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一、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医院、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等也都是组织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例如,医院的使命和目标是治病救人,学校的使命和目标是培育人才,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要,等等。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组织需要开展业务活动(统称作业工作),如医院中的诊治、学校中的教学、工业企业中的生产等。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达成组织目标的,而作业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员)、物力资源(原材料、机器设备)和财力资源(资金)等的运用,否则作业活动就只能成为“无米之炊”。既然一个组织需要各种资源去完成作业活动,这些资源是否能够良好地协调和配合,就直接影响了组织的作业活动能否有效而顺利地进行。对组织而言,这就需要开展另一项活动管理。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凡是需要通过集体努力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管理就成为必要。因此,小至企业、大至国家,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它是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指挥之于乐队,就像经理人员之于企业,他们的存在是确保组织各项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条件。

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日益明显。如果说简单的组织只需要简单的管理,因而管理的重要性还不十分突出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和经济已获得高度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作业活动越来越现代化,在这样的时代中,管理就越来越成为影响组织生死存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非常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如有人把管理看成是工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为社会的“四种经济资源”,或者同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一起构成组织的“五大生产要素”;还有的人则把管理、技术和人才的关系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轴”。如同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业活动乃至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地开展一样,没有高水平的管理相配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愈先进,对管理的要求也愈高。由此可见管理活动对现代组织的重要性。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达到组织目标的,但组织为了确保这一基本过程(对企业来说,该基本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还需要开展管理活动,管理是促成作业活动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定义,在中外许多管理学著作中均有描述。由于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管理加以解释,因此这些定义会有一些不同。综合这些定义,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何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的约束。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外部的原材料供应和顾客的需求,其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国家政策、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生存取决于学生求学的欲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管理实践活动必须注重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适应环境,利用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有利因素,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第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一个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的目标包括提高组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便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开拓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创造条件促进职工发展等;学校的目标包括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等。不管是什么样的组织,都要重视效率和效果问题,效率和效果是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志。

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资源是一个组织运行的基础,也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主要是指人、财、物,强调的是内部的、有形的资源。现代意义上的资源远不只这些,组织管理成效的好坏、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能否使组织投入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一定、投入最少,或者投入不变、产出最多,甚至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这些都意味着组织具有较为合理的投入产出比,有比较高的效率。然而,仅仅关心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者还必须使组织的活动实现正确的目标,这就是追求活动的效果(效能)。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涉及的只是活动的方式,它与资源利用相关,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别。效果则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高效率只是正确地做事,好效果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如果某个人不顾效率,他很容易达到好效果。很多企业的产品如果不考虑人力、材料等投入成本的话,能被生产或制造得更精细、更吸引人。因此,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只有“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组织才具有最大的有效性,把“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结合起来(如图1-1所示)。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作不仅仅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整体效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即通常所说的绩效(Performance)。

图1-1 管理追求效率和效果

第四,管理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工作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重要标志。这些管理职能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是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点,不为社会制度、组织规模和管理者的喜好所左右。

构成这一概念的四个要素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管理活动

从上面对管理的分析不难看出,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因为任何组织都有特定的组织目标,都有其特定的资源调配和利用问题,所以,也就有管理问题。

营利性组织需要管理,这类组织十分重视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十分强调对资源的利用效果。但是,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管理,因为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职工人数更多,更需要有周密的计划和高效率的沟通与协调。事实上,小企业同样需要管理。每年都有大量的小企业破产倒闭,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小企业拥有的资源少,更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方面的问题。

从非营利性组织来看,不仅政府、军队、公安等组织需要管理,学校需要管理,医院、诊所和医疗保险单位需要管理,研究所、报社、博物馆及大众性广播、邮电和交通服务单位需要管理,而且各种基金会、联合会、俱乐部以及政治党派、学术团体和宗教组织等也都需要管理。管理活动遍布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处不在。

当然,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管理原理和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

二、管理的本质及性质

(一)管理的本质

学习和运用管理,首先要准确地把握管理工作的本质及特性。管理工作不同于生产、科研、教学、治疗等具体的作业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把握管理的本质和特性,可以从分析管理工作和作业工作的关系入手。

首先,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

其次,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最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做一些作业工作。对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概念区分,并不意味着这两类活动一定要由截然不同的两批人去做。事实上,组织中有不少被列为“管理人员”的人在有些时候也从事作业工作。医院院长可能有时也做些手术,学校校长可能有时也搞教学工作,企业销售经理也可能参与业务谈判和签订销售合同等。在某些时候,管理者参与做些作业工作并非坏事,这样往往有利于促进领导者与下属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是,如果一位管理者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从事作业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新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易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他就忘记了自己的管理者身份,还不了解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去干,自己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管理人员之所以在身份和地位上不同于其他人,就是因为其“分内”工作性质与这些人的作业工作有着迥然的差异,而且,管理人员还要对这些人的工作好坏负最终责任。正是在促成他人努力工作并对他人工作负责这一点上,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有所区别,他们构成了组织中相对独立的两大部分。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关于管理的性质,许多管理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总结,其中强调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最能刻画出管理工作的本质特性。对管理科学性的了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总结出许多管理原则。这些规律和原则是由大量的学者和实业家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凝结的产物,不会因为地域、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不同,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其次,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指导管理的科学比较粗糙,不够精确。这一方面因为管理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还需要一个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和要处理的许多事务常常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仅凭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公式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成功的。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的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一点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管理的艺术性强调了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无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视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管理工作注定要失败。基于对管理艺术性的认识,在20世纪70年代,权变管理理论在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权变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他在《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之路》和《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等论文和著作中,把权变管理思想归纳为管理理论方法和环境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管理理论方法=f(环境)。其中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理论方法是因变量。这种函数理论关系可进一步解释为“如果就要”模式,即如果某种环境存在或发生,就要采用某种相应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一切应取决于当时的既定情况。这种强调应变性、灵活性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管理工作的艺术性特点。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不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而只强调管理工作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将会表现为随意性;不注重管理工作的艺术性,管理科学将会是僵硬的教条。管理的科学性来自于管理实践,管理的艺术性要结合具体情况并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来,二者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