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

幸运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好命也不是上天早就赐予的,而是我们集中了各种处世的智慧一点一点积累来的。所以,我们要想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就不妨多读读老祖宗的处世智慧,洞悉世情,善于待人接物,学会与人相处,长于思辨谋划,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才能活出令别人艳羡的精彩人生。

难得糊涂:会装糊涂的人往往都是胜利者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

当你晚上漫步在台湾街头的时候,总会听见一些白须飘飘的老者在聊天娱乐之余,发出“难得糊涂”,“刚才糊涂一下子就好了嘛”的声音。为什么他们总是要说与“糊涂”有关的事情呢?

难得糊涂,这是清代大学者郑板桥书写的四个大字,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一份处世智慧。

传说,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就的。有一年,喜欢钻研书法的郑板桥去看郑文公碑,看得痴了便忘记了在天黑之前下山,最后只能踏着月光住进了山间的一栋茅舍里。茅舍的主人是一位气度儒雅的老者,自命为“糊涂老人”。郑板桥和老者一交流,竟然发现其出口不俗,对世间之事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郑板桥在老人的书房里看到了一块有方桌那么大的碾台,质地细腻,篆刻精美。观赏之余,郑板桥十分喜欢,拿在手里久久不愿放下。

老者见郑板桥很喜欢这方碾台,便请他在碾台的背面题字。思忖良久,郑板桥觉得再也没有比“难得糊涂”四个更为贴切的,于是便将这四个字题在了碾台的背面,并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为碾台上还有很多的空白处,郑板桥便让老者写一段跋语。老人接过笔后便写下了一段令郑板桥大为惊叹的话,“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写完跋语之后,老者转身拿出一块方印印上,印下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看完一下子就羞愧得满面通红,原来老者的应试成绩比他好多了,老人考秀才的时候是第一名,考举人的时候是第二名,考进士的时候是第三名。羞惭之余,郑板桥又提笔在碾台背面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岁月荏苒,时过境迁,当年故事里的人与事早已经成为了漫漫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珠,早已难寻踪迹。不过,“难得糊涂”这四个包含深刻处世智慧的大字却仍然像一颗光芒璀璨的大珍珠,无比的耀眼。后世的人们感慨这四字中富含的处世哲学,便往往以横联的形式挂于家中,作为每每处世的警言。

世道艰辛,人心难测,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无非就是有时候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看不见,眼不见为净,要懂得明哲保身。但是,这真的是“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真真要告诉我们的处世智慧吗?恐怕不是,做人做事要难得糊涂,关键就是要看得开,也要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一堵坚固的城墙火烧不下、战车撞不塌,但是水却能够将其泡塌。为人处世其实也就这么简单,你糊涂一些,不总去显摆自己的才华与真正的实力,反而能少招致一些嫉恨或灾祸。如果你处处都表现得比别人聪明,那么别人必将处处与你一争高下,最后使你陷入了恶性的竞争中,不但自己的才华和聪明没有施展出来,还会遭遇处处碰壁的困境。

因此,每一名华夏儿女都应该时刻谨记着老祖宗的这句字字珠玑的遗训: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国学智慧】

难得糊涂是一种处世智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因为,难得糊涂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的境界,是一种修养和气度,而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和麻木不仁。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对自己要求得太过苛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糊涂一点儿可能在为人处世上做得更好,把人情世故参悟得更加透彻。

水以柔全,谷以卑安:凡事不要太过张扬,要低调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金属之所以易断折,是因为它刚强;水之所以能安全,是因为它柔和;高山之所以容易发生山崩而坠落,是因为它高;山谷之所以能平安自适,是因为它低。这几句话以自然物性为喻,阐述一种哲理,一种社会现象:刚强耿直的人,容易受挫折、遭打击;柔和无争的人,则能够明哲保身。“露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地位高的头面人物,竞争者多,树敌也多,易受攻击,也容易倒台;地位低下的人,默默无闻,不被人所知,也不为人所重,倒常平安无事。所以,我们从这几句话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凡事不要太张扬,要低调。

对于台湾人来说,低调一直是他们身上最特别的标签,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智慧之一。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内地人的高调做法确实非常惹人反感,比如那些在网上高调炫富的人,比如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炫耀的人。

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张扬高调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人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做人做事不高调,不如回家卖红薯。”似乎,做人做事不够高调,就不太容易取得成功一样。纵观古今,那些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低调的人,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不做“出头鸟”,只是低着头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奔跑,最终才能一展心中的宏愿——低调的人就像大海,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波澜壮阔。

那么,低调到底是什么呢?低调其实就是一种优雅的处世智慧,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它代表着理性和睿智,要求我们不矫柔、不做作、不假惺惺、不招人嫉妒。当然,低调也是一种有休养的体现,体现出你受过良好的教育,体现出你不错的涵养。

【国学智慧】

低调是一个巨大的保护伞,能够为我们抵御很多的伤害,并且让我们明白自己该如何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怎么做才会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暴制暴留下的只有伤害:

以德报怨,方能收获恩惠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汉·刘向《新序·杂事第四》

梁国有一位名叫宋就的大夫,他曾经在一个与楚国临近的一个边境小县做县太爷。当时,梁国的边境军民和楚国的边境军民都种了瓜,且各有各的种植方法。梁国的边境军民勤劳认真,经常灌溉他们的瓜田,因此他们的瓜长势很好。楚国呢?恰好与梁国相反,他们的边境军民都非常的懒惰,几乎不去管理他们种的瓜,因此瓜的长势很不好。身为县令的宋就发现这一情况后,就斥责楚国的边境军民们没有将瓜种好。令人吃惊的是,受到斥责的楚国边境军民不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却在内心深处非常的嫉恨相邻的梁国军民,于是在深夜里前去翻动梁国军民的瓜,所以梁国军民种植的瓜总是枯死。

