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工业与技术进步

中世纪时,手工业技术和组织同样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农业的进步为手工业提供了粮食和原材料,商业的兴起为工匠准备了“资本、足够的原料供给和广阔的市场”,手工业的“技术本身也起了变化。风力和水力的使用开始推广;在若干工业中,采用了机械的方法,与手工劳动同时使用。后者在纺织工业与艺术工业中达到了高度的技巧”〔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3页。

古代罗马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农村手工业的基础。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几个世纪中,西欧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市镇,出现了专业性的作坊;在农村,人们也有初步的分工,有少量的人从事纺织、修理农具、建筑房舍等,庄园中还有奴隶从事专业的手工劳动。到了11—13世纪,西欧农村的手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英国经济史学家克拉潘认为,在1350年以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散布在各个村庄中,其中除了我们所想到的木匠、铁匠、马具匠、屋顶匠、车夫外,还有漂练工、染工、制皂者、制针匠、黄铜匠等。〔英〕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十四五世纪时,西欧的农村手工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金属采掘、冶炼及制造技术的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寻找金子的人,从阿尔卑斯山、色芬山和比利牛斯山的河流的沙子中,特别是从龙河、莱茵河和波河的沙子中去筛选被水流磨光的金沙。他们开采了上意大利、托斯卡纳、撒丁尼亚、卡拉布里亚、上阿腊贡、多非内、萨伏依、奥弗涅、维内斯、阿尔萨斯、达比郡的银矿、铝矿和含银的铜矿,而最重要的是菲喜特尔山脉、厄尔士山脉和哈尔次山脉地区的这些矿产。”〔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7页。在1357年,英国的一个开采锡矿者拥有7个矿井,并且雇用了大约300个工人。转引自张卫良:《中世纪西欧农村手工业的起源和特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德意志、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进行了铁矿的开采。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德国的纽伦堡、比利时的列日等由于邻近铁矿,制铁业也非常发达。有人计算,在1475年,上法尔茨的上莱茵兰地区大约有1/4的人口都在炼铁行业工作,包括750个矿工、3000多个运输工人、5180个伐木和烧炭工人,还有其他各种熟练的和不熟练的工人,总人数超过11000人。〔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6页。铅主要产在得尔俾郡,铜矿遍布英格兰和德意志,水银矿兴盛于西班牙,硫磺矿和明矾矿为意大利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欧洲许多地方的采矿与制铁的增长与繁荣使森林遭到了破坏。各种木材都被用于支撑矿井,制造机器,建造房子和商店、水坝及小型制铁场。”〔英〕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对木材需求的压力引起人们对煤炭的新兴趣。”同上。

煤矿和池盐被人们开采,“在纽卡斯尔和达勒姆,在埃诺,尤其是在烈日盆地,在下朗格多克和福雷,人们发觉煤矿开采是有利可图的”〔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8页。。“盐池、盐井和盐沼的开发,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六百年间,萨尔茨堡地方的盐池、盐井生产了一千万吨盐。”同上。“在南方,葡萄牙、西班牙、下波河地区和两西西里王国的盐供应了地中海的市场。”同上。

由于市场需求的刺激,冶炼金属和矿物的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由于节约成本的需要,金属冶炼作坊一般靠近生产要素所在地,即木材、矿物和瀑布集中的地方。头盔、甲胄、刀剑和盾牌等军事产品的生产在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和西班牙普遍繁荣。这些地区相互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如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就因为曾经聚集了大量技术工人而著名。造船工业在西方也渐渐地发展起来了。玻璃行业发展是从威尼斯开始的,威尼斯早在11世纪就从拜占庭那里学会了制造镜子和玻璃。

