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好脾胃 年轻20岁
- 裴胜
- 4668字
- 2024-11-02 13:53:14
五脏六腑是兄弟,脾胃好脏腑安
脾胃与肝:相互克制
在五行之中,脾胃属土,肝属木,二者是相互克制的关系。当人们的心态不正常,第一个受到影响的是肝,出现肝气郁滞,但肝会把问题“转嫁”给脾,影响脾的运货,当脾承受不了的时候,要么吃不下饭,要么狂吃不已,对机体造成伤害,形成恶性循环。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常有病人对医生说,吃完饭还觉得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实际上,这往往和压力过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须先调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脾胃无法很好地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日久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出现。
肝郁会影响脾土
思虑、焦虑、生气等精神因素会对脾造成一定影响。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肝属木、脾属土,一方面肝木克土,肝郁会影响脾土,此为肝气横逆犯脾,称为“肝脾不和”。患肝病者,脾胃必然不佳。同样,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败,百病难回”。诸多病情加重多以食欲减退为先兆。所以肝病可致脾胃虚弱,饮食不佳则会加重肝病,形成恶性循环。
见肝之病,肝脾同治
肝病的病本在肝,其影响主要在脾。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肝病一旦发生,则往往表现为肝脾同病。肝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乏力、精神倦怠等脾虚症状,而后才出现胁下胀痛或刺痛、口苦、黄疸等肝病自身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复,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继则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贫血等,甚则门脉高压破裂导致消化道大出血。在中医里,常见的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肝血亏虚等证,都是肝脾同病的体现,故治疗肝病,不仅要先实脾气,更要肝脾同治。肝气畅达,脾气健运,则肝病自然痊愈。
肝气不足怎么办
肝主疏泄。肝与脾在气机的升降中起协调作用,脾胃之气充实,则肝健运得行,气机升降有节。
肝气不足的表现
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指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及肝的功能活动减退。
❶ 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
❷ 遇事犹豫不决。
❸ 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
❹ 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
❺ 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
药食同补方
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柴胡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脏器下垂等。
治肝气不足中成药
柴胡舒肝丸。
肝气不足按摩法
肝气不足怎么补
食补
药补
脾胃与肺:母子相生
我们知道,脾土生肺金,脾和肺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你想想,如果儿子缺钱了,会找谁要呢?在关键时刻,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脾胃如果需要更多的气的话,就会从肺那里“夺气”,中医叫作“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这样会导致宗气虚弱,进而引发心肺疾病。所以说,脾虚会导致肺虚。
脾虚会引起肺弱
在中医中,因脾胃虚弱而导致肺气不足的病证,多属气虚。
因为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有主持、调节全身经络之气的作用,且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所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人的宗气积于胸中,它支持肺呼吸和心脏血液循环。
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依靠着脾气的资助。因为脾胃在气血化生中,起到化生水谷精微之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滋养先天之精微之气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则气的生成正常;脾胃功能失常,就会影响气的生成,引起气虚。
一旦出现肺气虚,在治疗上常以脾为本而肺为标,也就是说调养脾胃是根本。
孩子经常发烧可能是脾虚
中医在20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就讲过了,饮食不当易导致感冒复发。孩子感冒、发烧,饮食减少,家长很心疼,又担心孩子长不快、长不高,所以感冒一好,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大补。孩子又不知饥饱,见了好吃的就猛吃。吃得过多,超过了脾胃的消化能力,吃进去的食物积滞在肠胃,形成了食积,便又开始发烧了。
西医认为,食积及由于食积产生的肺热,是滋生细菌的温床,只要病菌存在,感冒自然很难彻底治愈。总之,肺热、食积是孩子感冒的罪魁祸首,必须彻底清除,才能防止感冒反复发作。
对于这种食积发烧,不妨利用中医“消导法”。即四指并拢,用手掌掌面环形按摩腹部;或用食指和中指从第四腰椎到尾骨末端自上而下地直推“七节骨”,帮助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强消化功能。
肺气虚衰怎么办
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二者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在宗气的生成过程中相互协调,缺一不可。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合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而成。
肺气虚衰的表现
肺气虚证指由肺气虚乏,肺功能活动减退,宗气不足,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的咳喘无力、少气、咳痰稀白、自汗畏风等症状。
❶ 面色白,声低懒言,神疲乏力;
❷ 咳喘无力,遇劳加重,气少不足以呼吸;
❸ 易感冒,自汗畏风;
❹ 咳痰清稀色白;
❺ 舌淡苔白,脉虚弱。
药食同补方
取冬虫夏草15克,老雄鸭1只,将虫草放于老鸭腹内,加水炖熟即可食用。本药膳可起到补虚损、益肺肾、止喘咳的作用。
治肺气虚衰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
肺气虚衰按摩法
肺气虚衰怎么补
食补
药补
脾胃与心:同病同治
