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谢青云译注
- 2510字
- 2021-03-26 11:13:10
卷三
河上公
【题解】
据今人考证,河上公可能为东汉中后期人,其注解的老子《道德经》,又名《河上公章句》,或《道德经章句》,为最早的《道德经》流行注本。河上公的主要贡献是将《道德经》分成八十一章,并用极简单的语言从养生之道的角度阐说《道德经》义理,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注本通行于道教中,被道士所广泛使用,与通行于文人系统的王弼注《道德经》齐名。
另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传》中曾记载的一个“河上丈人”,相传为仙人安期生的老师,曾被很多人误认作是河上公,但如果按照史书所述,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年代相差约有三百年,所以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本篇主要讲述汉文帝向河上公请教老子《道德经》义理的故事,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黄老之学兴起,老子《道德经》在社会上十分流行。文帝、景帝遵照老子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从而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本篇的历史背景。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1]。汉文帝时[2],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3]。
帝读《老子经》[4],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5],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6]。
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7],躬问之。
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8]。域中四大,王居其一[9]。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
【注释】
[1]姓字: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汉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性好节俭,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与其子汉景帝刘启所统治的时期一起在历史上被合称为“文景之治”。他深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是民间传说《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死后谥曰孝文皇帝。
[3]庵:圆形草屋。河之滨:历史上,包括葛洪等人都认为河上公即《史记》中记载的河上丈人,而传说中河上丈人修仙得道之处在琅邪(今山东日照)天台山,故“河之滨”可能指此处。
[4]《老子经》:即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深刻的辩证思想和养生、治国等内容,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过深刻影响。
[5]敕(chì):指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6]赍(jī):怀抱着,带着。
[7]幸:指帝王到达某地。
[8]“普天之下”几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9]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出自《老子·二十五章》,原文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有版本作“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译文】
河上公这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在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用茅草盖了座小屋居住。
汉文帝经常诵读《老子经》,十分喜欢这本书,就下令王孙和大臣们都要诵读,但是他对书中有几处不理解,当时的人也说不明白。文帝听到当时社会都在传言,说河上公能解释《老子经》的意义和要旨,就派使者带着他不明白的问题去询问。
河上公说:“道德是最尊贵的东西,是不能够隔着遥远的距离询问的。”文帝就来到他的茅草屋,亲自向他请教。
文帝说:“全天下都是帝王的领土;凡是在水土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为尊贵,帝王即是其中之一。你虽然是有道之人,但依然属于我的臣民,你怎么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反而显得比我还要高贵呢?”
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1],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曰[2]:“朕以不德,忝统先业[3]。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4],多所不了,唯愿道君有以教之。”
公乃授素书二卷[5],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6],天地泯合[7]。帝甚贵之。
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下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耶[8]。
【注释】
[1]冉冉:慢慢升起。
[2]稽(qǐ)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为恭敬的。
[3]忝(tiǎn):有愧于,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4]暗昧(mèi):愚昧。
[5]素书:泛指道书。
[6]晦冥(míng):光线昏暗。
[7]泯(mǐn)合:指天地被黑暗笼罩成一片的状态。泯,消灭,丧失。
[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四十九章》,这里的“圣人”指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
【译文】
河上公拍了下手掌,坐在那里腾空而起,慢慢升到虚空中,离地几丈高,低头看看又抬头答到:“我上不触天,中不连及别人,下不居住地面,有哪个可以让我做臣民呢?”文帝于是下车来跪拜道:“我没有什么德行,勉强统领着先祖们的大业。才能不足却责任重大,一直忧虑自己不堪重任。我虽然治理着国事,但是心里敬道,只是因为生性愚钝,很多事都不明白,十分希望有道的您能教导我。”
河上公于是传授给汉文帝两卷书,对他说:“深入去研读它,《老子经》的疑问就都会明白的,不需要多说什么。我注解这本经书以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只传授过三个人,加上你就四个了,不要把它拿给不适合的人看。”说完,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云雾把天地变得一片昏暗,天地都被笼罩在了一起。汉文帝十分珍重那本书。
评议此事的人认为汉文帝喜欢老子的书,但他那个年代的人还不能都弄通其中的意思,所以神人才特意下凡来教授他,又担心汉文帝内心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才对他演示神通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没有自己一贯的想法,他始终把老百姓的所思所念当成他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