到了中世纪末期,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机械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人们已经发明了齿轮和齿轮传动系统(木制的),这为抽水、压榨、抛光、磨坊、简单机器、钟表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法〕热纳维埃夫·多古尔:《中世纪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页。。水力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利用水力,可以把水从盐池和矿井中吸出来,通过特殊的机械把煤和矿石运到地面上,在洗矿槽内把矿石洗干净,在滑动的平板上把它们分类,并在碾碎磨中把它们压碎”〔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98页。。“同时,人们学会了如何在风箱中调节风的使用,以便在他们的高的和低的鼓风炉中,取得一种较高的和较有规则的温度,生产出较多的金属。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植物和矿物燃料所提供的力能应用于铁工厂、玻璃厂和陶瓷厂等更好的目的上。”同上。“在制盐工业中建筑了分度房和蒸馏工厂。”同上。磨坊在公元1000年以前就出现了。由于碾米的需要,磨坊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动力既有水力,也有风力。独轮车、纺车、钻头此时也被发明出来了。近代的舵取代了桨,航海事业得到了更大发展。“新式帆缆索具使船能够逆风航行,有了星盘和罗盘(1200年左右得知),人们大胆从事远航。”〔法〕热纳维埃夫·多古尔:《中世纪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页。总之,在中世纪晚期的时候,“机器和工业革新的这种日益增长的使用,使中世纪最后100年的工业具有一种已经明显的优势”〔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98页。。这些优势只有后来的工业革命才能与之媲美。

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在中世纪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亨利·皮朗(Henri Pirenne)说:“哪里有羊毛,哪里就存在纺织业,也就是说纺织业存在于一切国家。只需刺激它的生产,改善它的生产技术,就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5页。在意大利,到了13世纪,羊毛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妇女的主要家庭手工业。意大利的毛纺织业最初的生产基地位于城市周围的农村。从12世纪开始,低地国家开始与意大利竞争。佛兰德尔(Flander,也译为佛兰德,欧洲西北部一地区,靠近北海,分布在今比利时、荷兰、法国等地)的毛纺织业从凯尔特人(Calts,也称高卢人,公元前8世纪分布在这一地区)时代就在乡村中发展,到12世纪,佛兰德尔成了纺织匠和漂染匠的国家。在尼德兰的其他区域,人们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纺织技术。“在伊普雷,布匹的制造在1313年增到95500匹。在根特,有2300个织布工人从事织布工作。在这方面,法兰西也起着卓越的作用,它的纺织工业已成为它的最重要的工业活动形式。”〔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0—191页。到了14世纪90年代,英格兰的萨默赛特出产的呢绒超过12000匹,成为产量最大的郡,威而特郡出产超过7000匹,位居第二。转引自张卫良:《中世纪西欧农村手工业的起源和特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大麻和亚麻制造业,由于制作衣服中麻布的用途增加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已经在家庭作坊中崭露头角,变得非常活跃。“意大利南部与加泰罗尼亚,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那里学会了制造精细的麻布。这种工业在法兰西、香槟、诺曼底、曼恩、弗朗斯岛和勃艮第繁荣起来,它们向所有基督教国家输出自己的麻布。”〔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1页。西方还从东方窃取了丝的制造技术,使得丝织业也有了长足进步。花毡的制造不再是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的专利,西班牙、法兰西和意大利都可以进行一定数量和花色的生产。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市镇的繁荣。

到了15世纪,佛罗伦萨已经有300个工厂和30000名工人,每年纺布10万匹,在黎凡特地区出售16000匹。从事呢绒制造的工人米兰有6万名,威尼斯有16000名。在德意志,从西里西亚和维斯特伐里亚到莱茵兰,人们利用土产的粗羊毛去纺织成千上万匹的粗呢绒。英格兰诺里奇周围建立了一批英格兰最早的大工业,粗绒、粗绒布和绒线的出口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由5000匹增加到8万匹以上。

十四五世纪后,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衣服式样更加丰富,衣料品种增多。拉伯雷(F.Rabelais)的《巨人传》记载的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在服装式样上,有贴身长袖衬衫、紧身上衣、坎肩、长袍。女式的紧身上衣分为有袖、无袖多种,衣服上还绣有花边。女人还有了护身和胸衣。外出的服装已有披风、风帽、护腿套、手套等。具体可以参看〔法〕热纳维埃夫·多古尔:《中世纪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3—37页。