中医认为,心主血,指心与血液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复注于心,化生为血。在这个过程中,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共同负责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倘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出血过多,可导致心血不足;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损伤脾气,也会形成“心脾两虚”的病理变化,而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等症。
脾虚,心血也易虚
心脾两虚证的表现
失眠多梦,眩晕健忘,心悸怔忡,面色少华,腹胀腹泻,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神倦懒言,或便血,皮下出血,崩漏,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以心悸、失眠的心血虚证和腹胀、腹泻、纳差的脾气虚证及慢性出血证为临床特征。
心脾两虚是如何形成的
心脾两虚证多由急性或慢性出血,或消耗性疾病使血液丢失过多,或后天脾胃虚弱,血液化生不足而致心血虚;劳倦思虑过度,或病久失于调理,损伤脾气而出现的脾气不足发展而来。
中医认为,心主血、行血,脾统血、生血,两者在血液的生化、运行、统摄方面关系密切。若身体脾气虚弱,则人体化生气血的能力就不强,会导致血虚;加之脾气不足,不能固摄血液,血液溢出脉外而为出血,终致血容量不足,心失所主,心血亦虚。若心血亏虚,脾失所养,则脾气亦虚,血液的生成不足,固摄失职,又可进一步加重心血虚证,而形成心脾两虚证。所以心脾两虚证除具备血液的病变(血虚、出血)外,还有脾气虚所致的消化功能失职的表现。
按摩内关穴养脾又养心
要养心健脾,可以常按摩内关穴,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调节心脏的作用,同时也有调节肠胃的功能,缓解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道等不适。
按摩内关穴方法:一手握拳,腕掌侧突出的两筋之间的点,距腕横纹三指宽的位置即是内关穴。用一只手的拇指,稍用力向下点压该穴位,保持压力不变,继而旋转揉动,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保健功效:养心健脾,和胃降逆,宽胸理气。
心气不足怎么办
心火生脾土,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所以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如果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为气之母,心气也随之不足,可引发心脏病。
心气不足的表现
心气虚证指由心气不足,心功能活动减退,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表现的心悸怔忡、气短、自汗、乏力等症状。
❶ 心悸怔忡,自汗;
❷ 胸满,气短,动则加剧;
❸ 血供迟缓,心神不宁;
❹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弱。
药食同补方
甘草10克,红枣5枚,小麦10克。将三药用冷水浸泡后,用小火煎煮,共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日2次,早、晚温服,喝汤食枣。凡心气不足(心悸怔忡)、阴虚血少、失眠盗汗、烦躁不安、悲伤欲哭者皆可食用本汤。
治心气不足中成药
柏子养心丸,生脉饮。
心气不足怎么补
食补
药补
脾胃与肾:先天不足后天补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化生气血,是后天之本。脾与肾就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肾为人体生命提供物质基础,脾为人的生命从外界吸收营养,不断获取后天的能量。
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的功能,须借助肾中阳气的温煦,这是先天温养后天。肾脏所藏之精气,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这是后天补养先天。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脾健旺,那么肾中的精气就会更充盈。反之,如果脾这个后天的能力差,日久就会累及肾,造成肾虚。
脾肾两脏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须有肾中阳气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前人用五行术语概括为“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所以,如果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就会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等。而如果肾精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形成脾肾阳虚者,就会表现腹部冷痛、腰膝酸冷等。
艾灸足三里穴——养脾又养肾
我们可以取穴艾灸来调养脾、肾。取艾条,将一端点燃,在离足三里穴2~4厘米处熏烤15分钟左右,能够补气助阳、温益脾肾。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按之凹陷处,用力按压会有明显的酸胀感。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
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肾气衰微怎么办
脾之健运与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而肾的精气强弱,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也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五心烦热、容易盗汗、怕冷等。
肾气衰微的表现
中医里,肾气不固证和肾不纳气证,均属肾气虚的范畴。
❶ 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
❷ 腰膝酸软,听力减退。
❸ 小便清长而频数(夜尿多),余沥不净。
❹ 男性出现滑精或早泄,女性出现白带清稀、胎动易滑。
❺ 咳喘气急,语声低微,神疲倦怠,自汗。
药食同补方
将羊肾1个洗净,去筋膜,切细;大米100克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葱白、姜末、胡椒、食盐、味精等调味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此粥益肾阴,补肾气,壮元阳,对肾虚劳损,腰脊冷痛,耳鸣,尿频遗精,视力下降等均有效。
治肾气衰微中成药
大补元煎丸,秘精丸。
肾气衰微按摩法
肾气衰微怎么补
食补
药补
脾胃与大小肠:亲如手足
脾胃和大小肠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脾、胃、大肠、小肠共同组成人体的消化器官,食物由口腔进入,经过脾胃的消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吸收多余的水分,最终将糟粕排出体外。这是一个联系紧密、协调统一的过程,亲如手足,共同完成消化的整个过程。
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全身,以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再由肛门排出体外。
脾和大小肠相互影响
中医所说的“脾肠欠和”,意指脾胃湿热与大、小肠湿热之间的相互影响。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大肠内的粪便同样也会变得干枯而出现便秘;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同样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