梁国的军民发现了这一情况后,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要每晚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晚上偷偷地去楚国的瓜田里灌溉,这样一来楚国的瓜长势也变得好起来了。楚国的军民发现了梁国军民的这一秘事后,都觉得非常奇怪。宋就在得知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的高兴,马上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心里又惭愧又愁闷,这件事情也逐渐成为了他的一种心病。于是,他告诉负责这方面的主要官吏,“查一查是哪些人去梁国的瓜田里捣乱,他们是不是还犯有其他的罪行?这是梁国人以特别的方式在斥责我们啊。”随后,他又拿出丰厚的礼物送给梁王,宋就也向梁国道歉并请求建交。楚王称赞梁王,认为他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因此,梁国和楚国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就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得好,“让失败转化为功绩,就相当于把灾祸转变成了幸福。”《老子》里面讲到:“应当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别人已经做错了事情,我们为什么还要效仿呢?

“以德报怨”,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这是一种大多数人很难拥有的处世智慧——在别人损害到你的利益之时,你却要用恩惠、爱心和宽大的胸怀去回报别人,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遇到别人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之时,做得最多的就是以仇报怨。

用仇恨去化解怨恨,最终收获的还是仇恨,这就相当于用暴力去解决暴力,最终留下的只有伤害。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懂得以德报怨的处世智慧,面对仇恨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更加仇恨的手段去解决,而是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别人,让别人真心实意地敬佩你,最终也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你。

【国学智慧】

《老子》六十三章也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佛家也说:“开大肚以渡众生”。以暴制暴留下的只有伤害,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去干一些以德报怨的事情,这样只会让仇恨的火苗越来越旺,最终酿成不可追回的可怕后果。

与人为善: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易经·井卦》

《易经·井卦》的意思是:水井养人润物的功德业已完成,不要盖上井盖,要继续诚心诚意地为人们提供饮水的方便,因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滋养世人的伟大功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然就会大吉大利。

从《易经·井卦》中我们可以看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无论我们是在贫困落魄的时候,还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都应该与人为善、与人方便,这样才能够让自己保持好运。

在台湾,很多的年轻人在外出工作之时,家里人都会叮嘱他们:“出去干活一定要处处与人方便,要给自己多条路,不要给自己处处添南墙。”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避免不了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不能与别人好好相处,总是给别人添堵,那我们还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要想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必须本着与人方便的原则,只要你不遇见那些没道德的人,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你一直受益。

首先,我们要和别人友好相处。如果你总是对人不够友好,那么就算你给了别人方便,别人也可能不会感激你。所以,我们必须要友好待人,不要总是粗言粗语,或者一副冷冰冰的模样。

其次,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多修桥,多补路,才能够赢得大家的好感,这样大家才会愿意与你合作,从而让你拥有不错的人际关系。

【国学智慧】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待他人,与人方便,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当前这个讲究“多赢”的年代里,你只有处处与人为便,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赖与尊重。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胯下之辱:能屈能伸是大智慧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头号战将,汉朝建国后被封为淮阴侯。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位及王侯的大人物,小时候竟然也遭受过胯下之辱。当年,韩信的家中贫寒,每天一大早就去淮阴城下钓鱼卖钱讨生活。

一天,他在街头遇上了一个小混混,小混混就嘲讽他:“韩信,你每天出门的时候腰里都悬挂着一柄宝剑(家传之剑),可又有什么用呢?你长得这么高大,可是胆子却怎么这么小呢?”很快,周围的人都围拢了上来。小混混一看围观的人多了,便接着侮辱道:“韩信,你敢和我拼命吗?你要是敢,就用你的剑刺死我,要是不能,那你就得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说完,小混混便叉开两条腿站在那里挑衅地看着韩信。令周围看热闹的人意想不到的是,韩信竟然直接走了过去,然后趴下身子从小混混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所有的人都觉得韩信就是一个“怂包蛋”。

忍受了胯下之辱的韩信却并不是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心中怀着远大的抱负——如果拔剑杀了那个小混混,自己非但什么也得不到,还可能搭上一条命。很多年后,忍受了胯下之辱的韩信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元勋。在他被封为淮阴侯之后,很多人都以为他会找那个当年欺负他的小混混报仇,但是他却派人找来那个小混混做巡城捕盗的武官,并对手下的将军们说:“这个人是一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不能杀了他吗?但是杀了他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当时忍下了这口气,并时刻警醒我自己,最终我才有了今天的这份功业。”

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功业的人,在有了敢和命运抗争的勇气之后,还需要一颗“忍耐之心”——面对挫折,面对屈辱,你只有忍得住才能挺得住,而挺得住则能等来成功机会,最终让你实现心中的远大抱负。

事实上,忍,也是一种武器,是一种取得胜利的战斗策略。忍人一时之辱、一时之困,一方面可以摆脱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看清楚还需要做出什么改变。《菜根谭》里说: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所以说,一个人忍得住怒火、贪念、屈辱,那么他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国学智慧】

忍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能够忍辱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幸福快乐。不能忍辱的人,则会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局限在当前的纷争之中,从而遭受更大的灾祸。所以,真正的聪明人,都是能够忍辱的人,因为忍辱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