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为什么我们越自以为精明,做事越离谱

过度自信幻觉:我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在美国买一台打印机,原价是80美元。商家给消费者两个选择:

一是可以当场打折,折扣率是5%,也就是说80美元的打印机可以用76美元购得。

二是消费者也可以选择邮购返券的方式,现在以80美元购买打印机,只要在购买后3个月内将相关凭证寄回给公司,就可以得到25%的折扣,也就是可以得到20美元的现金返还,这20美元会以支票的形式寄回给消费者,这样相当于花60美元买了这个打印机。

想一想,如果你有这样两个选择,你会选哪种折扣方式呢?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更大的折扣,自然吸引力也更大。但是,对于商家而言,哪种方式可以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呢?实际上也是第二种。

有数据显示,面对这种20元上下的优惠,真的会在购买以后把凭证寄回给商家的顾客大概只有7%左右。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给出的期限是3天而不是3个月,寄回的人反而会更多。因为给出的期限短,大家都会一回去就把这件事情做好;给出的期限长,反而让人们觉得有充足的时间做这事,不妨先放一下,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上述案例反映了人们在决策和行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过度自信。由于过于自信,人们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非常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而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布勒、格里芬和罗斯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让心理系的学生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完成一篇论文需要多长时间,包括:(1)平均时间;(2)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完成论文需要的时间;(3)如果遇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完成论文需要的时间。这些学生估计,一般情况下,完成一篇论文平均需要34天;如果一切顺利,完成论文需要28天;如果进展不畅,完成论文需要49天。那结果究竟如何呢?这些学生完成他们的论文竟然花了56天——就算所有人都遇上了最困难的情形,与他们的估计相比,学生们看起来都过于自信了。

这就是过于自信的一个典型表现,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规划的误区”。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意志品质,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几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存在过度自信,在物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律师、谈判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证券分析师等的判断过程中,都观察到了过度自信现象。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之辈吗?你会承认自己相比其他人并不存在心智上的优势吗?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成功者、平庸者还是失败者,我们总是带着过分良好的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过度自信,相信自己比别人更有思想、更能干、更有眼光、分析更精准……尽管事实一再证明这只是我们的幻觉而已。

在金融投资中,这种过度自信偏差同样普遍,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敢于做投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比别人更聪明。我们被灌输(同时也自我灌输)自己善于挑选股票,或善于买卖,或善于识别宏观趋势和判断时局,或运气更好。请想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觉得自己在股市应该挣钱,而别人在股市就应该接盘?正是由于这些对自己能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估计,使我们不经意之间在自己的投资上花了更多本来不应该付出的成本。

统计显示,股票市场上大多数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都落后于指数的增长,没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是尽管证据如此明显,众多投资者还是愿意相信自己能够获得超过大多数人的收益。为什么?背后的心理基础就是过度自信。过于自信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和预测能力,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很多投资者都觉得自己能够判断出大盘的涨跌趋势,通过低买高卖获取收益,然而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正如事实所证明,绝大多数人的业绩都逊于指数。

过度自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认知偏差。就投资者而言,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度要比实际上所具有的精确性更高,故而他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总是走向极端。生活领域中适度的过度自信是有利的,可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却是很危险的。

根据江恩理论的心理分析证明,过度自信等于“自掘坟墓”。或许很多人都被自信的荣耀与光环蒙蔽了双眼,而无法真正地看到过度自信所存在的一些缺陷。股票市场风云变幻,这一刻或许你掌握了市场,而下一刻你将会被市场所吞没,因此广大投资者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能过度自信。投资者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多关注市场行情和公司实情,一切决策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这样才能够增大盈利的可能性。