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教学信念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能够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那里、从同事那里学习、总结和发现,在奉献与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和进步,把自我发展和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相统一,在工作中成就和完善自我。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再现“教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和实践。注69

围绕某个学术观点、某种社会现象,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有时各执一词、激烈争论的场面经常会出现在大学的教室内、食堂内、草坪上以及学校的林荫小道上,这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最美景观,也是真正的大学精神养育和培育之场。梁漱溟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根本”。清代大学者黄宗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讨论辩难”,提倡“与同志讨论得失,一义未安,迭互锋起”,“各持一说,以争鸣于天下”的精神。

据说,在留学期间的一个会议上,钱学森宣读完论文,一位老教授站起来提出不同意见,钱学森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会后,导师冯·卡门笑着说:“老人是米塞斯!”“啊,他就是力学泰斗?”卡门说:“不过你的回答好极了。”还有一天,钱学森与卡门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导师气得把材料都摔到地上。次日,卡门竟找到钱学森道歉:“昨天你对,我错了。”注70

西方当代学者彼得·法林(Peter Filene)在《教学的乐趣》一书中曾说道:“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当‘教’能够促成卓有成效的‘学’时,‘教’本身才有成效……无论积极合作还是消极退缩,不论微妙隐蔽还是明白直观,学生群体无疑是教与学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注71教师也只有在教的过程中,在了解学生学的状态和反馈中,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