,在老满文的基础上,增加圈点并创制了十二个字头和专记外字符号,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2]。由此看来,《尼山萨满》成书于1932年以后。那么,《尼山萨满》传说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祖先在汉代以前称肃慎,汉代以后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朝又称靺鞨,五代时称女真人,自此以后就以女真人著称于世。满族祖先在古代曾两次建立封建王朝,一次是公元713年至公元926年的渤海王国,一次是公元1115年至1234年的金王朝。历史的变迁,使得满族先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几经兴起和衰落。那时,进入华北和辽河平原的女真人,绝大部分已落户在汉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中间,与他们同化了。到了明朝,真正保留原有特点的满族居住在祖国的东北边境上。正如王钟翰先生所指出的:“所谓明末的满族并不是指留在华北和辽河平原的已经失去原有特点的这一部分女真人,它所指的是远处在东北边境上,‘却又向前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女真人。[3]”因此,《尼山萨满》不可能产生于进入华北和辽河平原,已经失去原有特点的女真人中间,只能是居住在祖国东北边境上,保留原有特点的那部分女真人想象的产物。《尼山萨满》的内容正是反映了这一部分女真人的社会意识和经济形态。

《尼山萨满》描写一位神通广大的女萨满去阴间夺魂救人的故事。相传在明代,罗洛村里住着一个名叫巴尔杜·巴颜的员外,家中有万贯家产,家奴和骡马等不计其数。员外二十五岁得子,儿子十五岁时上山打猎,途中死亡。员外夫妻十分悲伤,从此便开始求神拜天,行善积德,果然感动了上天,员外五十岁时又得一子,起名叫色尔古岱·费扬古,员外夫妻分外高兴,视如掌上明珠。孩子聪明伶俐,十五岁时又去打猎,途中又病亡。员外夫妻悲恸欲绝,正准备出丧之际,一个老道来指教巴尔杜·巴颜,叫他去请住在尼希哈岸边的尼山萨满。当巴尔杜·巴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到了尼山萨满后,尼山萨满就穿戴上萨满的帽子、裙子,系上腰铃,在助手扎哩的帮助下,在众神灵的保护下去了阴间。她在寻找色尔古岱·费扬古灵魂的路上,通过重重关口,克服种种困难,找到了色尔古岱·费扬古的灵魂。正当她高高兴兴带着色尔古岱·费扬古的灵魂往回走时,遇到了她已死去三年的丈夫,正在路旁熬着油锅等着她,声称“你不救活我,我就不放过你,这油锅是你的死对头”。尼山萨满用巧妙的办法逃脱了丈夫的纠缠;途中又遇到奥莫西妈妈并观看了阴间的各种刑罚。最后,她终于救活了员外的儿子色尔古岱·费扬古,从此,巴尔杜·巴颜一家子孙满堂,高官厚禄,日子越过越兴旺。

《尼山萨满》的传说,首先反映了满族先世万物有灵的思想。

当尼山萨满去阴间寻找色尔古岱·费扬古的灵魂时,神灵给她指点色尔古岱·费扬古灵魂的去向。又是在众神灵的护送下,她前往阴间,一路上“兽神跳跃,鸟神飞翔,蛇神咝咝作响”,出现了许多动物神灵。再如,尼山萨满来到红河岸边时,发现既没有渡口,也没有船只,便祈祷神灵保佑她渡河:

河岸上弯弯曲曲蠕动着八条蟒啊!

扎纳河里游动着的大蛇呀!

年轻的河神,

请众神灵显示一下自己的神威!

保佑我迅速地渡过这条河。

说完,她将铃鼓浸入水中,自己站在鼓上,瞬息间像风一样飘浮过河。显然是河神帮助她渡过红河。从传说中的咒语内容来看,所涉及的天上地下一切自然现象,均有生命、有意志、有感情,都被神灵化了,反映了满族先世万物有灵的观念。

万物有灵的思想意识,几乎所有的民族,在历史上都存在过,满族的祖先也不例外。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认识也很幼稚,对于自身的生老病死和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不理解,感到迷惑、惊奇,以致恐惧,但是原始人又很想解释甚至控制它。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遣众说以解释之。[4]”“结果则为创造种种荒诞故事,以代合理的解释,同时并深信其真确……”[5]《尼山萨满》正是满族先世企图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结果。

从《尼山萨满》中还可以看到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尼山萨满》的异文《女丹萨满》中,当女丹萨满因没有救活三年前死去的皇帝妹妹而被处死刑后,一片黑云笼罩在皇宫上空,皇帝便下令让“一个静射的将军向空中射了一箭,结果射下一根鹰尾巴上的羽毛”[6]。据说女丹萨满死后变为雕神;另一异文《一新萨满》中,一新萨满变成“阔里”[7]抓住了色尔古岱·费扬古的灵魂。所以后来满族有的姓氏在祭祀祖先时还祭祀雕神或是鹰神。这是满族对鹰的图腾崇拜,而且已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了。

记载满族对于鸟的图腾崇拜的史料较多,如《满洲实录》中,仙女佛库伦吞吃了神衔的朱果而受孕,才生了满族的先世,还有“神鹊救樊察”[8],也是关于满族鸟图腾的传说,即把自己视为与鸟有血缘联系,是鸟的后裔。满族人在庭院立杆祭祀,也是对鸟祭祀的一种。满族对鸟的图腾崇拜,在一定意义上像汉族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崇拜龙一样。

