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 汪维辉
- 5220字
- 2021-02-03 09:26:00
2.视/看()
表示“用眼睛看”这一行为,先秦两汉一般说“视”。就目前所知,“看”字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是“看望”义。不过先秦典籍中仅此一见而已。《说文·目部》著录了“看”字,并且有异体作“”,但在两汉文献中,“看”字仍不多见。
大约从晚汉开始,“看”的用例逐渐多起来。《广雅·释诂一》:“看,视也。”可能是对当时实际使用情况的记录。下面分义项举一些汉魏时期的例子:
1)用视线接触人或物;观看
(1)出门蹉跌,看道后旅。(《易林》卷16“中孚之节”)
(2)尔时大施主游行观看。(东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3/132b)
(3)心生怜悯,即出往看。(又卷3,139a)
(4)尔时其父上高山顶,遥看其女,目不暂舍,而作是念:“我今遥观我女,远去不现,当还本处。”(又139b)
(5)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看者。(又卷6,160b)
(6)仰看天庭,飞陛揭孽,缘云上征,中坐垂景;俯视流星,千门相似,万户如一。(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又卷58,790b)
(7)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班昭《东征赋》,又卷96,987a)
(8)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又《女诫·专心第五》,又989b)
(9)东看祖祢,西眷旧庐。(阙名《郎中马江碑》,又卷101,1020b)
(10)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三,《汉诗》卷6,上/187)
(11)遥看(《诗纪》作“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古诗三首·十五从军征》,又卷12,上/335)
(12)父答子曰:“吾家堂柱,我见有光,汝为施伐,试破共看,倘有异物。”于是大臣随其父教,寻为施伐,取破看之,得经二卷。(旧题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6,4/233c)
(13)城中人民怪其所以:“云何比丘头上戴珠而行乞食?”竞来看之。(又卷7,237c)
(14)常恒供养一辟支佛,身体粗恶,形状丑陋,憔悴叵看。(又卷8,243b)
(15)请大医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又卷10,250c)
(16)时波斯匿王闻商人语,寻即遣使敕彼聚落云:“我自当往彼观孙陀利。”时聚落主闻王欲来看孙陀利,便共议言:……(又256b)
(17)仰看苍天,不睹云雨。(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3/9c)
(18)譬如断树木竖立,夜中遥看,谓是人。(三国失译《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28/979a)
(19)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丕《杂诗二首》之一,又卷4,上/401)
(20)仰首看天衢,流光曜八极。(嵇康《五言诗二首》之二,又卷9,上/489)
(21)北看高昌,邪睨建城。(韦诞《景福殿赋》,《全三国文》卷32,1235b)
(22)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921)
2)观赏,欣赏
(23)北临清漳水,西看柏杨山。(王粲诗,《魏诗》卷2,上/364)
(24)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陈琳诗,又卷3,368)
(25)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4/897)
3)观察;考察
(26)吾昼察人事,夜看乾象,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郭泰《答友劝仕进书》,《全后汉文》卷68,848b)按:“察”“看”对文同义。文言通常说“夜观乾象”。
(27)后移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意德能及父,当收。(《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1/304)
(28)又都尉治内史有失物者,辂使明晨于寺门外看,当逢一人。(又《管辂传》注,3/829)
(29)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又《蜀志·关羽传》注引《蜀记》,4/939)
(30)使者作高梯,上看印文,诈以朱书石作二十字,还以启皓。(又《吴志·三嗣主传》注引《江表传》,5/1172)
4)窥伺
(31)十九者,终不于墙垣窥看,有邪僻之念。(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15/457c)
(32)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汉献帝刘协《赐士燮玺书》,《全后汉文》卷8,516b)
(33)绝笔收势,余綖虬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崔瑗《草书势》,又卷45,720a)
(34)闚(三本、宫本作“窥”,圣语藏本、圣语藏乙本作“阙”)看垣墙,坐不安所。(支谦译《孛经抄》,17/732b)
