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育人态度

教育学生、改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会一次见效,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强化,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诲人不倦。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应随之不断跟进,这就对教师的持续学习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向书本学习,更应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做终身学习者。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工作中做到“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认真教学、耐心辅导学生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学生王庆仁教授对恩师平和宽厚的长者风范有深切的体会:他的藏书可以毫无保留地借给学生看,并把自己做的卡片夹在里面,作为参考。“吴老师做事情非常仔细,仔细到他看我们的稿子,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的。你的英文中什么地方落了一个字母,他都能给你纠正过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现的时候,他还是会心平气和地给你指出来,从来不批评学生。”注62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些细节,王庆仁仍感慨良多。确实,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要找出像吴文藻先生这样对待学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了。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学面广,对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样的胆识和勇气与他持续学习是分不开的。因此,陈寅恪上课,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去听他的课。

钱穆任教期间,以《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为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他在学校能够教授国文、史地、数学、英语、体操和音乐,深得学生佩服。同时,他密切关注学界研究热点,潜心问学,积极进取,学术事业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一天也没有停歇。并且,他“每清晨必读经子艰难之书,夜晚后,始读史籍,中间上下午则读闲杂书”,他还有记日记的习惯,每日所读书皆记上,不许有一日辍。有一日,他实在没有空记,便趁理发之际,在心中写成两首诗,才算放过自己。注63

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常教育学生,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注64由此可见其学习的谦虚和勤奋。也唯有如此,才可能成为精通本学科的大师,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