建筑技术的进步

中世纪早期住宅都是粗糙简陋的小屋,房屋由泥土建成,房顶上铺的是草。八九世纪时领主的住宅是一个大片的建筑群,包括庄园主的居室、妇女工作室(纺织、染色、梳毛等)、厨房、面包房、榨酒房、仓库、牲口棚、磨房、酒窖。领主的住宅有庭院,周围有围墙。院子有大门。据《英国社会史》记载,位于英国莱斯特郡的一座有名庄园,占地200英亩,仓库有30英尺宽,房间的窗子开得很高很小。

教堂和城堡是第一批石头建筑。大约在10—11世纪,欧洲领主开始建筑用泥土和木料建造的土木结构的城堡。到13世纪,一般的领主住宅都用石头建造,奢华的住宅有坚固的屋顶,室内铺着砖或地板。城堡的格局一般是中间有一个精致的主体建筑,围绕它的两侧有四座长方形的塔楼或圆形塔楼。城堡内部构造为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各层均有一、二间房间。一楼为大厅,城堡主人在此接受臣下的觐见礼,这里也是进食、宴会之所在地。二楼是城堡主人夫妇居住的房间,儿女及客人的房间设在三楼。楼顶建有瞭望塔。地下部分,上层是一般客人和病人的房间,最下面是地牢,附近有储藏谷物和葡萄酒的地窖。城堡的庭院内设有大谷仓、马厩、鹰舍、鸡舍、养鱼池、井、泉、教堂、铁屋、木工房等。

为了抵御寒冷,住房的取暖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中世纪早期人们大多采取比较原始的方法取暖,大家围在火堆旁,用兽皮裹着身体。11世纪开始建筑城堡以后,欧洲人在宽敞通风的房间里,安装巨大的壁炉。壁炉就成为中世纪和近代欧洲人取暖的主要方式。

中世纪的市镇与后来不同,贵族与上层人家都住小型城堡,有仓库和庭院。当时,城市最大特色的是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在他们的聚集区内,同行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如皮匠街、马鞍匠街等。街道两边的房屋并没有建造在一条直线上,由此造成街道时宽时窄。路面多是泥地,泥泞而肮脏。“对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都位于市场附近。”〔德〕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市镇四周有堡垒和石头墙包围,城墙上建有城楼,形状各异,有圆的、有方的,每市各有城楼一百多个,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也起着防守保护城市的作用。纽伦堡市有三百个城楼,整个市镇就如同一座堡垒。有一个拱形城门,夜晚城门关闭起来。

中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城市有了商店,一般是一层或者二层的楼房,用来展示要出售的商品。12世纪末期,特别是在13世纪,出现了第一批医院,用于接待客人、朝圣者、穷人和病人,它们都紧靠着一个教堂,大多数是由骑士团经营的。同上书,第260页。欧洲各国的皇家宫殿也逐渐建造起来。查理大帝曾把罗马城的一些石柱雕饰运到法国修建宫邸,至17世纪,法国修建了园林式的凡尔赛宫。英国于1078年修建了伦敦塔。这些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进步。

副业(酿酒业、食品业)发达

酿酒业、榨油业等副业在中世纪时也有很大发展。酿酒的工艺十分复杂,当时这种加工由生产者自己完成。酿酒工场相当分散,酒的种类繁多。例如在法国,布罗代尔说:“若想对葡萄酒进行普查,说出各种名酒的特色、价格和客户……恐怕写整整一部书也写不完。”〔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7页。“在市镇内,属于小作坊领域的食品制造业数目成倍地增加起来,并且划分得极细。由于水力的普遍使用,乡下的磨坊增多了,而从12世纪起,风车也开始使用。”〔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9页。“意大利已经在生产面饼和船用饼干出口,加泰罗尼亚、加利西亚、英格兰和低地国家都出口腌制的食品,法兰德斯及英格兰则出口啤酒。糖、蜜饯水果和糖浆的最早的制造厂,已经仿照阿拉伯人的样子,在普罗旺斯、昂达卢西亚和西班牙东部建立起来。”同上。

