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2000年出版的《日本电影100年》(集英社新书)的基础上,对2000年以后的日本电影动向加以增补之后完成的增订版。同时,还根据这十年日本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章节的某些细节进行了若干修订。
本书的前身是一部简明浓缩的小书。因其简明,这本小书有幸被几家大学选为电影学教材,并几经再版。同时,此书还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中文、韩文,意想不到地获得了许多海外读者。不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海外,如果通过本书使得一些电影发行商、影评家乃至电影观众获得了有关日本电影史的系统知识,进而对日本电影进一步关注并产生更深的兴趣,我将感到不胜欣慰。
文化史意义的19世纪不是终结于1900年,而是终结在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同样,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日本电影也不应以2010年划界。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断层发生在2011年。不用多说,东日本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引发的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的爆炸,给超过一个世纪的日本电影史带来了不可逆转的非连续性。
“三一一”以后的日本电影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就是2014年年初,已经有200多部纪录片在电影院、公民馆等公共场所上映。如果将个人拍摄的网络视频作品考虑进来,很难把握“三一一”之后的影像作品的全貌。相关题材的故事片也有几部已经完成并公映,但评论界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是分裂的。恐怕要经过下一个十年,也就是到2021年的时候,才好更加明确地在电影史意义的事实上对这场空前灾难给日本电影留下的痕迹进行讨论。那些在“三一一”发生后受激动情绪驱使赶往灾区用摄影机记录的电影人,到那个时候还会有几个人能够坚持影像记录,并保持心灵净化的热情,直面摄影行为本身带来的道德问题?日本电影会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向哪个方向发展呢?作为电影史研究者,我将冷静地守望未来的岁月。
进电影院观影,为电影艺术感动这一行为本身,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非主流,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了。互联网与电视总是不停地放出新片信息,博客上匿名的跟帖汹涌无涯。人们已经不再期盼通过杂志、报纸专栏和影评获得关于电影的信息或知识。通过线上或购买碟片,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体验个人占有海量电影,而这在3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人们因此丧失了对电影的共享体验。从前和不认识的观众毫无意识地紧密地坐在一起看电影那种引人入胜的感受,已经被一个人孤零零观赏DVD藏品的寂寞感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作品都变得平起平坐,成为等价的存在。然而,一个人观影的体验是否也会因此变得虽然等价但却陷入乏味呢?
我坚持进电影院观影。我所做的最后的抵抗,正是针对上述情况。我之所以写作这部小书,就是为了再次审视人与电影的关系。也许这话说得有点儿夸张,那我换个更为直白的说法吧:我试图通过重新审视日本人与日本电影曾经建立的幸福关系的时代,来回答电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014年,日本成为产量排名在尼日利亚、印度之后的电影制作大国。然而这些每天批量生产并在瞬间便被消费的电影,在10年、20年之后究竟还有多少会得到下一代观众关注?在邂逅这些作品时,彼时的观众是否还会同样持有我们如今在观看山中贞雄、黑泽明等人的经典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敬意?
我期待着本书的读者或多或少能够同样感受到我这代人对电影的炽热情怀。
还要提到一句,本书中有些用词今天通常被视为带有歧视色彩。之所以没有调整而原样使用,是基于我的一种学术判断:通过不避讳这些用词曾经在电影史的意义上广为使用的事实,历史地考察日本电影与歧视的关系。
四方田犬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