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 4119字
- 2021-03-26 15:49:19
二 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民间文学的性质与特征
以上讨论新中国初期民间文学理论构建对于我国高校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各有哪些作用?在本小节中,将以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为例,略加讨论。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专家柯尔尊被派到北京师范大学教书,钟敬文时任校副教务长和科学研究部主任,在工作上与柯尔尊有来往。柯尔尊曾在东方饭店为钟敬文拍过一张照片,钟敬文很喜欢,多次将之收入个人著作当插图。柯尔尊当时主要是在北师大的苏联文学进修班和研究班(简称“苏联班”)讲课,钟敬文和黄药眠等也都曾为这个苏联班上过课注136,两人还合作开设过专题讲座。苏联班的同学回忆说,那时“听说钟老是一级教授十分激动”注137,这位一级教授还找过不少学生个别谈话,进行学术指导注138。
钟敬文是熟悉苏联专家的在华教学内容和苏联理论观点的。他经过融会贯通,再将自己的看法运用到他在新中国初期创建的民间文艺学理论中。以下引文是他根据个人的读书笔记编印的教学资料,题名《静君辑〈马、恩、列论民间文学〉》,分发给师生使用。因为资料宝贵,我把他写的主要内容全文抄在下面,以供同仁了解这段历史并在研究时参考:
马克思认为文学艺术(这里面自然包括劳动人民的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彼此间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本身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当时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而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共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注139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包括民间文学在内)是最终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作用于基础。这里马克思就彻底解决文学艺术的来源与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指出了人民创作的劳动基础与社会基础。文学艺术(包括民间文学在内)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对文学艺术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他指出,在艺术上的“某些繁盛时期,同社会的一般发展,因而也同等于社会组织之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决不成正此例”注140。他指出了希腊人丰富多彩的古典艺术是以“希腊的神话为前提”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是希腊现实社会的产物。所以他认为:“有教养不良的儿童,和懂事太早的儿童。……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发生的那种强烈的吸引力同它的生长所依据的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而且希腊艺术正是希腊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帮助我们理解在古代社会物质条件低下的情况下而产生了伟大艺术的矛盾情况。……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见解也帮助我们理解文学艺术史上常出现的类似的现象。
马克思在论述这个规律的时候,对神话的本质和神话艺术价值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神话是“在人们的想象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他同时指出,“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注141。神话就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在原始人的头脑中曲折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原始人创作神话,绝不是资产阶级学者认为的“无事遐想”“白昼见鬼”,而是为了“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这就指出神话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原始人创造神话的目的。也正因为这样,神话只能产生在人类的幼年时代,“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逝了”注142。马克思用很多的事实论证了神话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物质文明的时代就不可能产生了。
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希腊艺术和史诗的美学价值。他指出:“他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注143这段话是马克思对希腊艺术和史诗艺术价值的最高评论。也是我们评价原始人创造的神话和其他民间艺术的重要根据。他用儿童和成年人作此喻形象地巧妙地也十分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孩子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他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当努力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小孩的真实的本质表现出来吗?不是在每一个时代儿童天性中都有它的特性,在它的自然真实性中复活着吗?为什么在它展开得最美好的社会幼年时期不应该作为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显示出不朽的魅力呢?”注144
1856年3月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罗列了许多民歌集作为研究斯拉夫历史的材料。马克思介绍了古俄罗斯英雄歌《伊戈尔远征记》、波希米亚英雄诗集、《俄罗斯人民之声》(1825年出版)、《斯拉夫的歌曲》(1844莱比锡出版)、《塞尔维亚人的歌曲》(1852年出版,对这本书马克思曾和另一种版本比较过,认为要更完备些)以及《塞尔维亚的新婚歌》等。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介绍十分感谢。革命导师们对流传在民间的诗歌谣谚的历史价值如此重视,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决定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注145