中世纪的手工业在纺织、建筑、金属制造、冶炼、农业副业等方面都有了发展。“由于各种影响,工业组织发生了一种深刻和进步的变化。货币经济和商业的兴起起着最有力的影响,它们既为中间人,也为工人准备了他们当时还缺少的一些东西——资本、足够的原料供给与广阔的市场。”同上书,第182—183页。与商业贸易的结合使得中世纪的手工业进入了商业体系。中世纪手工业的发展为商品提供了来源,并且在竞争中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这种技术进步使得西方夺得了工业主权,给西方带来了新的财富来源。工商业者走上历史的舞台,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一切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都市生活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或者复兴起来了。

专栏3-1

西方基督教世界(1099—1321年)

在1300年前的两个世纪中,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进一步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技术上也更加进步。

这一时期西方人口的增加可由下列事实加以证明:耕种的土地明显增多;城镇的数目增加,规模扩大;向被征服地区殖民。在有关城墙历史的记录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城镇面积的扩大。有许多这样的情况:1100年修建的城墙,被1250—1350年间修建的新的城墙所取代,以包围更大的城市。意大利北部和佛兰德尔仍是城镇密集的地区。

在毛纺织生产上,佛兰德尔在12世纪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3世纪末,佛罗伦萨才赶了上来。佛兰德尔的发展,得益于原材料供应的便利:本地原料丰富,又有来自低地国家和英格兰的大量原料供应。意大利城镇,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得益于西方基督教世界与黎凡特地区之间的海上贸易。十二三世纪期间,意大利商人和佛兰德尔商人每年聚会于香槟的4个定期集市,这里成了一个方便的中转地。

人口的增加,城镇数目的增多,以及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殖民,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生活结构。9—10世纪,西方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大庄园迅速发展,小土地所有者急骤减少。人口的下降又使庄园主将庄园的部分耕地出租给佃农耕作,佃农每周必须抽出几天在庄园主的领地上劳动,产品也归庄园主所有。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保证庄园内土地的利用,但这种制度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果也不佳。与雇佣劳动力相比,农奴或奴隶只做极少部分的工作。因此人口增多时,庄园主便以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农奴也感到货币地租比劳役地租剥削量为轻,而更乐于接受之。如果庄园主不付给农奴应得的报酬,农奴便逃往城里到工厂做工,或是逃向易北河东部的殖民区(这里开始是一块自由民的乐土,然而最终却成为欧洲农奴制度的堡垒)。

波罗的海地区乡村和城市都已被拓殖。面向波罗的海的第一座德国城市是吕贝克,建于1143年;但泽建于1200年;里加建于1201年;雷瓦尔建于1219年。波罗的海成为德意志的一个湖,斯堪的纳维亚和俄国成为其贸易的后方。曾使基督教世界丧胆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到13世纪已屈服于日耳曼的沿海城邦,就像希腊人、穆斯林屈服于意大利城邦那样。波罗的海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小地中海。在1250—1350年的100年间,佛兰德尔各城不再从德意志、法兰西进口谷物,而改从波罗的海进口。

技术的进步抵消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尽管可耕地的扩大侵占了大片的牧场,造成肥料的减少,但是农作物的轮作制度使三区轮作制代替了二区轮作制,减少了土地休耕的比率。使用挽马的深耕法到1200年已趋于完善。十二三世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水车数目有所增加,而风车的安装则开始于1162—1180年间。

与风能、水能、人力不同的是,矿产是非替代性物品。自从冶炼术发明以来,一种又一种的矿产相继被采光用尽。公元10世纪,德意志和波希米亚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重要的矿产来源。但到了14世纪,表层和浅层矿藏已开采殆尽,要采掘深层的矿藏,必须使用更先进、也更为昂贵的采掘技术。

资料来源:〔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