《尼山萨满》的祖先崇拜是一位附身于尼山萨满的神主,叫“倭车库”。“倭车库”在《清文总汇》中是这样解释的:“神主,家内祭祀之神。”又《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说:“恭查满洲旧规,最重渥辙库(即倭车库——笔者注)跳神祭祀之礼……遇有吉凶之兆,总在渥辙库上磕头,虽度日清减,亦仍按时跳神,于此一节,从不少减。”从《清文总汇》对倭车库的解释和满族最重祭祀倭车库的习俗,可以知道这位神灵是保护满族人民安康和兴旺的神,根据笔者不久前在满族聚居区的了解,“倭车库”就是满族人家西墙上挂着的祖爷版或称祖神版和祖宗匣子等的总称。可见,“倭车库”就是祖先神。

祖先神原是本氏族有贡献有功劳人物的灵魂,如本氏族的酋长或是萨满等人物,后来被后世人所纪念、崇拜和传颂,因而形成了祖先崇拜。满族每个姓氏,如富察氏、瓜尔佳氏等,都有自己数量不等的祖先神。

从萨满教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的祭祀内容不仅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而且还有祭天神的内容。但《尼山萨满》所有的咒文中,却没有出现天神。事实上,满族的萨满教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是以天神为主的一神教了。如:苏克苏浒部内诺密纳四个部长归顺努尔哈赤时,努尔哈赤为了表示庆贺,便“杀牛祭天”[9],说明这时已出现了天神。现在满族民间保存的萨满神曲(民间说法,即萨满行巫术时的咒语——笔者注)专有一篇是“祭天”,称为“啊布卡汗”,就是天神之意。而且凡有祭祀或是行巫看病,必先祭天。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满族社会发展到努尔哈赤时代,所以有了天神,是由于氏族制度已经瓦解,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大约在十六世纪的七十年代到十七世纪的二十年代(一五七七—一六二七年)的五十年期间,努尔哈赤领导的满族的社会发展阶段,肯定是属于奴隶占有制而不是属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奴役制。”这时的满族已进入阶级社会,所以发展到这时的萨满教必然会出现“啊布卡汗”(石姓神曲)或是“啊木巴啊布卡”,即“天神”或“皇天”。在《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中,几乎每篇祝词都有“啊布卡追”即“上天之子”的句子。但《尼山萨满》传说中所有的咒文都没有“啊布卡”,说明这时还是氏族社会,是无阶级的社会,神灵自然也就没有高低、统治和被统治之分了。尽管传说这是皇太极以后的手抄本,但在关键性的内容上,后人也不敢随便附会。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尼山萨满》传说形成于满族的原始社会,是毫无疑问的。

另外,《尼山萨满》所反映的满族社会经济形态,也充满原始社会的特征,色尔古岱·费扬古上山打猎时,有一段出猎前的描写:“第二天,色尔古岱·费扬古向阿玛额娘行礼告别,骑着一匹骢马,肩上蹲着雄鹰,牵着猎犬,阿哈尔济和巴哈尔济等家奴紧跟在后面。那些背着弓箭的家奴,排着长长的队伍,前后簇拥着色尔古岱·费扬古”,围猎时“众家奴立即把山围了起来,有的用箭射,有的用矛刺,同时放出鹰犬追扑飞禽走兽”。这不仅告诉我们满族这时是以狩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而且这时的围猎工具仅仅是“箭”和“矛”,是一幅满族原始部落时期集体围猎的画卷。

其次,色尔古岱·费扬古在狩猎途中死亡后,家奴把尸体抬回家时,“村里人都聚集到这里(指色尔古岱·费扬古的家),号啕大哭起来”。这更是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成员一起参加本氏族的丧葬的集体行为。

传说中的尼山萨满不仅活动于人们真实生活的空间环境,而且还活动于人们假想出来的空间环境,关于人的灵魂归宿之处的阴间。尼山萨满在阴间经历的一切,同样是满族祖先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写照。她看见堆积着肥沃的五色土,但无人知道耕种;同时,发现奥莫西妈妈养了马、羊把食物送给了阴间。这也说明当时还是以狩猎为主。

还有,阎王之所以派蒙古尔岱·纳克楚把色尔古岱·费扬古的灵魂抓去,是因为“想试试他的武艺才能”,于是让他射“金币的窟窿”,他一发即中;又让他和鹿搏斗,他也胜利了;最后让他和豹搏斗,“因为他没有战胜豹子,所以伊尔蒙汗(阎王)收他为义子,抚养锻炼他……”这里同样反映了满族先世狩猎生活时期的“射箭”技术的重要性。

传说中虽然出现了“白面饽饽”“奶茶饽饽”“小米面饽饽”等食品和员外等词汇,但这是后人的附会,在此不多加评论。

总之,带有神话色彩的《尼山萨满》,不仅充分反映了满族祖先的“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思想,而且又为我们展现了满族狩猎经济和氏族部落时期的生活画面,所以,《尼山萨满》传说应是形成于满族原始社会末期,至迟不会晚于明朝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