(35)因反忿恨,看国家忌讳,造诽谤,崇饰戏言,以成丑语。(蒋济《蒋子万机论·刑论》,《全三国文》卷33,1239a)
(36)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以窥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李康《运命论》,又卷43,1296a)
(37)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载司马懿奏曹爽疏,1/286)
(38)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复为乱。(又《蜀志·周鲂传》,5/1388)
5)看望,探望
(39)我母今日何因缘故,不与我食,不来见看?(东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3/141a)
(40)儿前母闻生子如是,偶往看见(三本作“看省见便”)爱之。(又《杂譬喻经》卷下,4/508c)
(41)母情不然(三本、宫本作“已”),复还看之。(又《分别功德论》卷5,25/48a)
6)照看;看护;照料;守护
(42)佛言:“汝不视他病,云何欲望人看也?”(东汉失译《分别功德论》卷4,25/43b)
(43)车驾西还,执鞭跨马,及看轮毂,升舆下轸,扶接圣躬。(蔡邕《让高阳乡侯章》,《全后汉文》卷71,861b)
(44)我唯一子,今舍我去,谁当看我?痛不可言!(旧题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6,228c)
(45)是乐身中行念守看。(三国失译《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28/975a)
7)检查;诊断
(46)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伤寒论》卷1“平脉法第二”,212b)
(47)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注引《佗别传》,3/802)
8)阅读
(48)修以公所撰兵书示松,松宴饮之间一看便暗诵。(又《蜀志·先主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4/882)
9)表示提示
(49)比丘对曰:“弟子不骂,直言‘婢淫种’耳。”江神女曰:“看此比丘,已复骂欤!”(东汉失译《分别功德论》卷5,25/49b)
以上引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在所谓的“东汉失译”经中“看”字明显用得较多。据我们的调查,译人明确的东汉佛经中“看”字只出现了1例,即例(31)。这再一次反映了吕澂先生定为“后汉失译”的这部分佛经在用词上的显著差异。二是从佛经和中土文献的用例综合分析可以推定,在汉末三国时期,“看”在口语里必定已经取代了“视”。“看”不仅大量出现在风格较俗的佛经里(像“观看”已成为佛经中的常语),而且散见于诗赋奏章等典雅的文体中,就是有力的证据。因为一般说来,口语、俗语词要进入书面文学语言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的。“看”既然在先秦已见露头,那么在汉末三国时期发育成熟并替代了文言词“视”,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晋代以后,“看”的使用频率急速上升,例子多得难以计数,而且词义更加丰富,用法灵活繁多。朱庆之先生曾把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中的“看”字细分为15个义项,这些义项大多在同时期的中土文献里也能见到用例。下面酌举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例子:
(50)因行药,欲数处看过,还复共集散耳。(王羲之《杂帖》,《全晋文》卷25,1601a)
(51)后阿育王欲知其根际,遣人掘看,下至黄泉,根犹不尽。(《法显传·僧伽施国》,61)
(52)兽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从西来河灌灌。(《晋书·五行志》引元康中洛中童谣,3/945)
(53)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华阳国志·南中志》引南广郡行人语,279;又《水经注》卷36“若水”,2960)
(54)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毛诗草木虫鱼疏》下引里语,《晋诗》卷9,上/795)
(55)翩翩乌入乡,道逢双燕飞,劳君看三阳,折杨柳。(《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二月歌》,又卷19,中/1067)
(56)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读曲歌八十九首》之二十一,《宋诗》卷11,中/1341)
(57)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莫愁乐》,又1347)
(58)相看常不足,相见乃忘饥。(沈约《六忆诗四首》之一,《梁诗》卷7,中/1663)
(59)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又卷12,中/1766)
(60)“……妾身未损,可以再生,还为夫妇。且速开冢破棺,出我即活。”平审言,乃启墓门,扪看其女,果活。(《搜神记》卷15,359/178)
(61)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珠林》卷85引《侯君素集》,53/910a;《钩沉》655)按:此以“看”名山,可见口语中早已是说“看”了。
