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
- 吴爱斌 李水清 龚银香主编
- 1778字
- 2020-08-26 16:49:54
1.3 酸碱的概念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酸碱的含义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发展。在有机化学中,有很多化合物是酸或碱,有许多反应是酸碱反应,而且还有不少反应是在酸催化或碱催化下进行的。因此,理解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对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反应机理、选择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有机化学中常用的三种酸碱理论概括如下。
1.3.1 Brönsted酸碱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BrönstedJ.N.提出了质子酸碱理论,定义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称为酸,如HCl、、H2O、CH3COOH、等;凡是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称为碱,如Cl-、NH3、OH-、、CH3COO-等。酸碱反应都是质子由酸转移到碱的过程:酸失去质子,剩余的基团就是它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
质子转移反应表示如下:
质子酸碱理论是以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确定酸或碱,所以酸碱的概念是相对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在一个反应中是酸,而在另一反应中可以是碱。例如,H2O对CH3COO-来说是酸,而H2O对CH3COOH则是碱。一个酸碱反应是由两对互为共轭的酸碱组成的。在共轭酸碱中,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为强酸,其共轭碱为弱碱;接受质子能力强的碱为强碱,其共轭酸为弱酸,反之亦然。
酸或碱的强度可用解离平衡常数Ka或Kb表示。例如,CH3COOH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常数为:
式中,[CH3COO-]、[H3O+]、[CH3COOH]分别为CH3COO-、H3O+、CH3COOH的平衡浓度。
Ka值大,表示酸性越强。常将Ka转化成pKa(pKa=-lgKa);同样,碱的强度则用Kb或pKb表示。在水溶液中,共轭酸/碱的pKa与pKb之和为14,即pKa+pKb=14
有机化学中常遇到的共轭酸碱对的强度见表1-6。
表1-6 一些常见化合物的酸碱强度
1.3.2 Lewis酸碱理论
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LewisG.N.提出了电子酸碱理论,定义凡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都称为酸,如BF3、AlCl3、H+、Ag+、等;凡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都称为碱,如NH3、H2O、RNH2、ROR、等。
酸和碱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示,其中A是Lewis酸,它一定是缺电子体,至少有一个原子具有空轨道,具有接受电子对的能力,在有机反应中常称为亲电试剂;B是Lewis碱,它至少含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具有给予电子对的能力,在有机反应中常称为亲核试剂。酸和碱反应生成的AB叫做酸碱加合物。
常见的Lewis酸有以下几种类型:金属离子如Li+、Ag+、Cu2+等;中性分子如BF3、AlCl3、SnCl2、ZnCl2、FeCl3及含有羰基、氰基等极性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等;正离子如R+、RCO+、Br+、、H+等。常见的Lewis碱有以下几种类型: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化合物如H2O、NH3、RSH、ROH、RNH2、ROR、烯或芳香化合物等;负离子如X-、OH-、RO-、SH-、R-等。
Lewis碱与Brönsted碱两者是一致的,但Lewis酸要比Brönsted酸概念广泛得多。例如从Lewis酸碱理论出发,所有的金属离子都是Lewis酸,而与金属离子结合的负离子或中性分子则都是Lewis碱。因此,无机物的酸、碱、盐都是酸碱加合物。而对于有机物而言,也可以看成是酸碱加合物。例如,甲烷CH4可以看成酸H+和碱的加合物;乙醇CH3CH2OH可以看成酸H+和碱CH3CH2O-的加合物。大部分无机和有机反应,都可以设想为一种Lewis酸碱反应。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常用H+、BF3、ZnCl2、FeBr3等Lewis酸作催化剂。
1.3.3 硬软酸碱原理
1963年由Pearson R.G.提出了软硬酸碱原理,他根据酸碱接受电子的能力和可极化程度的大小,将Lewis酸碱分成硬、软以下两种类型。
硬酸:接受体的体积小,带正电荷多,价电子层没有未共用电子对,其可极化程度低,电负性大。软酸:接受体的体积大,带正电荷少,价电子层有未共用电子对(p或d),其可极化程度高,电负性小。
硬碱:给予体的原子电负性大,可极化程度低,不易被氧化,对价电子束缚得紧。软碱:给予体的原子电负性小,可极化程度高,易被氧化,对价电子束缚得松。
“硬”、“软”是用来描述酸碱束缚电子的松紧程度,束缚电子紧密的称为“硬”,反之称为“软”。但是这种性质的界限很难划分,因此将酸碱又分为三类:硬、软、交界。交界是指介于硬软之间的。一些硬软酸碱如表1-7所示:
表1-7 一些硬软酸碱
硬软酸碱原理指出,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它们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且反应速率大;而硬酸与软碱结合、软酸与硬碱结合,它们之间形成化合物不稳定,且反应速率小;交界酸碱不论是硬还是软均能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差别不大,且反应速率适中。总之,即“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则不管”。
硬软酸碱原理是根据大量实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它能够解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诸多存在的化学现象和问题(例如,对化合物和配合物稳定性的解释、对化合物反应活性的解释、溶解度规律、有关配体选择的规律、催化剂中毒等),从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