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求知方式

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人们可以从各种来源得到知识。来源不同,知识的性质与可信程度也就不同。区分知识来源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知识的是什么人?(2)知识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3)知识的作用是什么?W.Wallace, 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 p.11,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1971.在科学产生之前,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权威、经验和思辨,与之相应的求知方式是权威法、经验法和思辨法。

一、传统的求知方式

(一)权威法

在古代,知识是由圣贤、智者、巫师、主教、政治领袖等权威人物提供的。在现代,专家、学者、教授或政府和新闻报道也被认为有很大权威性。当人们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时,他们常常是查阅经典著作或专业书籍,看看权威们是如何讲的,在几种不同的意见中,人们更相信权威的意见。

权威提供的知识是很必要的,如果人们只相信由自己的感官所获得的信息,那么他一生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实际上,人们在读书、看报、学习、听广播、看电视时都在接受权威的知识。

不过,人们在接受权威意见时,有时还要求提出证据或证明。但是,有些权威知识是缺乏证据或无法验证的,例如巫师通过“神的启示”、哲学家通过理性思维得知,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大同世界”,其证据是社会在一天天进步。对于这类无法验证的知识,是“信则有(或真),不信则无(或假)”。但更多的知识是可以检验的,只不过人们没有能力或精力去实际验证罢了。因此他们一般是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接受权威提供的知识。

当人们自己去收集证据,并采用系统的经验观察方法去检验权威的知识时,那他就是在从事科学研究了。权威的知识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知识有许多错误的成分,它们有可能把研究引入歧途。

(二)经验法

经验法是依靠人的感官来获取知识。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有传统或前人的经验之谈,有个人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还有周围大多数人共同接受的常识。

常识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它常常体现在谚语、成语或道德格言之中,如“有其父必有其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阴必然下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对于这些知识,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因为它们似乎是“天经地义”、“从来如此”、“大家都知道”的。

个人经验也提供了很多知识,例如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北京人与上海人的差别、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别等等。我们之所以信赖个人经验,是因为亲身经历或日常观察可以提供许多证据来证明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但是,前人的经验和个人的日常观察往往是不精确的,有很大片面性,在将它们概括为系统的知识时,常常会出现以偏概全、主观武断等推理错误。例如,人们一直认为,妇女的运动能力、机械操作能力远不如男人,证据之一是妇女驾车的出事率比男子高。但科学家对同一年龄组的男女司机的调查表明,在行驶同样的公里数时,男司机的出事率比女司机要高。之所以会形成对妇女的上述错误认识,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偏见,另一方面是观察的片面性。人们为证明自己的正确,常常是列举许多妇女驾车出事的例子,而对男子驾车出事的例子则闭口不谈。所以,尽管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无条件地相信经验往往是有害的,因为经验中包含着许多谬误、偏见和虚假的成分。

(三)思辨法

思辨法是依靠直觉、洞察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古代的思辨哲学家认为,经验是不可靠的,它只是反映事物的表象,而真理是超越感觉经验的,因此只有通过直觉和洞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直觉提供的知识只是人们感觉到的东西,但又说不出道理,无法提出证据。直觉的特点是,当它与以后的观察相一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加强对直觉的信赖,但当两者不一致时,我们一般只认为后来的观察改变了自己的最初印象,而很少想到直觉的失效。哲学家通过苦思冥想而达到的“顿悟”也是一种直觉,它能发现一些尚未得到经验证实的假说,能洞察到一些不依赖于经验的真理或“先验原则”。思辨法就是从这些“先验原则”或“公理”出发,运用推理的方法获得各种具体知识。

思辨所提供的知识是靠逻辑推理来证明的,只要“公理”是真实的,那么由它推论出的知识也是真实的。但思辨法的缺陷恰恰在于,它无法证明“公理”是真实的,因为“公理”是超验的,无法被经验证实。

二、科学方法

科学作为一种较可靠的求知方式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它也是依靠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人们所想象的与科学相联系的那些先进技术,如仪器、图表、实验、统计技术、计算机等等,都只是用于观察和推理的工具。实际上,科学与其他求知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方法,即科学的研究程序。

科学程序是科学方法的核心,它由以下几个步骤所构成:(1)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建立研究假设;(2)操作化;(3)经验观察或实验;(4)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研究结论。这一程序称为科学的逻辑,它也是本书所讲的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对此我们在下几章将详细介绍。这里只做一些简要说明:

建立假设 科学的起点是问题,如“为什么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阶级的形成?”等等。科学研究的起点则是假设(hypothesis)。假设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尝试性的回答,它一般是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例如,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指出,“劳动分工是阶级形成的主要原因”,由它可以推演出这一假设:“劳动分工程度越高,则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越高。”当没有现成的理论时,研究假设也可以靠科学家的猜想或经验来建立。

操作化 理论一般是普遍的、抽象的,研究假设虽然比较具体,但也是用抽象概念表述的,因此,假设必须转化为以操作化术语表述的命题。操作化是指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说明如何测量概念、如何检验假设等等,这就涉及研究设计或实验设计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事先制订一个研究方案,并选择一套研究方法。

经验观察 依据一定的研究方案,研究者可采用各种方法去收集经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是对研究假设的实际验证。例如,研究者或者收集各个国家的职业分工和阶层划分的资料,或者对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分工状况和阶级状况进行观察。总之,收集的资料必须是与所要验证的假设相联系的。

得出结论 结论一般是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纳推理得到的。例如,对几十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可以归纳出,“职业分工越细的国家,其社会阶层的划分也就越多”,这一结论证实了原来的研究假说。但结论也可能与假设不一致。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料显示,尽管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阶层之间(如技术人员与工人、管理人员与资本家之间)的差异却缩小了。这一结论推翻了原假设,它说明原有的阶级理论不适用于工业发达社会,说明对原有的理论需要做出修改和补充,或需要建立新的理论。研究结论虽然是通过对一些具体现象的观察得到的,但它可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可以对同一类现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概括,进而形成抽象的理论。科学就是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即演绎与归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科学的程序中,操作化是一个重要环节。操作化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经验现象连接起来,使科学知识能够被经验事实所检验。此外,在操作化阶段,研究者制订出一套系统的、有条理的经验观察方案,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自然科学中,这套观察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称为实验。实验是科学的基本方法,它比其他经验方法更准确、更客观。

这里应当指出,科学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科学家可以使用各种具体方法和各种实验方案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但是如何判断谁是谁非,如何检验研究结论的“真理性”呢?科学是通过方法论的共同规则所确定的逻辑标准与经验标准来判断的。逻辑演绎与归纳、概念的定义、指标的建立、测量、抽样等方面的规则提供了相互批驳、争论以及拒绝或接受研究结论的基础。因此,对研究结论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对其研究方案的检验。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科学方法就是系统地消除个人经验观察中有可能出现的主观偏差或观测误差,以便得到共同接受的、可靠的知识。

科学虽然比其他知识来源更可靠、更客观,但是科学的求知方式也有其局限性:

1.科学从其方法来看,主要是用于检验已有的知识,而很少用于发现新知识,科学发现常常是依靠直觉、猜想或偶然的机遇。尽管在检验过程中也可能发现新知识,而且判断哪一种假说更可信并不亚于新的发现,但科学尚未将科学发现的过程纳入科学方法的体系中,这不能不说是科学的缺憾。

2.从科学的程序看,科学是依靠对抽象概念的操作化,即对概念的明确界定和精确测量。但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很难做到完美的操作化。人们对抽象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他们会对研究者的操作化方案提出各种疑问,例如,用“职业划分”来表示“劳动分工”是否合适,研究者对阶级的定义是否与马克思的定义不同,某些国家的统计资料是否准确,等等。

3.科学知识虽然都曾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和证实,但它也是一种相对真理,它也可能是错误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一种经验或科学的体系必须能被经验所检验……但这种经验科学体系也很可能被经验所驳倒。”K.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第40—41页,New York:Science Editions,1961。这是由于新的现象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现有理论的失效或过时。

4.科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可直接观测的现象,不仅如此,对于某些理论上可实证的现象,科学还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和理论的发展。例如,“日心说”和“地心说”这两种假说尽管是可以实证的,但是只有到天文观测手段和物理学发展之后才能对它们作出判决性检验。目前在社会科学中,正是由于研究手段和理论的落后,因而对许多现象还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当然,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20世纪以来,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表明,科学在逐渐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的方法手段,以便能提供更有效、更广泛的知识。

通过以上对几种求知方式的说明可以看到,各种知识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求知方式可以完全排斥其他的求知方式。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调查研究中,人们都从这几种不同的来源获得知识,都要利用观察、逻辑推理、权威的论述、前人的经验、直觉和想象等等手段。只不过人们对不同来源的知识的信任程度不同罢了。本书所介绍的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家们在获取知识时经常使用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相比较而言,科学方法更可靠、更有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时或有条件地利用其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