(62)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洛阳伽蓝记》卷1“永宁寺”,5)按:比较文言说法“坐观/视成败”。
(63)卿但是至彼,家人自出相看。(又卷3“大统寺”,141)
(64)垄者看好,料理又易。(《齐民要术》卷5“种榆、白杨第四十六”,341)缪启愉校释:看好,长大后整齐匀直。
以上为“用视线接触人或物;观看”义。
(65)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梁诗》卷3,1568)
(66)和张侍中看猎诗(王褒诗题,《北周诗》卷1,下/2337)
(67)有一人乘马看戏。(《搜神记》卷4,76/47)
(68)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世说·容止19》)
以上为“观赏,欣赏”义。
(6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世说·德行9》)
此为“看望,探望”义。
(70)苏易者,庐陵妇人,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搜神记》卷20,450/237)按:“看产”犹言“接生”。
(71)从太祖还都,除奉朝请。令伯玉看宅,知家事。(《南齐书·荀伯玉传》,2/572)
此为“照看;看护;照料;守护”义。
(72)医师看病,随宜饮食及汤药,皆令得安,差者自去。(《法显传·摩竭提国巴连弗邑》,103)
此为“检查;诊断”义。
(73)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世说·文学50》)
(74)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晋书·习凿齿传》,7/2153)
(75)聪引帝入宴,谓帝曰:“……以卿所制乐府歌示朕,谓朕曰:‘闻君善为辞赋,试为看之。’……”(又《刘聪载记》,9/2660)
(76)学者当取三多: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海录碎事》卷18引《小说》,《钩沉》234)按:“看读”同义连文。
以上为“阅读”义。
(77)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晋书·姚弋仲载记》,9/2961)按:此“看”字犹言“试看”。
(78)君看班定远,立功不负义。(吴均《边城将诗四首》之四,《梁诗》卷10,中/1738)
(79)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世说·雅量8》)
以上表示提示。
(80)瑶琴久芜没,金镜废不看。(《采石上菖蒲诗》,《梁诗》卷3,中/1566)
(81)卧久疑妆脱,镜中私自看。(刘孝绰《爱姬赠主人诗》,又卷16,下/1836)
此“看”犹言“照”。
(8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世说·雅量4》)
(83)卧看明镫晦,坐见轻纨缁。(南平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宋诗》卷5,中/1214)按:“看”“见”对文同义。
此犹言“看见”。
(84)婆罗门不信是粪,以手探看,遂作一孔。(《洛阳伽蓝记》卷5“闻义里”,327)
(85)复抨如初,嗅看无臭气乃止。(《齐民要术》卷4“柰、林檎第三十九”,298)
(86)尝看之,气味足者乃罢。(又卷7“笨麴并酒第六十六”,506)
(87)一日再入,以手刺豆堆中候看:如人腋下暖,便须翻之。(又卷8“作豉法第七十二”,561)
以上相当于“试试看”的“看”。
在语言很口语化的《世说新语》里,“看”字用得十分频繁(全书共53见),其中用作“阅读”义的有14次,还有“看杀卫玠”的说法。“看杀”“打杀”的“杀”是这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用法。在陈代人的诗里,还有了重叠的“看看”:
(88)容貌朝朝改,书字看看灭。(陆琼《长相思》,《陈诗》卷5,下/2538)
(89)故殿看看冷,空阶步步悲。(江总《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诗》,又卷8,2593)
此外《贤愚经》中已有“看见”这样的组合。可以说,现代汉语“看”字所具有的义项和用法,在魏晋南北朝已经基本齐备了。这标志着“看”在六朝已经是一个发育成熟的词,并从口语进入了书面文学语言,还侵入了“观、省、察、望、窥、读、照、见”等词的义域。只有在少数场合“视”不能换成“看”,如“虎视、熟视、高视”等固定搭配。
“看”从《韩非子》始见到汉末六朝发育成熟,这中间理应有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看”一定是活在口语中的(也许开始只是一个方言词,后来发展成为全民通语),到了汉末以后,它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只是现存的晚汉以前文献未能使我们窥见它在当时演变发展的具体过程罢了。这代表同义词更替中的一种类型,即源头很早(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晚汉六朝突然迅速发展并取代了旧词,而中间漫长的渐变过程却无从考索。
小结:“看”最早见于《韩非子》,但先秦仅此一例,此后在整个西汉和东汉的上半叶文献用例都罕见。从汉末起例子才逐渐增多,到三国时,在各类文体中已用得较为普遍,可以推断,当时的口语早已是说“看”而不说“视”了。晋代以后,“看”的词义和用法又有了新的发展,用例继续猛增,在文学语言中也逐步取代“视”而占据了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