钟敬文在笔记中指出了我国学苏联党性民间文艺理论需关注的问题,但他的目的是要解决我国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同时期的党内文艺理论家和文艺工作者相比,他的这类观点属于学术建设性意见。
(一)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界限
在这一时期,他认为,过去我国学术界中有不少学者把口头文学(我们更习惯的称呼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的范围伸展得很广远,差不多除了那些封建的士大夫文人创作的“高雅的”诗文和现代专业作家的一般作品之外,一切流传在民间的、多少有些通俗意味的作品都被包揽进去。在这里,自然包含着真正劳动人民的作品,可是也广泛地包括了那些乡村地主阶级、城市市民阶级的“口头创作”,乃至于封建士大夫(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某些通俗作品。因为有着这种缺乏原则性的看法,就使某些粗心的文艺理论家误认为人民的口头创作是饱含封建毒素的,是洋溢着小市民低级趣味的;也因此使某些老实的文艺工作者,对于高尔基许多称赞人民创作的名言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口头文学的问题,表示着相当的怀疑。他说,他原来认为,只有绝大多数下层人民(过去,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作和传诵的作品,才算得真正的口头文学,至于那些封建文人、城市知识分子创作的通俗文学和一般地主、富农及市民等制作的“口头文学”,尽管中间有些也是值得注意或者可以吸取的,但是,一般地说,这些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民口头文学。它的内容和艺术价值,也不能跟真正的人民创作无区别地相提并论。这种看法,同意的人固然不少,不同意的也尽有之,“因此,我自己有时候多少也不免有些动摇。可是,当他看到苏联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明确言论的时候,我的态度就变得坚决了”。苏联学者们所谓口头文学(或译作民间文学),一般是指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和传播的语言艺术。例如莫斯科大学1951年出版的《俄罗斯口头文学教学大纲》的引言上,第一句就说:“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讲授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创作。”它告诉我们,口头文学(《大纲》中又称“人民创作”“人民口头创作”)的范围是很清楚的。有了这样明确的界限,我们就无需再像过去那样,把许多虽然流传在民间而本质上却不属于广大人民的东西算作口头文学或人民创作了。今后为使大家对它的概念更清晰,干脆地把那些界限广泛而意义模糊的“民间文艺”一类的旧名称,采用“人民口头创作”或“人民创作”的新术语,这是有好处的。
(二)民间文学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他还认为,苏联学者们举出民间文学的人民性特征,无疑是很重要的。但人民性的特征,不限于民间文学,一切为大作家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而且他们越少受出身的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束缚,他们的创作反映人民的生活、要求和利益的限度就越增大,也就是说越富于人民性。但是,在过去的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社会里多数的专业作家(例如中国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和文人)的作品大都是有意无意替统治阶级效劳的。我们可以说,民间文学的人民性,虽然不是它独具的特征,却是使它跟过去阶级社会中大多数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书本文学一个重大的区别,口头文学研究者对于这种特征的重视或忽略,不只是他们对人民创作特征认识的真正与否的问题,而且是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不同的问题。
(三)对于新编民间文学的看法
在这一时期,他也认为,以往民间文艺者只从某些固有的特征(例如口传性或没有作者姓名等)着眼,认为现在群众的作品跟过去的民间创作缺少那种共通的东西。苏联学者却很重视当代社会的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的新创作,而且从人民创作史的观点去肯定它是人民民间文学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这对中国学者是有启发的。注146
钟敬文在对苏联理论引进效果的总结中,他的某些观点,如对劳动人民和市民阶层划分的看法,对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将民间作品的阶级分层等同于文化分层等,都有受到苏联理论影响的事实。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期待,在同时期的爱沙尼亚民俗学者中也有过。后来钟敬文自己做了更正。在改革开放之初,钟敬文申明,阶级分层与文化分层有差别;对通俗文学的界定,也要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应该将之纳入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科建设上,他主张将我国已有古老传统文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塑造的新民间文艺学,以及与延安以来发展的党性文艺思想,统筹兼顾发展。此外,在1958年那个极“左”到疯狂的年代,他冷静地指出,民间文艺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但也不能因为整风和反右就助长“轻视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注147,他也认为我国独有的民间文艺体裁要自主发展。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政府、高校和文艺团体部门,经过学习苏联党性民间文艺理论,加强了互动。在教育部的领导下,高校民间文艺学专业得到了创新建设。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学习、调查和表演传统民间文艺的专业团体和群众文化馆站组织纷纷建立,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全民意义上的民间文艺工作蓬勃发展。历史是曲折的,或者说有曲折的历史也是历史。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正是从曲折的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学科。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100875,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